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74|回复: 0

广州铁路枢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27 15:41:12 | |阅读模式
广州地区京广、广深、广三铁路在市北郊交汇,形成广州铁路枢纽,居于全国铁路网南端。其任务为办理各方向旅客、货物列车的到发、解编和通过,组织客流、货流的集散和中转。
  广州三条铁路始建时,独立经营,自成体系,线路、站场和客货运输设施缺乏统一规划。民国时期,虽有所改善,但布局分散,铁路枢纽没有形成。建国后,对既有铁路进行了整体改造,增修了联络线,修建了厂矿专用线,并扩建站场,利用既有设备,调整车站业务分工。至1960年,珠江大桥建成通车,三线铁路联成整体,广州铁路枢纽形成。随着铁路的建设发展,广州铁路枢纽布局进行了调整,技术设施逐步完善,到70年代后期,广州地区的列车编解和线路输送能力增强。1986年,与衡广复线改造工程配套,枢纽形成新的布局,提高了技术设备现代化水平。但站场设备能力与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地区的客货运输需求仍有不适应之处。
  20世纪初,广三铁路、广九铁路、粤汉铁路广韶段先后修建,早年三线互不连接,各自为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广三铁路建成,以石围塘为始发站;宣统三年(1911)广九铁路通车时,在大沙头设客运站;民国5年(1916)粤汉铁路广韶段运营,终到站在黄沙。民国27年8月,利用原设计修筑黄埔支线的一段路基修建广北联络线,粤汉铁路与广九铁路在石牌接轨。民国29年日军占领广州时修建黄埔支线。至民国36年,在广北联络线与广九铁路东山—天河站间修建云永联络线,设立云麓、永村两个线路所,广九、粤汉铁路的旅客列车均在大沙头站始发终到。同年,大沙头站改名广州东站,专营客运;黄沙站更名广州南站,主营列车编组和货运。此时,广州地区铁路站场、线路通过能力很低。粤汉、广九两铁路虽已沟通,但自成体系,且广三铁路被隔在珠江南岸,与粤汉、广九铁路未能交汇,广州铁路枢纽没有形成。民国37年粤汉铁路韶关—广州区段有客货列车7对,广九铁路开行客货列车4对;货物输送量月均分别为3.6万吨和2.5万吨。
  建国后,广州地区铁路运量逐年增大。到1959年,铁路区间平均客货流密度和图定客货列车对数为1952年的2倍~3倍。广州铁路分局对既有铁路进行整体改造。新建、扩建广州地区铁路站场、线路设施。1952年广州西站停办客运,成为专营的货运站。1954年,广州西站东北侧新建广州车辆段;次年,石围塘机务段和广九机务段并入广州机务段。广州南站增设轮渡站,广三铁路的机车、空重车辆均靠轮渡往返渡江。广州西站与流花桥线路所之间建成流西联络线后,广州南站编发的黄埔、深圳方向列车,经流西线到天河,不再绕经广州北站。广州地区内厂矿企业专用线也陆续增加。黄埔港务局、鱼珠木材厂专用线分别于1952年、1954年建成;到1958年,广州电厂、广州市煤炭公司、广州水泥厂、广州市冷冻厂、广州市中煤公司、广州石油公司、广州市蔬菜公司、广东省冷冻厂8条专用线相继在广州西站联轨。1959年石牌行车辅助所增设后,广州氮肥厂等4条专用线在石牌联轨。广州地区广州南、广州北、广州西、石围塘、天河、吉山等6个站,共增铺站线13延长公里。广州北站由6股道的中间站扩建成为有8股道的区段站。建国前只有6股道的广州南站,扩建为有26股道的货运站兼编组站,其中到发线4股、调车线8股、牵出线2股,装卸线12股;货场面积达3.24万平方米,货仓1.17万平方米,货棚0.86万平方米,铁路输送能力增强。1959年,广南、广西、黄埔3个主要货场年吞吐能力达617.39万吨。市区内各站旅客发送量和货物到发量,分别比1952年增加1.73倍和2.58倍。
  1956年,广州铁路局向铁道部上报《广州枢纽技术任务书》,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据此编制了《广州枢纽总布置图》。设计原则为:广州铁路枢纽南达港九、北至武汉、西通柳州、东连梅汕4个方向;广州北站处于各铁路的衔接点,建立编组站;建造珠江大桥,广三与京广、广深铁路交汇,与全国铁路联网。1958年5月,珠江大桥由铁道部大桥工程局设计施工,同年10月19日动工,1960年9月30日完工;广州西站—广三铁路三眼桥之间的珠江大桥引线同时建成,广州西—三眼桥联络线开通。珠江大桥通车后,设在广州南站的机车车辆轮渡码头撤销。至此,广州地区三条铁路联成整体,广州铁路枢纽初步形成,为尽端式区域性枢纽。
