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曾有一批有识之士提议,把昆河铁路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关单位和部门也做了大量的论证和研究。
据介绍,《世界遗产名录》有关遗产通道中有一类是“运输通道”,如奥地利塞梅林铁路、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塞梅林铁路修建于1848年至1854年间,全长41公里,是全世界第一条穿越高山地区的铁路,被视为在地形复杂地区修建铁路的典范,以其高质量和对文化景观的影响,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它也是第一条被批准成为世界遗产的铁路。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全长300公里,是英国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时期的产物,开通于1881年,当时主要用于运输喜马拉雅山区的木材。1999年,这条铁路因“采用大胆创新的工程施工,解决了穿越高山自然风景区建立高效铁路的问题,并仍然充分运用和保留了该地区原有风貌的完整。是交通运输系统的革新,是影响和推动多文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杰出典范,是世界许多类似发展地区值得借鉴的模式”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学者指出,与上述两条铁路相比,昆河铁路毫不逊色:它是一条国际性铁路通道,在跨国界的经济文化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的工程技术水平,在当年曾是世界领先的;它跨国界连接多种民族和多元文化,这些文化至今保存较为完好;沿途自然风光美丽多样;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昆河经济带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这条铁路将进一步彰显重要性。
然而,历史总有许多遗憾。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为阻止日本侵略军沿着铁路线向中国腹地进攻,对碧(色寨)——河(口)区间进行了大量人为的拆除和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对昆河铁路共展开了两次“大手笔”的修复、恢复和技改;70年代中期,铁道部投资6700多万元,对干线实施"以工务设备为主,以牵引动力为中心,以提高运能为目的"的全面技改;进入80年代以后,为满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和1996年恢复中越国际联运的需要,又不断进行改造。史志记载,经过大量的投和大大小小数十次技术改造,昆河铁路“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但客观地说,除线路走向、部分桥隧(含赫赫有名的“人字桥”)、少数站房外,代表20世纪初技术水准的昆河铁路原貌已不复存在。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申遗”确实有点“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