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655|回复: 86

完全资料整理:铁路车站线路常识(随时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7 15:45:45 | |阅读模式
一,线路篇
铁路等级
  铁路等级是铁路的基本标准,设计铁路时,首要任务就是确定铁路等级。我国铁路的等级通常分为三级,用罗马数字Ⅰ、Ⅱ、Ⅲ表示。等级的划分是根据具体线路在路网中的作用和远期年客货运量来确定的。所谓的镀谀昕突踉肆浚?侵妇咛逑呗吩诮桓对擞?蟮?0年,其重车方向的货运量和客车对数折算的货运量之和。每天1对客车按1.0个百万吨(Mt)货运量折算。但是,现在所称的客运专线不在这个标准范围内,因为它是个新生事物,至少对中国铁路而言。
  Ⅰ级铁路是指在路网中起到骨干作用的铁路,远期年客货运量在20Mt以上。Ⅱ级铁路分两种情况,一是指在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铁路,远期年客货运量小于20Mt;二是指在路网中起联络、辅助作用的铁路,远期年客货运量在10Mt以上。Ⅲ级铁路是指为某一区域服务,具有地区运输性质的铁路,远期年客货运量在10Mt以下。
  各级铁路的建设标准,主要是其区间线路的最小曲线半径和最大限制坡度。具体规定如下:
区间线路最小曲线半径
铁路等级路段设计行车速度(km/h)最小曲线半径(m)
一般路段困难路段
16020001600
120 1200800
80500 450
120 1000800
80450400
100600550
80400  
  
对于客运专线(如秦沈客运专线)来说,区间线路的最小曲线半径为2800m,不得低于2200m。


区间线路最大限制坡度(‰)
铁路等级牵引种类
电力机车内燃机车
一般路段 6.06.0
困难路段15.012.0
一般路段6.06.0
困难路段20.015.0
一般路段9.08.0
困难路段25.018.0


  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各级铁路的最小曲线半径是根据设计行车速度来决定的,行车速度越快,要求线路的最小曲线半径越大。铁路等级越高,要求坡度越小。比如高速铁路,主要追求的是速度,那么就要将曲线半径尽可能加大,坡度尽可能减小,最好是又直又平的线路。但是由于具体地形的限制,尽管设计更多更长的展线,也很难保证线路的平顺度。再说,要保证平顺度就要加大线路的工程量和占地面积,因此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相对来说比较合适的方法。

[ 本帖最后由 X2000 于 2007-2-27 17:1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5:47:13 |
铁路线路分类
  铁路线路分为正线、站线、段管线、岔线及特别用途线。

  正线是指连接车站并贯穿或直股伸入车站的线路。正线在通过型车站比较好辨认,其一,由于它贯穿车站,通过列车多,所以通常很光亮,磨损也很大。其二,它直接与站外区间线路连接,一般不用道岔。

  站线是指站内除正线以外的到发线、调车线、牵出线、货物线及站内指定用途的其他线路。到发线用于接发客车和货车。调车线用于车列解体和编组并存放车辆。牵出线用于调车作业时将车辆牵引出去。货物线用于货物装卸作业的货车停留。站内指定用途的其他线路包括机车走行线、车辆站修线、驼峰迂回线及驼峰禁溜线等。

  段管线是指机务、车辆、工务、电务等段专用并由其管理的线路。

  岔线是指在区间或站内接轨,通向路内外单位的专用线路。

  特别用途线是指安全线和避难线。为防止列车或机车、车辆进入另一列车运行线,防止进站停车的列车驶过警冲标进入区间,在支线与正线或到发线衔接处铺设的有效长度不小于50m的尽头线叫安全线。为防止在陡长的坡道上失去控制的列车发生冲突或颠覆,根据线路情况,计算确定在区间或站内设置避难线,避难线一般设计为有较大的上升坡度,以减缓失控列车的速度。
1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5:49:06 |
线路上各种各样的标志
  坐过火车的人可能都会注意到,铁路两旁有许多各种各样的标志,高矮胖瘦、形状各一。这些标志分为线路标志和信号标志两种,前者主要是标明线路的状况,后者主要是操作提示。它们既便于工务人员从事线路的养护维修,也便于机车司机掌握线路的变化,安全行车。

  线路标志按公里计算方向应设在线路左側。双线区段须另设标志时,应设在列车运行方向的左側。主要有:

  公里标、半公里标:设在一条线路自起点计算每一整公里、半公里处。公里标的作用主要是确切地指明线路的位置,例如巡道工在线路上巡行检查时,如果发现问题,在记录和报告中就能根据公里标、半公里标,指出问题的准确位置,以利于维修和抢修单位及时处理。

  曲线标:设在线路某条曲线的中点处,标明该曲线的中心里程、半径大小、曲线和缓和曲线长度等数据。
  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始终点标:设在直线进入缓和曲线、缓和曲线进入圆曲线、圆曲线进入缓和曲线、缓和曲线进入直线的各点之处。标明所向方向或为直线、或为缓和曲线、或为圆曲线。
  桥梁标:设在桥梁中心里程(或桥头)处,标明桥梁编号和中心里程。
  坡度标:设在线路坡度的变坡点处,两侧各标明其所向方向的上、下坡度值及其长度。水平线表示坡度为0,箭头朝上表示上坡,朝下表示下坡。箭头后面的数字表示坡度值,以千分率表示,下面的数值表示这个坡度的长度,以米为单位。
  管界标:设在铁路局、工务段、领工区、养路工区、供电段、电力段的管辖地段的分界点处,两侧标明所向的单位名称。

