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01|回复: 3

[转帖]谨以此文献给喜爱1462次列车的同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8 12:36:19 | |阅读模式
    这是我在华北中原车迷论坛发表的一篇贴子,但由于1462次列车属于上局沪段,乘客以华东乘客为主,所以我在此转贴一下,希望广大华东车迷不要介意。                 
                           
                        忆天津西站和1462次的一些往事
   我出生在天津,一些亲属在天津,上大学在天津,所以,说天津是我第二故乡并不为过。我从小就爱坐火车,所以,天津三个站对我来讲印象深刻。我奶奶家住在天津南开区西北角地区,坐24路仅2站就到天津西站,坐12路可到天津北站,坐24路可到天津站。因此,非常方便。
   由于妈妈在学校工作,有寒暑假,因此,我小的时候,每次寒暑假及五一节、国庆节基本都要去天津,而有四个地方,那是我到天津的必去之地,那就是------百货大楼、北宁公园、西南角的食品店和天津西的出站口。前三点与铁路无关,没有任何研究之处,我们在此只回忆我和天津西站的一些往事。
   1982年春节,那是我记忆中在天津呆得时间较长的一次。那年,我们刚刚搬到廊坊不到一个年头,和我姥爷住在一起。由于是计划经济, 当年的物资很是溃乏,由于我姥爷是地专级老干部,很多物资还可以凭老干部票购买。但毕竟物资很少,买到的也是一些肥肉、小鸡蛋、豆制品、凉熟酱肉、以及现在看都不想看一下的小酸苹果。因此,我常常喜欢去天津,因为当时粮票所限,廊坊30%的细粮票不但要购买大米白面,一些细粮蒸制的熟食品,如包子、点心、馒头,都必须用细粮票。而当时的天津,由于城市供应比较齐全,细粮票只用购买大米白面即可,而天津的粗粮票即可以买到在廊坊用细粮票才能买到的点心、油条、包子等细粮食品。因此当时的天津的生活水平虽然比现在相差极远,但比当时的廊坊那样的县级市强多了。在奶奶家,每年过年能吃到好多好多祥得斋的点心,以及红果蒸饼、北门西包子铺的包子等食品。因此,一到过年就想去奶奶家。由于当时廊坊的京山线实现了内燃化,所以我自从1981年以后,想看蒸汽机就只能去天津北站了。
    那年春节,妈妈带我去了天津西站。我和妈妈在西站的出站口看火车。此时,天津西站给我带来了神秘的面纱,因为此前,我们在天津上下车均在天津北站。当时,我只知道天津北站和天津东站,还不知道有个天津西站。因此,那时的我第一次看到天津西站,就有一种向往的感觉,特别是看到天津西站那个地道,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地道,因为我当时只在永定门站下过火车,在北京站上过火车,还没有走过车站的地道。因此,我虽然离那个地道近在咫尺,但我这一咫尺,却经过了六年的风雨丽程。再有天津西站的铁路比候车室还高出一个窗户的高度,天津西站的出站口须下一个坡才能到达广场,因此,天津西站对于我来讲,是一个神秘王国,解开这个迷团,我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再有,就是天津西站的蒸汽机车,对我来讲也是神秘的面纱。
   1983年,由于个人原因,一年没去天津,所以也不可能去天津西站。
   1984年,我第一次在天津站下火车,因为当时西马路修地铁,天津北站的12路不到西北角,只能坐24路到北门下,那一年,我再一次到达了天津西站,看了看那神秘的出站口和神秘的地道,那一小步,我还是没有迈出,神秘在继续。
   1985年,我第一次去到了妈妈小时候在天津住过的志成道,并从那里走到了新开河西边与子牙河交口的小摆渡,过摆渡时,北面的津浦线上正过一趟上行的蒸汽机车,更加加深了我对天津西站的神秘面纱。
