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到日月山.农区与牧区的分界线.海拔很高..很冷..雾很大.
日月山
日月山位于青海湖东侧,海拔最高点为4877米。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因山体呈现红色,古代称为“赤岭”。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至唐代时因是唐朝和吐蕃的分界线而使其战略地位最为突出。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县西南4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属祁连山脉,古时为中原通向西南地区和西域等地的要冲。北魏明帝神龟元年(公元420年),僧人宋云自洛阳西行求经,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后来,文成公主经日月山赴吐蕃和亲形成的唐蕃古道,则一直是宋元各代甘青地区通往川藏一带的必经之路。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
日月山古时候称赤岭,得名于土石皆赤,或赤地不毛。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曾驻驿于此,她在峰顶翘首西望,远离家乡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临行时皇后所赐“日月宝镜”观看,镜中顿时生出长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不慎失手,把“日月宝镜”摔成两半。这就是为什么把“赤岭”该称为“日月山”的原因。公主离开日月山继续往西走会过头去,向东遥望自己的故乡时,发现视线以被山阻隔,禁不住又流下悲伤的泪水,叹息一声,会泪西进,于是,泪水幻化成了一条小河,因为同情公主的悲伤,就随着公主一同向西流去。后人为纪念文成公主在日月山脚下建有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途经赤岭作短期停留的历史事实,给汉藏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青海民间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当文成公主行至赤岭,将要离别唐朝管辖的土地,心中一片怆楚。向前西望吐蕃,天高云低,草原苍茫;回头东望长安,更加留恋故土。遂拿出皇后赐予的“日月宝镜”,从中照看长安景色和亲人,不禁伤心落泪,思乡的泪水汇集成了倒淌河,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但当她想到身负唐蕃联姻通好的重任时,便果断地摔碎了“日月宝镜”,斩断了对故乡亲人的眷恋情丝,下定了毅然前行的决心,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西行的道路。从此,赤岭改名为“日月山”。继这次和亲的70年后,唐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弃隶缩赞,金城公主沿着文成公主走过的路,又一次经过了日月山。金城公主入蕃和亲,对于促进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日亭、月亭在当年公主驻足的地方高高耸立,站在亭前西望,当年崎岖艰难的路程如今已变成了连接汉藏人民的康庄大道。
日月山是青海内外流域水系的分水岭,是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天然分界线,历来有“草原门户”、“西海屏风”之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形成了东西两侧明显不同的景象,其东绿荫蔽日,田畴纵横;其西草原广袤,牛羊成群。东部农区和西部牧区的界线在这里是那样的明显。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发生在农牧区交接地带的互市,赤岭互市就是较著名的一个。唐武德二年(619年),在今青海东部地区设鄯州(治今乐都碾伯)、廓州(治今化隆群科),置刺史。次年,唐与吐谷浑讲求和好,并达成互市协议,互市于承风戍(今拉脊山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与吐蕃定点在赤岭互市,以一缣易一马。当时青海是重要的产马之地,吐谷浑人培育的“青海骢”在唐代仍驰名于世,产于今黄南、海南等地区的“河曲马”也是国内名马。唐肃宗以后开展了“茶马互市”,青海大批的马牛被交换到内地,内地的茶、丝绢等同时也交换到了牧区。明后期至清初,互市地点增多,增有镇海堡、多巴、白塔儿(今大通老城关)等。清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对互市严格控制,规定只准每年2、8月在日月山地方进行互市交易,并派军队弹压。后因这种规定不能满足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换需要,清廷便数次放宽政策,并将日月山互市地点移至丹噶尔(今湟源县),日期也予以放宽。丹噶尔互市是日月山互市的继续,很快成为“汉土回民远近番人及蒙古往来交易之所”,在嘉庆、道光之际,商业尤其繁盛。清《丹噶尔厅志》记载丹地市场“青海、西藏番货云集,内地各省商客辐辏,每年进口货价至百二十万两之多”,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显赫的民族贸易的重镇。
|
[ 本帖最后由 再生的佐罗 于 2007-10-17 00:4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