  信号标志应设在列车运行方向的左侧(警冲标除外),以便于司机观察。主要有:

  警冲标:设在两会合线路间距离为4m的中间。线间距离不足4m时,设在两线路中心线最大间距的起点处。警冲标用来指示机车车辆的停留位置,防止机车车辆侧面冲撞。

  站界标:设在双线区间列车运行方向左侧最外方顺向道岔(对向出站道岔的警冲标)外不少于50m处,或邻线进站信号机相对处。

  预告标:设在进站信号机外方900、1000及1100m处,但在没有预告信号机及自动闭塞的区段,均不设预告标。在双线区间,退行的列车看不见邻线的预告标时,在距站界外1100m处特设一个预告标。

  引导员接车地点标:列车在距站界200m以外,不能看见引导人员在进站信号机或站界标处显示的手信号时,须在列车距站界200m外能清晰地看见引导人员手信号的地点设置引导员接车地点标。
  司机鸣笛标:设在道口、大桥、隧道及视线不良地点的前方500~1000m处。司机见此标志,须长声鸣笛提醒人们列车即将到达。

  接触网终点标:设在站内接触网边界。电力机车通过接触网获得电动力,一旦脱离接触网将寸步难行。接触网终点标就是提醒电力机车司机不要超越接触网有效区间。
  作业标:设在施工线路及其邻线距施工地点两端500~1000m处。司机见此标志须提高警惕,长声鸣笛,提醒施工人员撤离到安全地点。

  减速地点标:设在需要减速地点的两端各20m处。正面表示列车应按规定限速通过地段的始点,背面表示列车应按规定限速通过地段的终点。
  桥梁减速信号牌:设在需要限速通过的桥梁两端,上部表示客车限制速度,下部表示货车限制速度。

  这么多的标志,铁路有关人员都要牢记,否则就会造成事故。所以标志的设计既要说明问题,也要一目了然,便于记忆。通常都采用白底,少数为黄底、蓝底加黑字或黑色图案。


[ 本帖最后由 X2000 于 2007-2-27 17:0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5:51:10 |
路基
  路基,顾名思义就是铁路线路的基础,是为了满足轨道铺设和运营条件而修建的土工构筑物。它承受来自轨道、机车车辆及其荷载的压力,所以必须填筑坚实,经常保持干燥、稳固和完好状态,并尽可能保证路基面的平顺,使列车能在允许的弹性变形范围内,平稳安全运行。所谓“坚实”,是指路基土石方要有足够的密实度;而“稳固”则指路基边坡、基床和基底要长期保持固定。

  路基的状态直接影响线路的质量。我国铁路正在实施客运提速、货运重载的战略,影响这个战略实施的首要因素就是线路路基的状态。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一条骨干铁路往往纵贯南北或横贯东西。它们的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千差万别,一条线路一年四季无不经受着严寒酷暑以及其他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力学的千变万化的自然条件的严峻考验,处于不同地域的路基状况也各不相同,这就为整条线路的提速和重载带来困难。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线路施工的质量。许多既有铁路在修建时因受欧美和日本筑路思想的影响,认为路基应该靠自重和风、雨、温度等气候的反复作用,使其自然沉落。这个过程不但需要数年时间,而且自然沉落所增加的密度并不高。1930年美国人普拉特克首先试验并提出,美国现场路基填土密度应根据室内击实试验结果确定。随后,各国都根据普拉特克的试验方法,制定了具体的路基标准,从而摈弃了“自然沉落”理论。

  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参照苏联的标准,制订了路基设计定量标准。尽管后来进行了几次修订,但仍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不小的差距。限于施工技术和设备的落后,路基仍多半采用人工压实,根本达不到设计要求。有些线路竣工几年甚至十几年后仍然不能交付正式运营。因此,修改路基的设计标准,采用现代化施工技术和设备是提高路基质量的根本途径。
  根据地形的不同,路基一般采用路堤和路堑两种基本形式。

  当铺设轨道的路基面高于天然地面时,路基以填筑的方式构成,这种路基称为路堤。路堤通常由路基面、边坡、护道、排水沟等几部分组成。

    当铺设轨道的路基面低于天然地面时,路基以开挖的方式构成,这种路基称为路堑。路堑通常由路基面、侧沟、边坡、截水沟等几部分组成。
  在可能的情况下,路基应避免高堤深堑,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施工量,也便于提高路基质量。最好的路基应该是不挖不填的路基。

  路基大多数为土质,因而水的侵害是路基难以保持坚固、稳定的主要原因。所以在修筑路基时,必须考虑排水问题。除了修挖纵向排水沟、侧沟、截水沟外,还可以利用取土坑排泄地面水。为了拦截地下水和降低地下水位,可修建渗沟、渗管等地下排水设备。

