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上中学开始,就不止一次读过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文章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1918年冬父亲送作者去北京上学时的情景。其中那段为了给儿子买几个路上吃的橘子,步履蹒跚地爬越火车站月台的句子,至今还能背诵:“……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倾斜,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成就了这篇散文名篇的火车站就是浦口车站(今南京北站)。这座已经走过近百年历史的老站,见证了从清代到民国、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中国再到新中国成立的时代风云变幻。尽管如今这里只办理货运,没有什么旅客了,但自从1911年津浦铁路建成,它作为当时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留下了许多名人和伟人的足迹。
孙中山先生在成立国民政府不久,即对浦口发展前景给予特别的关注。他曾撰文指出:“南京对岸浦口,将来为大计划中长江以北一切铁路之大终点……且彼横贯大陆直达海滨之干线,总须经浦口。所以当建市之时,同时在长江之下面穿一隧道以铁路联络……如此则上海、北京间直通之车,立可见矣。”可见当年的浦口车站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1919年初春,湖南留法学生从北京绕道上海去法国,26岁的毛泽东曾单身一人经浦口车站转车。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记下了这段往事。毛泽东风趣地对斯诺讲:“1919年初,我从北京去上海。可是,当我到达浦口的时候,就身无一文了,也没有钱再买车票转车,没有一个人可以借钱给我,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离开浦口。最糟糕的是,我仅有的一双鞋子住旅店时也给贼偷去了。怎么办呢?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又碰到了好运气。在火车站,我碰到了从湖南来的一个老朋友,他成了我的‘救命菩萨’。他借钱给我买了一双鞋,余钱还足够买一张去上海的车票。就这样,我完成了我的旅程。”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久,郭沫若从武汉乘船前往上海。船过南京时,他在浦口上岸,探听南京和上海一带的情况,得知北伐军总政治部上海分部已被蒋介石查封,便把其他去上海的同志原船送回武汉,自己和辛焕文同志从浦口渡江到下关车站,辗转到江西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之后,邓小平、陈毅同志等率总前委于4月25日由安徽合肥乘火车到达浦口车站,当夜乘渡轮在中山码头上岸,然后驱车进入南京市区。
浦口车站不仅是众多伟人和名人驻足的地方,还是见证浦口近百年历史的“活标本”。如今的站舍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子,英格兰风格的三层站舍大楼,屋顶陡峭,门窗高窄,底层候车大厅高大宽敞,装饰华丽,虽经三次大火的焚劫,仍然保存完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车站站前广场的标志性雕塑———停灵台也曾留下了一段故事。1929年5月28日,装载着孙中山先生灵柩的专列从北京抵达浦口车站。国民政府要员云集在停灵的站前广场向孙中山先生遗体鞠躬、凭吊。后来,国民政府在广场上建了一处刻有国民党党徽的圆球形雕塑。“文革”时期,圆球被红卫兵破坏后埋入距基座约10米远的花园内。2004年,南京市浦口区政府在花坛内挖出了尘封近40年的圆球,复原在当年的基座上,而球上已丝毫看不到国民党党徽的痕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