   1986年,我再一次到达了天津西站,在新红桥和旱桥,我看见了一趟下行的蒸汽货列,但那个货列的蒸汽机车却是反挂,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蒸汽反挂正式在干线上运行,因为此前,我看见的蒸汽反挂都是在调车。
   1987年,我再一次来到了天津西站,天津西站的神秘还在继续。
   整整六年,我始终没有迈出天津西站进站地道口的那一小步,这一小步,不但有家里人的原因,自已的原因也还是有一些的。
   那时候的162次,比现在的1462次的地位可差远了,原因很简单:当时的民工流还没有形成,商务流、出差流、学生流由于可购买相对较快的22次、14次,当时那两趟车从上海到北京购买硬卧才45元钱,当时虽然工资很底,但对于北京和上海人来讲,那还不到半个月的工资,因此人们还是会选择速度较快的列车,何况还可以报销。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的南京到北京的66次,苏州到北京的110次,杭州到北京的120次,合肥到北京的128次,上海到天津的124次路线与162次基本重合,且那些列车没有替代,因此,那五趟列车的上座率在当时比162次还是高一些的。更有一个原因,就是那些列车到北京或天津不是上午就是中午,而162次到北京是18:25分,要是冬天或对于一个第一次来北京的生人,时间有点晚。要是晚点,就更不好说了。但当时的时间是天津西回廊坊的好时间,因此,162次当时在天津西站上车,基本上是有坐的。当时我爸爸自已从天津回廊坊,还是经常坐162次的,而带着我,怕没坐,还是不敢坐162次。
   我当时去天津,基本上爱去北宁公园,而主要是中午吃完饭,去北宁公园,然后在北站坐502次到廊坊。当时的502次是从天津发往北京南的普客列车,由于当时天津到北京南间各站公路十分不发达,因此,这趟列车一直是天津下午去沿线各站的主力列车,属天津站上车超员列车。而天津北站如果早去的话,还是可以买到对号车票的,因此,提前三个小时买票,然后去北宁公园玩,再上车,是我那些年的一些生活小经历之一。
   当时的502次与162次比较,502次16:03天津北站开出,在汉沟镇站让162次,17:46到廊坊,而162次16:18分从天津西站发出,17:15分到达廊坊。当时的162次虽然表面上是有坐,但要是没坐你也没脾气,因为那是过路车;502次要是早去买对号还是有座的,要是晚去,没号,那肯定是要站到杨村的,弄不好还要站到廊坊。
   1988年,天津西站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我部分揭开,那是我第一次在天津西站上火车。当时,天津西站能去廊坊的只有五趟列车,半夜的266次、298次,上午的120次,中午饭点的110次以及下午的162次,因此,从天津回廊坊,还是会选择162次的。
   1988年2月20日(正月初四):那一天是我至今永远不能忘怀的,由于头一天我去了新开张的国际商场,因此心情高兴,没有去北宁公园。那天下午,当我缓步再一次迈进天津西站候车室的大门时,当我跨出一小步,进入天津西站二站台那进站口时,为这一刻,我整整等了六年,那一小步,却对我来讲是一大步。六年前,我还是一名幼儿园的小孩,现在我已经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了。六年的风风雨雨,不言其中。162次的进站人数不多,不到当时502次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不到50人。剪票后,我第一次下了这个神秘的地道,哪知,它一点也不神秘,一下去就直接到了第二站台,第二站台那有风格的遮雨栅,苍劲有力。当时的天津西站比现在地位要高多了,由于天津站大修,所有东北发住东南的列车都要在此换交路,所有北京方面的列车,除了五趟特快以外,基本上都是停12分钟的。第一站台停着的是北京到青岛的239次,使我没有看见第一站台的模样。不一会,四道来了通化到青岛的105次,很多人都想上车,但工作人员说:"这不是162",乘客也没有上车的,105次在天津西同停超239次,但人们还是会选择239次。片响,桔子皮拉的162次来到了三道二站台,即上行正线。