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20 10:18:55
|
管理新思路:调整列车运行图,就是力求新速度下路网运输能力的最大化
5 d' ^. H G+ J a
! V3 O, H. W7 M- i8 e: W! v 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必然带来管理上的变化:全路客运机车交路达到583.5公里,这一数值比第一次大提速前延长了357.5公里,延长近1.6倍;全路货运机车交路达到318公里,比第一次大提速前延长了151公里,延长近1倍;全路列检平均安全保证距离达到352公里,比第一次大提速前延长了238公里,延长2倍多。3 b5 S- W' b7 J0 o9 I
机车交路的延长不仅意味着机车单机作业效率的提高,更意味着铁路在更大范围调整运输生产力能力的提高。在第六次大提速新图中,各主要干线全面推行机车长交路、轮乘制,交路距离大幅度延长,采用长交路的列车数量大幅度增加。通过调整机车交路,优化生产组织,改革乘务制度,提高了机车运用效率。通过运行图的优化,全路节省机车600台、货车5000辆。
9 C/ V& o7 [* l, \# ] 新图在列车速度提高的基础上,不仅延长了机车交路,还缩短了列车追踪间隔,提速干线动车组列车追踪间隔缩短至5分钟,其他客运列车缩短至6分钟,货物列车缩短至7分钟,从而增加了干线列车密度,增加了货物列车开行数量;同时,提高了重载货物列车比重,在大秦线等煤运通道和主要干线大力开行重载列车。
+ b* b: H) U; _& |4 K& p 新图发挥路网整体优势,按照“一主两翼、两线三区域”的思路,重新规划了华东区域铁路车流,还全面梳理了东北、西北、西南三大区域的车流,加大了区域内直达运输的组织力度。2007年1月至9月,东北两个铁路局货运量同比增长7.8%,西北四个铁路局(公司)货运量同比增长10.1%,西南三个铁路局货运量同比增长6.7%。
h) G$ `- L+ x) B1 | 新图的铺画,充分利用了既有线提速资源,深入挖掘路网整体潜力。铁路旅客列车最高时速达到200公里及以上,每小时40公里及以上速度值的提升,密度增加,每天开行1312.5对旅客列车,带来铁路客运能力18%以上的提升;铁路货物列车时速由80公里向120公里挺进,密度增加,每天16656对货物列车的开行,带来了铁路货运能力12%以上的增长。
, F7 |2 w) w7 m7 ` 世界铁路最先进的列车运行图、世界铁路最高的运输效率与效益、世界铁路最先进的运营---这就是六次大提速给予中国铁路的成就和骄傲,同样也给予中国铁路实实在在的能力提升。
3 S6 R( t4 E6 I. ]$ h) ? c) E3 b) x$ i( D( r3 F( L! ~4 L0 t3 q
旅行新时速:提速带来运输能力的提高,呈现给旅客、货主的就是可供其选择的运输产品的多样化: F4 g7 S+ A. H& N0 g. R
' y# s: B6 ^ p- F; [: c 北京某公司小王最近要去上海,正在犹豫是坐朝发夕至的“D”字头列车,还是坐夕发朝至、一站直达的“Z”字头列车。
! E. P& _& f) ]4 J 小王的犹豫在第一次大提速前的1996年是不可想象的。大提速前,北京到上海乘火车需要17个多小时,没法选择,也没有选择,白天晚上都要在车上,而今天用不了10个小时。/ o7 O! V4 ~$ s
第六次大提速后与第一次大提速前相比,主要城市间的旅行时间普遍压缩了一半以上,而动车组列车的大量开行使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出现了“同城效应”。1 W4 _9 @6 k0 V" A# z$ T) i
从第一次大提速到第六次大提速,铁路在技术装备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在体制上向市场经济转变,按照市场需求,按照旅客、货主需求推出运输服务新产品:
4 A! F4 \, S& h ---客运产品方面。一是夕发朝至列车。第一次大提速时,全路首次推出78列夕发朝至列车。到第六次大提速时,夕发朝至列车总数达到337列,较第一次大提速时增加了259列,增长3.3倍。二是一站直达列车,第六次大提速后达到52列。三是动车组列车,第六次大提速首次大量开行。四是普通旅客列车。目前,全路共开行普通旅客列车1081列,比第一次大提速前增加129列,增长13.6%。
6 |- a7 [( q( a! c ---货运产品方面。一是大宗货物直达列车。1998年第二次大提速时开始运行,第六次大提速后运行线增加到406条,覆盖全国主要煤矿、电厂、钢厂、炼油厂以及港口。二是“五定”班列。第一次大提速时开始运行,第六次大提速后运行线增加到121条,覆盖全国约90个城市及沿海8大港口。三是行包专列。1998年第二次大提速时开始开行行包专列,第六次大提速后增加到28列。四是第六次大提速,新增“一站装、一站卸”的快运直达班列线45条,增加了双层集装箱、海铁联运集装箱、小汽车物流班列的数量,基本形成了铁路快捷货运网络。% V% a/ Q6 }' Y8 g8 Q2 M: ~1 ?% c
产品与服务是人民群众感受铁路运输能力提升的第一界面,将能力转化成产品,围绕产品提升铁路服务,通过服务提高产品价值,进而促进运输能力的进一步释放。产品与服务是铁路运输能力提升的“临门一脚”,好与不好,至关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