  路基边坡可采用种草、铺草皮、植树、抹面、灌浆、砌石护坡以及设置挡土墙等方法来保持路基稳定。


[ 本帖最后由 X2000 于 2007-2-27 17:0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5:52:24 |
轨道
    轨道是铁路线路的组成部分,这里所指的轨道包括钢轨、轨枕、联结零件、道床、防爬设备和道岔等。作为一个整体性工程结构,轨道铺设在路基之上,起着列车运行的导向作用,直接承受机车车辆及其荷载的巨大压力。在列车运行的动力作用下,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列车按照规定的最高速度,安全、平稳和不间断地运行。
1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5:53:14 |
从石路到铁路
  人们普遍认为,世界上的铁路来源于石路。其根据是考古学家发掘意大利庞贝古城时,发现了和现代铁路一样宽的石路。
  庞贝,是意大利历史上有名的城市。公元79年8月,距庞贝10公里的维苏威火山爆发,庞贝全城被火山灰湮没。考古学家在发掘时注意到,庞贝古城的街道上砌有两排平行的石道,其距离是当时战车的轮距:4英尺8英寸半(合1435毫米),看来是专为方便战车行驶而铺设的。顺便说一句,英尺和英寸都是英制长度单位,1英尺等于12英寸,1英寸等于25.4毫米。
  庞贝古城的石道使人们联想起十六世纪德国哈兹矿山也铺有两行专运矿石的“石路”, 距离恰好也是1435毫米。是不是德国人从意大利人那里学来的呢?不管怎么说,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原始的轨道,它使得矿车摆脱了泥泞的土路,推拉起来轻快了许多。但是,“石路”虽然结实,却难以随矿井的转移而重复使用,而且也不够轻便。1550年,在法国和德国边界附近的勒伯德尔地区,矿山的马拉矿车开始用木制轨道。1605年,英格兰的煤矿也采用木轨,轨距仍保持1435毫米。“木路”的制作和铺设都要容易和方便的多,于是许多煤矿纷纷效仿,一时风行起来。
  后来,为了防止木轨磨损太快,又在上面钉了铁皮。随着运输量的增大,蒙铁皮的木轨也还是解决不了磨损太快的问题。
  十七世纪的英国,因为生铁价格下跌,有人就把铁熔化,铸成5英尺长,4英尺宽,1英寸多厚的长方形铁板,铁板上有孔,可以钉在木轨上存放。原希望等到铁价上涨后再把铁板起下来熔化出售,谁知道这种铁板竟然成了大受欢迎的新型轨道,很快就得到了推广,“铁路”这一名称也由此而来。从“石路”到“木路”再到“铁路”,它们的轨距几乎完全一样。
  板式铁路虽然耐磨,但要保证马车的车轮不脱轨却很难。后来,人们又加以改进,把它制成角铁形。角铁的一个竖起的边可以挡住车轮,防止脱轨。但是平铺的角铁型轨道强度不够,很容易被煤屑泥土掩埋。1789年出现了立式轨,强度有所提高,也不容易被掩埋。立式轨去掉了竖边,而在车轮的外侧加轮缘,同样可以达到防止脱轨的目的。这样无论制造、铺设和清理都要方便得多。1788年,一个叫威廉·杰索的人把车轮凸起的外缘改为内缘。理由是:“轮缘在外侧时,车轮必须采用强劲的紧固件保持其位置,如果改在内侧,铁轨本身就可以保持车轮的位置。”道理很简单,但更加科学。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力学的认识,立式轨从腰鼓形逐渐演变为工字型,铁轨终于确立了自己的形象。

[ 本帖最后由 X2000 于 2007-2-27 16:20 编辑 ]
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5:54:04 |
“无缝线路”  
 
       将每根12.5m或25m长的钢轨联结成轨道,很显然每隔12.5m或25m就会有一个接头。接头之间还有一道轨缝,大约为6mm。留轨缝的道理很简单,是为了防止钢轨在热胀冷缩时产生的温度力。不要小看这个温度力,但钢轨温度每改变1℃,每根钢轨就会承受1.645吨的压力或拉力。轨温变化幅度为50℃时,一根钢轨则要承受高达82.25吨的压力或拉力。   如此巨大的力足以将钢轨顶得歪七八扭,造成轨道不平顺,影响列车快速安全运行。   轨缝使热胀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这道不起眼的轨缝不但使列车在运行时产生令人讨厌的“咔哒咔哒”声,更重要的是造成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对二者尤其是车轮的损害相当大,缩短了车轮的使用寿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业内业外很多人都在动脑筋。特别是那些热心的普通乘客,纷纷献计献策。铁路相关部门,比如《铁道知识》杂志收到读者大量的改进轨道接头的建议和设计。但是这些建议和设计尽管千变万化,接头依然存在,最好的办法是干脆消灭接头,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无缝线路”。   所谓“无缝线路”,就是把不钻孔、不淬火的25m长的钢轨,在基地工厂用气压焊或接触焊的办法,焊成200m到500m的长轨,然后运到铺轨地点,再焊接成1000m到2000m的长度,铺到线路上就成为一段无缝线路。如果没有加工、运输、施工上的困难,从理论上讲,“无缝线路”可以无限长。这种彻底消灭轨缝的办法,我国铁路正在一些主要干道上采用。假如你是个细心人,当你乘火车进京就会注意到,昔日的“咔哒咔哒”声已经大为较少。看到这里,你肯定要问,难道“无缝线路”就不存在热胀的问题吗?   物质不灭定律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物质都不会消失,只不过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钢轨的温度力也同样如此,它不可能消失,是人们在铁路线上采用强大的线路阻力来锁定轨道,限制了钢轨的自由伸缩。在我国是采用高强螺栓、扣板式扣件或弹条扣件等对钢轨进行约束。实验表明,直径24mm的高强螺栓,六孔夹板接头可提供40至60吨的纵向阻力。弹条扣件每根轨枕可提供1.6吨的纵向阻力。   由于无缝线路中钢轨所承受的温度力的大小和轨温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锁定钢轨时必须正确、合理地选定锁定轨温,以保证无缝线路钢轨冬天不被拉断,夏天不致胀轨跑道,危及行车安全。就北京地区来说,最高轨温为摄氏62.2℃,最低轨温为零下22℃度,中间轨温为19.9℃。根据无缝线路强度和稳定性计算得出的结果,北京地区最佳锁定轨温为24℃,实际允许锁定轨温为19℃~29℃。   无缝线路是铁路轨道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经济效益显著。据有关部门方面统计,与普通线路相比,无缝线路至少能节省15%的经常维修费用,延长25%的钢轨使用寿命。此外,无缝线路还具有减少行车阻力、降低行车振动及噪声等优点。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5:55:36 |
轨距常识
  人们习惯把铁路称为“两条线”,确切地讲是“永不相交的两条线”。它由两股平行的钢轨组成,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固定不变的,这个固定不变的距离就是轨距。科学表述应该是“轨距是钢轨头部踏面下16mm范围内两股钢轨工作边之间的最小距离”。