虽说当时162次在西站停16分钟,但那下人呀,怎么觉得也下不完呀!这比502次可不好,502次开门就让上。妈妈说:"下人多还有座呢"。每个车厢下了至少40人,但上车不到10个人,这是我料想不及的。上车后,每个车厢并不很空,但毕竟不到70个人,比那个人山人海的502次强多了。旁边坐着一个40多岁的阿姨,和蔼可亲,她是沧州人,到宁夏青铜峡探亲,按当时的时间,赶169次是没戏了,只能赶明天的43次了。乘务员年轻的阿姨温柔美丽,服务周到。那列车上呀,还有窗帘,在现在呀,火车上有窗帘不算什么,而在当时我坐过的火车中,那就是最高档的了。开车后,我向站台上的表哥和表妹告别。那是我第一次经津浦线,路过的线路都是我喜欢的地区,如旱桥、新红桥、子牙河摆渡、小王庄4路车站、妈妈小时候的小学、南口路、京沪单线联络线等,那些神秘的面纱逐一被解开。还在京山京沪联接处看见了北京到天津的75次绿皮特快。小王庄那里的小破平房,是车上人们议论的焦点,这是不是与天津这个直辖市不相符,车上的乘客各说各的理。还在津浦联络线边上看见了蒸汽机车轮子,这是我1981年以后看蒸汽机车最近的一次。列车在汉沟镇超过了502次,正点到达了廊坊站。当时廊坊老站的那个二站台呀,你们就别提多短了,502次12节,每次还被甩下二节不靠站台,何况162次,但我们还是坐得靠前,没有被甩下,事实上,有经验的乘客还是愿意在那个被甩车厢上车的,因为人少好上车,有座。在廊坊下车的人并不多,也不挤,不像那个502,在廊坊有多一半下车,每个车厢都有五六十人下车,而162次在廊坊下车的人并不到50人。下车后,过天桥,步行回家。第一次感受天津西站,一半迷团被解开了,但一站台我还没有看见,那个传说中的津浦线始发车龙头站台,还是如此的神秘。
   1989年,我小学毕业,我由于上午回廊坊,第二次从天津西站坐火车,坐杭州到北京的120次。由于有了162次的先入为主,120次虽然是我最喜爱的列车,但在我心目中仍然不如162次。由于一站台停着天津到上海的123次,当时虽然已经是天津始发,但车牌还是写着天津西-上海。我仍然没看见一站台和神秘站台。
   这以后,我经历发生了一些的变化。去了全国一些地方,但由于北宁公园修了致远塔,我还是爱上北站上车,先上塔后上车,是我当时的经历。况且,1989年我第一次在天津新火车站下车,1991年第一次在天津新站上火车。天津站的吸引力当然比天津西站要强。
   1994年,我上天津上学,那时的中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南巡,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计划经济的阴影已经彻底消失,人民物资丰富,生活安定。这期间,列车车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五大直快只剩下了苏州到北京的110次和上海到北京的162次还苦苦支撑,而上海到天津的124次改为了34次,杭州到北京的120次改为了32次,合肥到北京的128次折半车次改为了64次。那时天津下午到廊坊的列车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天津到廊坊的汽车逐渐发达,包头段的502次也不是那样可怕了,即使不对号,上车也是有座的。但如果早一点想走的话,那么有四趟车,即佳木斯到北京南的140次,如果不是提前买票,13:21发车的140次是没有票的,因此我们不研究。14:37分从天津北站发车的314次,是原来从天津到北京的特快列车中分化出来的,因为天津到北京的特快改成了双层,这趟车到廊坊15:28,是天津下午去廊坊的首选。天津到北京南的568次,最早从山海关到北京南分化出来,现晚此从汉沟镇到北京南,1991年从天津开往北京南。由于它在三趟慢车中时间居中,因此,它的上座率并不高,想坐哪就坐哪。主要客流从天津到廊坊以远居多。但那趟车13:41从天津北站发车,15:18到廊坊。而162次时间明显提前,由14:10从天津西站发车,15:07到廊坊,由于开通了三线,半路直接超过568次。1994年10月22日,我第一次自已坐火车,从天津北坐314次到廊坊,在半路上意外的超过了568次,更意想不到的是,在豆张庄竟然超过了临时停车的162次,在三趟列车中第一个到达廊坊。
