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福铁路自外洋站接轨经莪洋、樟湖坂、闽清、白沙至福州东,线路全长193.1公里(外洋至南平原称南平支线,长24.2公里,与鹰厦线同时修建,1958年1月交付运营)。南平至福州段于1956年3月开工,1958年11月铺轨到福州站,1959年4月铺轨到福州东站,同年12月交付运营。工程投资8267.2万元。为配合沙溪口、水口水电站建设需要,外福线改建工程于1985年6月正式开工。改建工程由K14+400至K128+800计114.4公里。1989年12月20日,改建工程竣工并交付运营。计约投资5.24亿元。1995年末外福线改线后全长为186.668公里。
(一)设 计
1956年初,铁道部设计总局把外福线的勘测设计任务下达给铁道部第二设计院,要求南琯线(原计划修至琯头,故称南琯线)在1956年上半年完成初步设计,8月份交付施工图纸。经铁道部鹰厦线工程局、铁道部第七基建分局、第二设计院研究,为避免减少施工力量的窝工,提出1956年3月开始陆续交付施工资料,5月底全部交完。由于要求急,不可能按原两阶段初步设计内容的要求,编制初步设计,最后只能做类似设计总则的“简明初步设计”。
1956年1月,第二设计院成立第三总队,一面研究已有资料,一面派出人员到现场勘测了解,确定线路的走向、通过市区以及闽江桥孔通航等问题。当时,第三总队手头资料仅有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和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以及解放前留下的二千分之一的平剖面图,依此做为设计资料的根据,显然是不足的。所以,在设计中不能包括的部分也只能留待勘测中一并解决。外业勘测(包括现地定线、地质勘探及水文勘测)先是按沿江H100水位定线,后按铁道部2月20日电转中央计委(56)计218号电示,“勘测南琯线应考虑今后闽江建设水力发电站修坝问题,至于坝址和水位高度与省计委联系”。最后改按高水位线勘测设计,全线于1956年3月定线完毕,由南平至琯头止,全长213.1公里,4月份送铁道部鉴定。
1956年5月,国家建设委员会和铁道部设计预算鉴定委员会鉴定本线“简明初步设计”时,决定本线按三级线设计,在闽江水坝影响范围内用低水位线,暂修简易标准,按H50水位设计路基,按13对列车分布分界点,采用200米最小曲线半径;福州至琯头线暂缓修建。第三总队根据鉴定意见放弃已初测好的高水位线,重新设计低水位线。低水位线全长63公里,由铁道部第二设计院第八和第十七两个分队担任勘测,于1956年8月初勘测完毕,8月中旬交出全部施工资料。
该线总共定测270公里,初测115公里,草测32公里,简明初步设计213公里,施工资料设计270公里。从1956年1月开始准备至1957年3月共设计15个月。
根据1956年5月铁道部设计预算鉴定委员会批示,该线除低水位线外,按二级线路设计平面图和纵横断面图。1956年9月,又接到鉴委密[56]字第14号电示,国家建委审查意见,该线为三级线,鉴委认为如改为三级线平剖面设计影响施工时,可不改变。因该线是边设计边施工,低水位以外地段早已在1956年5月底将全部线路平面图及纵剖面图交付施工,因此该线除低水位线以外地段平面图和纵断面图设计,均为二级线,低水位线地段为三级线。
因为采用洪水位周期不同,全线分为四段设计:
(1)K23+760~K29+370按H100设计。
(2)K29+370~K62+300按闽江水库最高水位设计。
(3)K62+300~K125+015按H50低水位线设计。
(4)K125+015~K125+350按H100设计。
限制坡度:采用12‰限制坡道和鹰厦线相同。在低水位线内,未使用动力坡度。
最小曲线半径:根据鉴定意见,在低水位线地段,用250米最小曲线半径,困难地段用200米,低水位线以外地段,用300米最小曲线半径,困难地段用250米,和鹰厦线相同。
分界点分布:福州为本线机务基本段,客货站分设,来舟为折返段,樟湖坂、闽清为中间给水站,莪洋、甘蔗、杜坞为中间站,马尾为终点折返站。低水位线地段按通过能力13对列车分布分界点,低水位线以外地段按24对列车分布分界点。
采用高程:引用来舟至南平支线水准工程基点PNO22及PNO23之标高,系根据吴淞零点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