  中国规定,直线轨距的标准是1435mm,这也是国际标准轨距。大于这个标准的,称之为宽轨,小于这个标准的称之为窄轨。

  关于标准轨距的来源,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它来自古罗马的战车轮距;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来自实际运用中的修订。前一种说法我们已经在从石路到铁路一节中做了介绍。后一种说法指出,1788年,美国人威廉·杰索把铁板轨改为立放的铁轨,当时,车轮的轮缘在外侧,两轮缘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两股轨道的外侧距离为5英尺。以后,杰索又把轮缘改在车轮的内侧,但5英尺的轨道距离未变。由于铁轨顶宽为1又3/4英寸,所以两股轨道的内侧距离(轨距)实际上是4英尺8英寸半,即1435mm。这个说法似乎更有道理。实际上,铁路发展的初期,轨距是五花八门的,宽可达7英尺(2133.6mm),窄只有2英尺6英寸(762mm)。即使现在,全世界也有30来种不同的轨距。

  至于为什么把1435mm定为国际标准轨距,有其历史原因。1825年通车的世界上第一条营业铁路,英国的斯托克顿——达灵顿的铁路就是采用的1435mm轨距。1846年英国国会把这个轨距确定为标准轨距,非经特准,禁止在新铁路线上采用其它轨距。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强国,因此也把这个标准推行到他们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去。例如,主持修筑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的工程师是英国人克劳德·威廉·金达,他就力主采用四英尺八英寸半的轨距。从现实情况看,全世界采用1435mm轨距国家占多数,所以把1435mm定为国际标准轨距也就顺理成章。  
世界各国采用轨距一览表
轨距(mm)采用国家和地区
大于1435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利亚、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
1435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土耳其、埃及、突尼斯、毛里塔尼亚、加蓬、丹麦、挪威、瑞典、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国、法国、摩纳哥、意大利、梵蒂冈、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罗马利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秘鲁、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澳大利亚
小于1435大于1000日本、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约旦、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刚果、安哥拉、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斯威士兰、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苏丹、加纳、莱索托、洪都拉斯、搁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厄瓜多尔
1000中国、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马里、几内亚、塞内加尔、布基拉法索、科特迪瓦、多哥、贝宁、喀麦隆、埃塞俄比亚、突尼斯、吉布提、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瑞士、西班牙、波多黎各、巴西、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庭
小于1000印度尼西亚、印度、尼泊尔、刚果(布)、苏丹、厄立特里亚、波兰、瑞士、意大利、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巴拿马、古巴、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圭亚那、秘鲁、斐济


[ 本帖最后由 X2000 于 2007-2-27 16:04 编辑 ]
1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5:56:44 |
轨枕

  轨枕又称枕木,只不过现在所用材料不仅仅是木材,因此叫轨枕更加科学。

  别看轨枕的模样单调划一,貌不惊人,它的作用可不小。轨枕既要支承钢轨,又要保持钢轨的位置,还要把钢轨传递来的巨大压力再传递给道床。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柔韧性和弹性,硬了不行,软了也不行。列车经过时,它可以适当变形以缓冲压力,但列车过后还得尽可能恢复原状。

  轨枕起先采用木材制造,木材的弹性和绝缘性较好,受周围介质的温度变化影响小,重量轻,加工和在线路上更换简便,并且有足够的位移阻力。经过防腐处理的木枕,使用寿命也大大延长,在15年左右。所以,世界上90%的铁路都使用木枕。据统计,在木枕使用高峰期,全世界大约铺设了30多亿根而且大多数是松木。可以想见,这得毁掉多少森林?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当然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世纪初,有些国家开始生产钢枕和钢筋混凝土轨枕,以代替枕木。然而,因为钢枕的金属消耗量过大,造价不菲,体积也笨重,没有推广开来,只有德国等少数国家还在使用。而许多国家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普遍生产钢筋混凝土轨枕。

  钢筋混凝土轨枕使用寿命长,稳定性高,养护工作量小,损伤率和报废率比木枕要低得多。在无缝线路上,钢筋混凝土轨枕比木枕的稳定性平均提高15~20%,因此,尤其适用于高速客运线。如日本的新干线、俄罗斯的高速干线都铺设它。当然,钢筋混凝土轨枕也有缺点,尤其是重量比木枕大得多。比如,英国的钢筋混凝土轨枕每根重达285公斤,美国的重达280公斤,德国的较轻也有230公斤。所以,在不稳固的路基及新填路基等处不宜采用;在冬季有冻胀的地段,一般不允许采用;在大量运输煤炭和矿石及线路道床严重脏污的地段,最好不采用。

  目前,使用木枕最多的美国正在试用一种塑料轨枕。这种采用回收的聚乙烯制造的塑料轨枕的耐腐蚀性高于木枕三倍以上,而且在加工时更容易使其表面变“毛”,安装在路基上不会滑动。第三个优点是安装方便,可以直接使用与木枕相同的设备和紧固件。当然,塑料轨枕目前的成本要大于木枕,一旦成本降下来,将会迅速推而广之。