   1995年,天津西站的面纱被彻底揭开,2月19日,是我开学前的一天,我坐239次从廊坊到天津西,由于廊坊不售239次车票,只售303次,但不是别的原因,而是售票员竟然昧着良心说239次人多。我不能同意。303次自然车门都进不去,我也不能上,我只能坐后面的239次,好在列车员只问了一下有没有票,我就上车了。上坐率不到40%,售票员就说人多,真奇怪。这是我第一次在天津西站下火车,下车后,一站台,尤其是那个津浦线始发龙头站台,终于浮现在我的眼前。实在没有什么神秘的,只是一个半截站台而已。况且二站台还停着苏州到北京的110次。那个出站口也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与普通出站口一样。只不过下一个坡而已,我在天津西站呆了十几分钟才出站。
   2月25日,我第二次坐162次,里面的神秘已经不再,因为那时的民工流已经开始,因此,上坐率比较高,有些个车门的窗户都没有。里面的列车员也不再是年轻阿姨级的,而是经过了七年,变成了大妈级的。由于当时列车档次较七年前有所提高,因此,162次也不是什么高档车了。站台上上演了精彩的飞车一幕:刚剪票进站时,248次还在停车,但已经关门,一个乘客下车买食品,上车时,车已经关门开车了,那个人飞身上了窗户,外边的工作人员和里边的乘客连推带拉,将其塞了进去。上演了现代的铁道游击队。
   3月4日,我第三次坐162次,旁边是一对纯补的双包胎哥俩,他们有着纯补的北方农民的特色,他们已经四十多岁了,从德州上的车。里面卖北京新地图的,我买了一张,但找的9元钱全是残币。
   7月15日,我第四次坐162次,里边人很多,这是我第一次坐162次没有座位。但天津西站的站台上,有一个等车的乘客想接手,成了一个小插曲。
   8月22日,我第五次坐162次,与第一次坐时还是那样的新鲜,因为感情问题是不能勉强的,其它列车对于我自然没有这个感情。
   11月18日,那天上午我在天津74中找人,完毕后,和同学呆了一会,就坐52路到西站了,再一次在细雨中坐了162次,由于在细雨中,车上上坐率太低,不到30%,这是我坐162次人最少的一次,很多人在天津西站不着急下车,而是等我们上了车才下车。雨中的162次,更是别有一番情味。
   1996年以后,我们学校上午下课时间提前,能赶上天津站的140次了,我也就没再坐过162次,即使后来去江南,我也是坐66、110等车,也没有坐过162次。
   1997年第一次大提速,162次改为462次,廊坊站不停车。那段日子虽然常在天津西站坐火车,但由于廊坊站不停,不可能坐462次。1998年4月27日,我坐了一次上海到北京的464次。那趟速度太慢的临客,上座率不到30%,硬件,特别是感情上无法与462次相比。
   2000年第三次提速后,462次改为了1462次。今年提速后,廊坊再次不停。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够代替的车越来越多,1462次似乎已经离我远去了,但我对它的感情,至今没有磨灭。
   现在的1462次,人员构成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是绿皮车,对于上海和北京生活较高的普通职工来说,是不会吸引他们的。可是对于徐州等地的民工大市,1462次正以它速度快、票价低吸引着众多的乘客。
   现在的天津西站,对我也再没有什么神秘感,加上我去全国各地增多,因此,天津西站虽然对我有感情,但它确实落后了,是该改造的时候了。
   针对有广大车迷希望将1462次升级,不升级太没面子了,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因为我不希望它升级,因为我对它有感情。更因为它属于那种"物美价廉"的列车,因此还是吸引着更多的过路乘客的,人们需要它,价值规律的存在使得它是不能升级的。