  珠江大桥通车后,广三铁路货运量迅速增大,区段货流密度、图定列车对数增长率也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加快。60年代,广州枢纽布局进行调整。1961年,石牌正式改为车站;1965年,增设流花桥会让站,并始发部分旅客列车。枢纽范围内,有广州南、广州西、广州北、流花桥、广州东、黄埔、天河、石牌、吉山、石围塘、三眼桥,共11个车站;另有云麓、永村2个信号所。枢纽内营业里程计54.1延长公里。
  60年代中期,广州铁路枢纽开始出现站场能力不足现象。主要客运站——广州东站,1963年有客车到发线、编组线各5股,股道存车量只有129辆,存车线不足,且站场狭小,基本没有候车室。广州枢纽货物到发主要集中在广州南、广州西、黄埔、广州北、石围塘、天河、石牌7个站。1963年,该7站卸车量占广州铁路分局卸车总数的74.1%。广州南站为广州地区最大货运站。1964年,该站货场面积3.66万平方米,每天货场周转能力为5400吨,而同年一季度实际日均到发量为8231吨,大大超过货位周转和装卸能力,经常发生货场堵塞。枢纽内列车编组作业一直由广州南站和广州北站分担。广州南站除担负自站装卸车辆取送和编解作业外,同时担负黄埔、深圳方向中转车流的编解作业,站内调车线8股,编解能力为805辆;但受地方限制,2条牵出线同设于北端,两台调车机车互相干扰,能力已经饱和。广州北站为区段站,只有8股站线,担负广州西站、广三方向小运转列车编解作业和京广铁路上下行列车甩挂作业。1960年增铺调车线2股,延长北牵出线,并设土驼峰调车场;1962年再增铺调车线、南牵出线各1股。1963年,该站6股到发线接发能力为85.2列/日,5股调车线编解甩挂能力为1158辆/日,实绩1082辆/日(其中有调作业900辆/日),设备利用率达93.4%。遇有广州南站车流密集时,相互影响,造成能力紧张。1966年,由铁道部投资65万元,在广州北站东侧修建下行编发场。至1970年完工投产,建成有20股道、1座小能力驼峰调车场的双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此后,广州铁路枢纽编组站进行调整,货运列车编解作业集中在广州北站,广州南站不再担负编组作业,成为主要货运站。调整后,解决了由广州南站中转黄埔、广深方向列车而产生的折角车流问题,每辆缩短里程10公里。
  在枢纽布局调整同时,增修12条铁路专用线,在石围塘、广州北、黄埔、石牌、吉山、流花桥等站,分别与广州钢铁厂、广州市商业储运公司、广东省物资局仓库等12个厂矿企业单位增修的专用线联轨。专用线的建成,既减缓了铁路货场压力,又节省了短途运输,从而提高了运输效率。
  70年代前期,广州铁路枢纽货物到发量以年均6.4%的速率增长,能力更加紧张。为缓解枢纽内站场能力、列车编解能力不足的问题,从1970年开始,广州枢纽进行扩建工程。1972年,广州南站改扩建码头,延长至842米、大小泊位81个,可停靠500吨~3000吨船只,解决了因江水退潮而影响货船靠岸装卸的问题。但因物资单位仓库不足,短途运输不配套,仍经常发生货场堵塞。1974年日均站存货物达3.4万吨以上。
  广州客运站于1974年4月投入运营后,广州铁路枢纽布局相应调整:原广州东站和流花桥会让站同时撤销;原广州东站暂时作为客车技术整备作业站;拆除流花桥至广州西站间的联络线;新建广州站至广州西站间联络线,与珠江大桥引线相连,称广三(广州—三眼桥)联络线,全长9.4公里;原由广州北至天河站的广北联络线,改由广州北至广州站东端(京广里程K2294+800~K2299+200),全长由原9.2公里缩短为4.4公里,为广州北至黄埔、广深方向列车走行线;并在广州北至广州站西端(京广里程K2296+640)新建流北联络线,长1.7公里,为京广线到达广州站旅客列车走行线,使各方向列车互不干扰。
  广州枢纽各站(黄埔站除外)历年货物到达量大于发送量,其工作量主要决定于下行(韶关方向来)到达重车流,1970~1985年,到达重车以年均6.8%的速度增长,广州北站编解作业繁重。该站作业特点:下行解大(货物列车)编小(小运转货物列车),解一列开数列;上行集小编大,集数列开一列。1976年,该站查定解编能力日均3810辆,实绩最高日达3893辆,南头咽喉道岔和到发线能力紧张。1978年,广州北站增铺3股分类线,1股机待线。1980年下行编发场安装减速顶;1982年,到发场装设7201型电气集中;1984年延长19道;1985年新建6股道的棠溪北场作为下行到达场。但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与规模落后于车流量增长速度,编解作业仍然紧张。