  轨枕因应用范围不同,长度也不同。在我国,普通轨枕长度为2.5m,道岔用的岔枕和钢桥上用的桥枕,长度有2.6~4.85m多种。每公里线路上铺设轨枕的数量是根据铁路运量和行车速度等运营条件来确定的,一般而言,在1520~1840根之间。不言而喻,轨枕数量越多,轨道强度越大。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5:57:25 |
道床
  道床通常指的是轨枕下面,路基面上铺设的石碴(道碴)垫层。主要作用是支承轨枕,把来自轨枕上部的巨大荷载,均匀地分布到路基面上,大大减少了路基的变形。道碴是直径20~70mm的小块状花岗岩,块与块之间存在着空隙和摩擦力,使得轨道具有一定的弹性,这种弹性不仅能吸收机车车辆的冲击和振动,使列车运行比较平稳,而且大大改善了机车车辆和钢轨、轨枕等部件的工作条件,延长了使用寿命。道碴的弹性一旦丧失,则钢筋混凝土轨枕上所受的荷载比正常状态时要增加50~80%。可以设想,如果没有道碴,线路将会出现怎样的状况。

  道碴的作用还不止这些。它依靠本身和轨枕间的摩擦,起到固定轨枕的位置,阻止轨枕纵向或横向的移动。这在无缝线路区段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种区段如果线路的纵向或横向阻力减少到一定程度,很容易发生胀轨跑道事故,严重危及行车安全。

  道碴还有排水作用。由于道碴块状间的空隙,使得地表水能够顺畅地通过道床排走,这样路基表面就不会长期积水。路基表面长期积水,不仅会使承载能力大大下降,而且还会造成翻浆和冻胀等很多病害。

  铁路线长年暴露在大自然中,风砂尘土、垃圾污物、货车上散落下来的煤粉、矿粉等,都会侵入道碴。再加上因列车的动力作用和线路捣固时的冲击而引起的本身机械磨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运量的增加,它的块状间的空隙就逐渐被脏物所填塞而变得板结。道碴的排水性能、承载能力降低,失去了应有的弹性,加剧了机车车辆的振动和冲击,因此必须定期地对道床进行清筛,剔除污土,补充新碴。

  为了防止道碴污秽,延长其清筛周期,国内外曾试验在道碴顶面铺设一层石棉道碴,形成一个保护层,使下面的道碴不被污物侵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人们还在多雨和粘土地区进行了聚氯乙烯软板封闭层的试验。用一种厚约1~5mm,质地柔软、弹性好、耐挠曲、耐磨蚀的化纤软板,铺设在有翻浆冒泥病害的路基面上,再在软板上铺设道碴,由于软板的封闭和隔离作用,从路基冒出来的泥浆无法翻上来,保证了道碴的洁净。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型的轨下基础崭露头角。其中之一就是道床整体化。用某些胶合材料(如沥青砂浆、快硬水泥砂浆、某些粘性的聚合物等)和碎石道碴浇灌在一起,形成整体化道床,可以提高承载能力,使道床的下沉量比普通道床减小约90%,而且可使线路的纵向、横向阻力增加约0.7~4倍,排水性能也大大得到改善,具有防脏、防冻、不长草的特点,颇受国内外铁路工程界的青睐。

  另外,近年来轨枕板与整体道床也得到广泛应用。轨枕板与普通轨枕一样长,宽度却大一倍。密铺时,相邻板块之间的缝隙只有约18mm,几乎把道床顶面全部覆盖住。使用轨枕板可以防脏,是一种“少维修”的线路结构。整体道床则完全取消了道碴,它直接在路基底上浇筑混凝土,可以保证线路稳定平顺,维修工作量很小,许多地下铁道都使用这种线路结构。

[ 本帖最后由 X2000 于 2007-2-27 16:0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5:59:28 |
道岔
  道岔是一种使机车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通常在车站、编组站大量铺设。有了道岔,可以充分发挥线路的通过能力。即使是单线铁路,铺设道岔,修筑一段大于列车长度的叉线,就可以对开列车。
  道岔是个大家族,最常见的是普通单开道岔。它由转辙器、连接部分、辙叉及护轨三个单元组成。转辙器包括基本轨、尖轨和转辙机械。当机车车辆要从A股道转入B股道时,操纵转辙机械使尖轨移动位置,尖轨1密贴基本轨1,尖轨2脱离基本轨2,这样就开通了B股道,关闭了A股道,机车车辆进入连接部分沿着导曲线轨过渡到辙叉和护轨单元。这个单元包括固定辙叉心、翼轨及护轨,作用是保护车轮安全通过两股轨线的交叉之处。

  大家可能已经发现,车轮在通过辙叉时,从两根翼轨的最窄处到辙叉心的最尖端之间有一段空隙,这就是道岔的有害空间。车轮通过此处时,有可能因走错辙叉槽而引起脱轨。设置护轨的目的也就在此,它要强制引导车轮的运行方向。尽管如此,这个有害空间存在限制了列车通过道岔的速度,对开行高速列车十分不利。

  解决道岔有害空间的根本之道,当然是消灭有害空间。既然普通道岔做不到,就必须研制特殊道岔——活动心轨道岔。

  活动心轨最主要的特点是辙叉心轨可以板动。当我们要开通某一方向股道时,活动心轨的辙叉心轨就与开通方向一致的翼轨密贴,与另一翼轨分开,这样一来,普通道岔的有害空间就不存在了。实践证明,消灭了道岔有害空间,行车更加平稳,过岔速度限制较小,因而特别适合运量大,需要开行高速列车的线路使用。