   我设想一下它升级后的情况,无非以下四种情况:
1.直接升为绿皮快速:由于现在1462次停站已经较少,因此,即使它还是绿皮,升为快速也只不过是少停一两站罢了,因此,没有丁点必要。
2.改为空调普快:速度不升,停站不变,票价贵了近一倍,没有必要。
3.改为空调快速:速度只升数分钟,票价贵了一倍多,这是强盗行为。这样改了,也不会有人坐。
4.改为特快:上海乘客不会同意,因为只停常州、镇江、徐州三站。上海站为了保证直达特快的软卧上坐率,不会售一张硬卧。那么上海到北京要想坐硬卧只能到真如站坐宁波的始发车了。
   综上四点,1462次是不应该升级的,它不升级才会吸引更多的乘客,才是上海局最大的面子。
   因此,要想真正改善上海站乘客方便,还是要把一二趟直达特快各加四节硬卧的,上海北京的普通职工坐499元的软卧不当回事,但毕竟还是有下岗再就业的艰苦百姓,我们应该为他们着想呀。
   谨以此文献给喜爱天津西站和1462次列车的朋友们,希望他们和我成为一生一世的好朋友。
发表于 2004-8-8 13:31:37 |

[转帖]谨以此文献给喜爱1462次列车的同志

1461/1462若改空调普快,YZ158RMB,上浮79.55%(二档折扣约137RMW,上浮55.68%);若改空调快速,YZ179RMB,上浮103.4%。
1461/1462实在太受广大普通旅客及车迷厚爱了,上榜率太高了,鄙人觉得应该适当降降温;沪段方面已经在表达他们如何发扬了风格,在大夏天开行这趟“经济适用车”是多么辛苦,要多用多少乘务员,有多大成本,比空调只高不低,等等。其实1461/1462就是一趟面向普通人的普通车,不必当成一面旗帜看待。
鄙人的这个观点可能没表达清楚,被当成希望1461/1462升级而被冒;对此鄙人再次澄清,希望1461/1462维持原状,只是不会对其过多关注而已。现在有更多比京沪沿线更需要绿皮车的地方,如武汉、昆明、南宁、贵阳、兰州等,明显空调率过高,特别是西部的贵昆、南昆、襄渝、陇海宝兰段等沿线,尤需增加绿皮;大家还是多为那里呼吁吧。
如果事实证明那些地方不是那么地需要绿皮的话,则对于1461/1462可能的“升级”,也就不必反应过于强烈了(仅仅是假设,千万别当真,就是要表明还有更需要绿皮的地方)。
--参见鄙人帖子
http://www.hasea.com/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14&topic=3909&start=36&show=0
 楼主| 发表于 2004-8-8 17:37:47 |

[转帖]谨以此文献给喜爱1462次列车的同志

当看到这趟车,就想起了小的时候,那时候的跨局车,现在均面目全非了,1468早改到京秦去了,那时的局内车,编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再说我根本没有坐过饭点的319次,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感情。其它车也全换成空调车了,现在就1462次还是绿皮车,只不过编组也变了,连软卧都没了。
发表于 2004-8-9 18:24:32 |

[转帖]谨以此文献给喜爱1462次列车的同志

支持楼主,1462不能升级,再升级老百姓就没办法坐车了。
说一件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前两年的一个晚上,我在济南站买票去北京,前边一位农村老汉,穿的衣服绝对是电影上看到过的解放前的衣服,拿着10元钱对售票员说,买张去北京的车票找毛主席告状,一位手提密码箱的穿着像商人的中年人对老汉说“老大爷现在10块钱可去不了北京”。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5-5 11: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