  在此期间,客运设施也有了改善。1984年1月,利用广州站既有设备,延长到发线。在该站东侧新辟广州联检站,为广州市铁路口岸站,办理边检、海关等出境手续,始发终到广州至九龙直通旅客快车。广州站始发的旅客列车,1975年9对,1980年15对,1985年增至25对。广州铁路分局配属的客车,1985年增为693辆。为弥补客车检修能力的不足,1984年在广州站西北侧新建广州客车技术作业整备站(客技站),担负旅客列车的解编、检修及运用前清洗、消毒、充电、上卧具餐料等整备工作。客技站有存车线、修车线共32股,全长17.21延长公里。建成后,空车底往返比原简易客车整备场缩短走行距离8公里。至此,广州枢纽客运能力紧张情况稍有缓解。
  1984年11月,拆除原广州东站(大沙头)至天河(K0~K3+900)一段铁路,云永联络线随之撤销。在这段线路上的东华东路、署前路、达道路、梅花村、东风东路等8处市区内的繁忙平交道口同时拆除,改善了市区交通。
  1985年,广州铁路枢纽范围扩大,撤销流花桥、广州东站,增设大朗、小坪、下元和广州站,共有13个车站,枢纽营业里程为61.52延长公里。铁路专用线增加11条。下元开站后,与黄埔新港、广州石油化工厂、省石油公司专用线联轨;广州南站与广州市果品公司、新风港码头专用线联轨;石围塘、大朗、石牌站分别与广州地区粮食、建材、机械、燃料等大宗物资单位和工厂6条专用线联轨。
  自1985年起,为适应铁路运量的剧增,铁道部决定加快衡广双线建设,广州枢纽同时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是年7月,大朗货场第一期工程完工投产,该货场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270米,为广州地区最大的货场;建有仓库2.8万平方米,货场面积420平方米,分担广州南站整车货物到发任务,以解决广州南站货场能力不足的问题。1987年,投资600万元,对广州南站货场进行改造,扩大货场能力50万吨。次年,在原江村站西北侧新建广州北编组站。此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编组站:车站南北长7.6公里,东西宽500米,占地面积2400亩,股道总长度达80余延长公里。配建有机务折返段和拥有段修15台位、站修13台位的车辆段。该站装备,有驼峰电气集中、半自动雷达测速测长、微机监控、点连式调速系统等先进调车设施,编解能力比原站提高一倍以上。原广州北站改名棠溪站。另与枢纽工程配套的,还有19座立体道路交叉工程和广州至下元站双线工程也同步竣工。1990年,广州至棠溪站下行客车联络线建成。至此,广州铁路枢纽完成了新的布局。枢纽范围:北起京广里程K2243+183(郭塘站北),南抵K2270+469(广州南站),东至广深里程K28+500(下元站东),西达广三里程K6+500(三眼桥站西),枢纽内有广州(含联检站)、广州南、广州西、广州北、棠溪、大朗、江高镇、郭塘、广州东(原天河站,1988年4月扩建后改名)、石牌、吉山、黄埔、下元、石围塘、三眼桥,共15个车站;广北、流北、广三3条联络线和48条专用线(军用、铁路自用未计入)。铁路枢纽内营业里程为160.6延长公里;48条专业线,107.9延长公里。另有铁路、公路平面交叉道口54个,铁路与铁路、铁路与公路立体交叉15个。
  厂矿企业专用线在缓解枢纽货场能力不足上起到重要作用。1986~1990年,货运量集中在广州南、广州西、黄埔、石围塘4站,年均分别占枢纽货运量的22.5%、13.4%、14%和14.5%,而专用线(含4站)货运量占枢纽货运量的55%以上。为充分发挥广州地区货场功能,开展专用线共用,二线仓转堆等业务,并于1988~1990年将广州西站集装箱业务逐步调整到广州东站。
  为扩大枢纽通过能力和编解能力,“八五”期间计划修建广州枢纽外环线,并将广州北站扩建为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大型编组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6-17 07: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