  既然有单开道岔,就有双开道岔、三开道岔以及多开道岔(复式交分道岔)等。

  双开道岔为Y形,即与道岔相衔接的两股道向两侧分岔。

  三开道岔如同Ψ形,同时衔接三股道,由两组转辙机械操纵两套尖轨。

  复式交分道岔像X形,实际上相当于四组单开道岔和一副菱形交叉的组合。

  除此而外,还有一种交叉设备,通常使用的叫做菱形交叉。它由两组锐角辙叉和两组钝角辙叉组成,但没有转辙器,所以股道之间不能转线。

  如果将复式交分道岔的X形的上面两点和下面两点分别连接起来,就是交叉渡线。它不仅能开通较多的方向,而且占地不多,所以经常在车站采用。

  道岔各有其代号,比如9号道岔、12号道岔、18号道岔等等。这个代号可不是随便排列的,它实际上代表了辙叉角(α)的余切值,也就是辙叉心部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FE和AE的比值,即N=ctgα=FE/AE,N就是道岔号。显而易见,辙叉角α越小,N值就越大,导曲线半径也越大,列车侧线通过道岔时就越平稳,允许过岔速度也就越高。所以采用大号道岔对于列车运行是有利的。不过,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道岔号数越大,道岔越长,造价自然就高,占地也要多得多。因此,采用什么号数的道岔要因地制宜,因线而异,不可一概而论。


[ 本帖最后由 X2000 于 2007-2-27 16:10 编辑 ]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6:00:41 |
铁路限界
  机车车辆运行必须有一个安全的空间,因此,铁路对机车车辆和接近线路的建筑物、设备规定了不允许超越的轮廓尺寸,也就是限界。可以说,限界就是合理的空间。
  所谓机车车辆限界,就是机车车辆横断面的最大极限。具体来说,就是当机车车辆停留在平直铁道上,车体的纵向中心线和线路的纵向中心线重合时,其任何部分不得超出规定的极限轮廓线。所以,机车车辆不是造得越高越宽越好,尽管高而宽的车辆,可以装更多的货物,可以拉更多的旅客。

  所谓近限界,就是每一条线路必须保有的最小空间的横断面。即铁路站场和沿线各种建筑物、设备不得侵入的极限轮廓线。

  如果将机车车辆限界和建筑接近限界的中心线重叠在一起,就会看到其间有一环形空间,称之为裕留空间或安全空间。裕留空间是考虑到机车车辆在运行中的振动偏移和线路偏移以及其它因素而设的。显然,从机车车辆运行安全来看,裕留空间愈大愈好。但是,增大裕留空间就要扩大建筑接近限界,需要修建净空更大的隧道、桥梁等建筑物,必然会大幅度地增加铁路建设投资,这不是一个好方案。那么,缩小机车车辆限界从而相应缩小建筑接近限界的选择如何呢?这固然能减少基建方面的投入,但要付出缩小机车车辆的外形尺寸后,降低铁路运输能力、影响旅客乘坐舒适性的代价,这也不是一个好选择。如何在确保安全又有较好经济效益之间选择一个裕留空间的最佳值,是各国铁路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已于2000年5月1日起施行,它根据近年来铁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的实际情况,充实和完善了机车车辆限界和建筑接近限界。

  铁路限界是铁路基本技术法规,不但铁路系统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而且凡是与铁路打交道的单位也必须遵守。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6:02:07 |
线路的养护维修
  在四通八达的铁路线上,列车南来北往、东发西开昼夜不停。在列车不间断地运行和自然条件的作用下,铁路线路的钢轨、轨枕、道碴和路基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形或损坏,使线路轨道产生不平顺,导致承载力下降。因此,养路工作的任务就是随时改正变形的轨道状态,使它恢复到原来的设计位置;更换磨损的钢轨、枕木和零部件,保证列车畅通无阻。

  线路的养护维修工作主要是日常养护维修、经常修和大中修。

  巡道是日常养护维修不可缺少的工作。巡道工的任务是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负责巡视钢轨、道岔以及轨道联结零件的状态,察看路基是否有沉陷、塌方、水害、雪害等情况,还要检查信号和线路标志是否完好无损。如线路发生故障应立即排除,无法排除时,要按规定及时设立防护并手举红旗或红灯拦停列车。一个养路工区为一个巡回区。巡道工必须按照巡回图,以每小时3公里的行走速度巡道。

  经常修中的计划维修即每年对所有正线、到发线、道岔和主要站线专用线进行起道、拨道、改道、调整轨缝、捣固、清筛道碴等作业。对于计划维修之外的个别地点的线路质量问题,则采取紧急补修等。

  当磨损或变形达到相当程度时,有必要进行线路大中修。主要内容有:矫正并改善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全面更换或抽换、修理钢轨;更换或补充轨枕;清筛和更换道床,补充道碴,全面起道并捣固、改善道床断面;整治路基和安装防爬设备等。

  养路工作的繁重,只要看看那些重笨粗大的工作对象就可见一斑。例如,更换一公里钢轨,重量就有100多吨;更换一公里钢筋混凝土轨枕,需要10辆50吨的车皮来运输;清筛1公里道床需要800至1000个工。有人计算过,捣固枕木时用的八斤半“洋镐”,一个工人每天大概要举起2500次之多,累计举重11吨,作功达到24.2吨米!人工养护线路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作业质量差,所以“甩掉洋镐把,实现机械化”是线路养护的根本出路。

  多年来,我国铁路制造和引进了一些养路机械,如,液压捣固机,用来插入道床将道碴挤压夹实。液压起拨道机,配置了激光准直仪,使轨道平行度的误差仅为0.5×10毫米。在大密度行车的间隙中维修保养线路,时间相当宝贵,需要准确地掌握来车情况。无线遥控报警器不需要通信线作传输,一旦来车接近,施工工地可以准确地收到报警信号,报警距离在开阔地带可达10公里。超声波钢轨探伤仪检查钢轨缺陷准确度达到95%以上,被誉为“钢轨大夫”。道碴清筛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历来是用人工作业。现在边坡清筛机、小型枕底清筛机和全断面清筛机已广泛运用。如,小型枕底清筛机工作时利用齿杆导轨导向和支撑,边挖掘边清筛边回填,每日清筛约180延长米。当列车开来时只需要停机、人员下道,允许列车以每小时30至45公里的速度通过。

  随着列车密度越来越大,我国的繁忙干线上,列车运行的间隔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有的甚至只有5分钟,人工和小型养路机械都无法上道正常作业。要保证维修质量和作业效率,只有采用大型养路机械开“天窗”作业。所谓“天窗”原指房顶上采光或通风的窗子,铁路运输中的“天窗”特指在列车运行图中某一线路区间留作专门用途的一段间隔时间。在预留的“天窗”时间里,工务部门把大小型机械成套地集中使用,提高了综合生产效率和养护作业的质量。

  中国研制的RM—80大型全断面道碴清筛机、08-32型自动抄平、起道、拨道、捣固车等,已经大量生产和使用。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6:23:07 |
二,车站篇
车站区间与分界点
  要说车站,先要介绍什么是区间和分界点。在长长的铁路线上,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和必要的线路通过能力,需要把每一条铁路划分成若干个长短不一的段落,一般为10公里左右,段落与段落之间设置一个车站。每一个段落就称为区间,一个区间只能允许一列列车运行,否则就会发生列车相撞或追尾事故。车站就是相邻区间的分界点,设置车站既是为了方便旅客的上下车,货物的运进运出,也是为了给列车的会让提供处所。由此可见,区间和分界点是组成铁路线路的基本环节。

  车站除了正线以外,还配有到发线、牵出线等其他线路,所以我们把各种车站称之为有配线的分界点。既然如此,当然就有无配线的分界点,那就是非自动闭塞区段在两个车站间设置的线路所,以及自动闭塞区段为在两车站间划分成若干个闭塞分区而设置的色灯信号机。这里的线路所和色灯信号机就是无配线分界点。

  区间也有不同的分类,我们把车站与车站之间的区间叫做站间区间,把车站与线路所之间的区间叫做所间区间,把自动闭塞区段上通过色灯信号机之间的段落叫做闭塞分区。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6:23:57 |
车站的作用与分类
  我国的铁路车站数以千计,而且每年都在变化之中。当新线开通时,会增加若干车站;当旧线改造后,也可能减少若干车站。
  车站是办理客货运输的基地,旅客上下车和货物的装卸车以及相关的作业都是在车站进行的。它是铁路与旅客、货主间的纽带,铁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求的关系如何,车站是最好的观察窗口。
  另外,车站也是铁路运输的基层生产单位。在车站里,除了办理客货运输各项作业还要办理与列车运行有关的各项作业。例如列车的接发、会让、越行;车列的解体、编组;机车的换挂、整备;车辆的检查、修理等。
  车站有多种分类法,如果按照车站所担负的任务量,以及它在国家政治、经济方面的地位来划分,车站可分为特等站、一等站、二等站、三等站、四等站、五等站共六个等级。 显而易见,像北京站、上海站、郑州站等一定是特等站。
  如果按车站技术作业的不同来划分,可分为编组站、区段站和中间站。编组站和区段站又统称为技术站。
  如果按业务性质来划分,可分为客运站、货运站和客货运站。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6:25:07 |
中间站
  中间站是为沿线城乡人民及工农业生产服务,提高铁路区段通过能力,保证行车安全而设的车站。一般设在技术站之间区段内(或在支线上),它主要办理列车的到发、会让和越行,以及客货运业务。有些中间站还进行机车给水。

  中间站设备规模虽然较小,但是数量很多,它遍布全国铁路沿线中、小城镇和农村,在发展地方工农业生产,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间站的设置位置,既要符合线路通过能力的要求,又要适当满足地方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并应考虑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
5.jpg
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6:26:30 |
中间站的作业和设备

  中间站的主要作业有:
   ——列车的到发、通过、会让和越行;
   ——旅客的乘降和行李、包裹的承运、保管与交付;
  ——货物的承运、装卸、保管与交付;
  ——沿零摘挂列车的车辆摘挂和到货场或专用线取送车辆的调车作业。
  有的中间站如有工业企业线接轨或加力牵引起终点以及机车折返时,尚需办理工业企业的取送车、补机的摘挂和机车整备等作业。
  为了完成上述作业,中间站应根据作业的性质和工作量大小而设置以下设备:
  客运设备——包括旅客站舍(售票房、候车室、行包房)、旅客站台、雨棚和跨越设备(天桥、地道、平过道)等;
  货运设备——包括货物仓库、货物站台和货运室、装卸机械等;
  站内线路——包括到发线、牵出线和货物线等,它们分别用于接发列车、进行调车和货物装卸作业;
  信号及通信设备。
  此外,某些中间站还设有机车整备设备和列车检查设备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6:29:53 |
会让站、越行站、区段站

  在我国铁路上,还有数量不多的主要用来提高线路通过能力而设置的车站,称为会让站和越行站。根据《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规定,会让站和越行站均包括在中间站之内。
  会让站设在单线铁路上,主要办理列车的到发和会让,也办理少量的客货运业务。因此,会让站应铺设到发线、旅客乘降设备,并设置信号及通信设备、技术办公用房,但没有专门的货运设备。在会让站上,既可以实现会车,也可以实现越行。先到的列车在本站停车,等待反方向的列车到达本站。两个列车互相交会,叫做会车;先到的列车在本站停车,等待后一个同方向的列车通过本站或到达本站停车后先开,叫做越行。
  越行站设在复线铁路上,主要办理同方向列车的越行业务。因此越行站应有到发线、旅客乘降设备、信号及通信设备、技术办公房屋等。
  区段站多设在中等城市和铁路网上牵引区段(机车交路)的起点或终点,是指解体与编组区段和沿零摘挂列车的车站,它是根据机车牵引区段的长度和路网的布局和规划设置的。

  区段站的主要任务是改编区段到发的车流,为邻接的铁路区段供应机车,或更换货运机车及乘务员,为无改编中转列车办理规定的技术作业,办理一定数量的列车编解作业和客货运业务。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6:34:47 |
区段站的作业与设备

  区段站的作业和设备尽管在数量和规模上都不是最大的,但是作业和设备的种类却是比较齐全的。
  根据区段站所担负的任务,它要办理的作业可以归纳如下:
  客运业务:与中间站办理的客运业务基本相同,只是数量较大。
  货运业务:与中间站办理的货运业务大致一样,但作业量要大。
  运转作业:与旅客列车有关的运转作业。主要办理通过旅客列车的接发作业。有的车站还办理局管内或市郊旅客列车的始发、终到作业及个别车辆的甩挂作业。与货物列车有关的运转作业。主要办理无改编中转列车的接发和有关作业。对区段列车和沿零摘挂列车,要进行解体和编组作业。同时还办理向货物、工业企业线取送作业车等。某些区段站还担当少量的始发直达列车的编组任务。
  机车业务:主要是换挂机车和乘务组,对机车进行整备、修理和检查等。
  车辆业务:办理列车的技术检查和车辆的检修任务。在少数设有车辆段的区段站上,还办理车辆的段修业务。
  由上述可知,区段站所办理的作业,无论从数量上或种类上,都远较中间站繁多。而在所办理的解、编及中转列车中,又以无改编中转列车所占的比重为大。
  所有到达区段站的货物列车,按它在该站所进行的作业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到达本站不解体,只作技术检查和机车换挂等作业,然后继续运行的列车,叫做无改编中转列车;一类是到达本站后,要将列车解体,这种列车叫做改编列车(解体列车)。
  为了保证上述作业的完成,在区段站上设有以下设备:
  客运设备:主要有旅客站房、站台、雨棚及跨越线路设备等。
  货运设备:货场及其有关设备。如装卸线、货物站台、仓库及装卸机械等。
  运转设备:旅客列车到发线。货物列车到发线、调车线、牵出线(有时设简易驼峰),机车走行线等。
  机务设备:机务段或机务折返段。在机务段所在的区段站上,如采用循环运转制时,在到发场应设有机车整备设备。采用长交路轮乘制时可设置机车运用段或换乘点。
  车辆设备:包括车辆段、列车检修所和站修所等。
  除上述设备外,还有信号、通信、照明、办公房舍等设备。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6:37:20 |
区段站的布置

  区段站的客运、货运、运转、机务、车辆等五项设备的合理布置,可从区段站的布置图上看出。由于地形、城市规划、运量及运输性质、正线数目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布置图型。

  区段站常见的布置图有横列式、纵列式及客货纵列式三类。

  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

  当上、下行到发线(场)平行布置在正线一侧,调车场在到发场的一侧时,称为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图中Ⅱ道是正线。1、Ⅱ、3道是旅客列车到发线,在必要时也可以接发货物列车。4、6、7道是货物列车到发线,车站到发线的布置,可以保证从上、下行两个方向同时接发列车。5道是机车走行线,下行出发和到达的货物列车机车可经由5道出入段。8~11道是调车线。调车场两端均有牵出线,并设有一个简易驼峰,以保证解体、编组和取送车辆等调车作业的顺利进行。

  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的主要优点是,布置紧凑、站坪长度短、占地少、设备集中、管理方便、作业灵活性大、对各种不同地形的适应性强。它的缺点是,一个方向的列车机车出入段走行距离长,对站房同侧的货物取送车和正线有交叉干扰。

  纵列式区段站布置图

  在复线铁路上,当运量较大时,为了减少站内两端咽喉区上、下行客、货列车进路的交叉干扰,区段站可采用纵列式布置图。在区段站上,当上、下行到发场分设在正线两侧,并逆运行方向全部错移,在其中一个到发场一侧,设一个双方向共用的调车场时,称纵列式区段站布置图。  

  纵列式区段站的优点是,作业上的交叉干扰较横列式少;机车出入段走行距离短;当机车采用循环运转制时,到发线上的整备设备比较集中;对站舍同侧的支线或工业企业线的接轨也比较方便。它的缺点是,站坪长度长、占地多、设备分散、投资大、定员较多、管理不便、一个方向货物列车的机车出入段要横切正线。因此,一般只有在采用循环交路时,才采用这种图型,以便充分发挥其优越性。

  客货纵列式区段站布置图

  这种区段站是客运运转设备(主要指旅客列车到发场)与货运运转设备(主要指货物列车到发场)纵向配列。此种图型往往是改建时逐步形成的,故客、货运转设备和机务设备相互位置的配置形式很多。其优缺点与纵列式图型大致相同。
3.jpg
4.jpg
2.jpg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5-1 19: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