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24 08: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广铁广段 于 2013-1-6 17:52 编辑
| | | 1918年9月16日长沙《大公报》第四版刊载“粤汉铁路湘鄂线武长通车广告”称:“启者,兹本路定于九月十六(即阴历八月十二日)起每日由武昌到长沙,由长沙到武昌,对向各开车一次,当日可以达到。所有客车票价及开到时刻,另表刊载。特此布告。” |
| | 1936年4月28日,粤汉铁路株韶段全路工程告竣,粤汉路全线通车。9月1日晚,一列火车从广州发车,经新修竣的粤汉路,于3日下午3时到达长沙,次日到达武昌徐家棚车站。图为在本次粤汉通车中,粤汉铁路管理局局长凌鸿勋(车头站立者)、副局长王仁康(车前而立者)在发车仪式上。 |
| 文/任大猛 图/徐晖铭 快,太快了!从长沙到北京,坐高铁只需5个多小时。 后天,京广高铁将全线贯通。 顺着京广线这条南北大动脉,朝长沙风驰电掣、迎面奔来的京广高铁,满载145年的历史记忆。想当初,却是—— 铁路迟迟未修到长沙家门口,青年毛泽东等不及了,坐轮船到汉口,搭火车去北京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把京汉、粤汉两大铁路干线连接起来,天堑从此变通途,京汉、粤汉铁路从此合二为一,成为京广线,全长2313公里。 京汉铁路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4月1日竣工。而经过长沙的粤汉铁路,直到1936年4月28日才竣工,9月1日粤汉铁路正式 通车。长沙到武昌的铁路竣工通车则是1918年9月16日。 就在长沙和武昌铁路通车的前一个月,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24位年轻人却等不及火车通车,从长沙坐轮船直航汉口,再从汉口大智门车站坐火车奔往北京。 这群年轻人是新民学会会员,胸怀世界的他们到北京的目的,主要是到京就读留法预备班,然后赴法勤工俭学, 此前,蔡和森就在北京连续写了两封信,催促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才2个月、25岁的毛泽东速来北京,并搬出毛泽东最尊敬的老师杨昌济说话。当年毛泽东在“一师”的老师杨昌济,已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 其时,湖南政局颇乱,政权更迭,“教育摧残殆尽,几至无学可求”。蔡和森在信中说:“师颇希望兄入北京大学”,以打下“可大可久之基”。 毛泽东从长沙坐轮船到汉口。但从汉口搭火车去北京,却花了四天时间。第一天、第三天、第四天,都在坐火车。第二天是火车经过河南郾城(漯河)时,洪水冲毁了铁路,毛泽东和同学步行了一天。 如果放在现在,坐京广高铁,从长沙到北京仅需5个多小时,从武汉到北京只要4小时18分。不过,长沙历史专家谭伯牛考证,毛泽东当年去北京毕竟还有轮船、火车可坐。曾国藩当年从长沙出发到北京参加翰林院考试,沿着京广线的这条线路,走了差不多两个月。在高铁的速度面前,曾国藩如能穿越,只能失声痛哭了。 毛泽东到北京后,可能因经济困难、坚持自学主张, 及当时教育部规定中专师范生需服务社会数年才能考大学的限制等原因,未能按照杨昌济老师的希望,去考北京大学。但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上了管理报纸的助理员。在北京,毛泽东时常向李大钊请教,读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刊。起初毛泽东暂住杨昌济老师家,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成为挚友。 走出湖南,来到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北京,对于毛泽东未来人生走向和婚姻生活作了极重要的铺垫。 京广线,在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中始终没有贯通,但毛泽东的革命活动却与这条铁路干线结下不解之缘。仅在1927年,毛泽东来往粤汉铁路武长段,就写下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其《菩萨蛮·黄鹤楼》提到“沉沉一线穿南北”,指的就是尚未连接起来的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在武汉,毛泽东参加了中共“五大”和八七会议;此后坐火车从粤汉铁路转株萍铁路(后并入浙赣线)去安源,于1927年9月9日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解放后,毛泽东多次坐火车沿京广线视察祖国大江南北。 迟迟修不起来的粤汉铁路,既点燃了推翻清王朝的导火索, 也让中国人民在抗战中付出沉重代价 1867年,曾国荃率湘军攻陷太平天国国都天京后第三个年头,距离1957年京广铁路正式贯通整整90年前,这年6月3日的《纽约时报》上出现这样一则新闻,文中提到:“铁路和电报有望在清国出现”。 这条新闻写道:“在大清国国内,关于在这个帝国的领土上筹建铁路和铺设电报设施的事情,正闹得沸沸扬扬。 ” 当年一些外国人甚至对在这个帝国哪些地方修筑铁路最能获得清廷同意展开讨论。有外国人称“大清帝国的铁路有可能修建在汉口到广州之间。” 当时,一位英国人阿尔伯特·S·毕克默先生,旅行穿越上面提到的粤汉线全程。毕克默先生考察得出结论,“这条铁路沿线的湖南出产大量廉价的燃煤,还有足够的木材,可作路轨的枕木。” 在距今145年前的这则新闻末尾,美国记者信心满满地说:“在大清国,建成一条甚至多条铁路以及铺设多条电报设施的日子应该为期不远了。 显然,这位纽约时报社的记者和讨论大清帝国问题的外国人太天真,铁路在中国的出现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尤其是京广线铁路更是直到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清廷痛感中国运兵的迟缓,才于1897年1月决定统筹南北铁路,设立铁路总公司,任命盛宣怀筹办芦(芦沟桥)汉铁路,并次第兴办粤汉铁路。 芦汉铁路修筑还算顺利,但经过湖南的粤汉铁路,因向外国借款,与外国签约、续约、废约、赎路、允许湖南官督商办,最后又于宣统三年(1911年)决定铁路干线国有,反反复复,打了13年的口水仗。而湖南境内的铁路于1910年1月29日,修成长沙至株洲仅50.7公里。 如此,修筑铁路的速度太慢了,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急躁的湖南人对迟迟不愿改革和行动的清廷已经丧失了耐心。保路运动最先从湖南开始,最后燃遍湘鄂川三省,以四川最激烈。保路运动最终导致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成功,庞大的清帝国瞬间轰然坍塌。 民国成立之初,湖南又成为南北军阀拉锯的战场,1918年9月16日武昌至长沙铁路通车,加上此前长沙到株洲已修一段,总长才417公里。株洲到韶关的铁路遥遥无期,整个京广线就梗在了湖南的这一段。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开始修筑粤汉铁路株韶段,1936年4月28日株韶段修成,9月1日正式全线通车。株韶铁路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南岭溪流纵横,山势嵯峨,工程艰巨,凿石工程繁重,当时动用人海战术,最多一天出动18万人同时筑路,因瘟疫、水灾等原因,株韶段共有3416人献出生命。 就在人们庆祝这条纵贯中国南北、从北平可达广州的大动脉打通修成,湖南把大米、矿产、桐油、生猪、鸡蛋、雨伞、羽绒等源源不断运往广东,甚至通过广州出海口运往国外,发展湖南商业之时,好景不长,第二年,抗日战争爆发。 1938年秋,日本侵略军进犯武汉、广州。粤汉铁路局奉令从粤汉路南北两端拆毁粤汉路。“文夕大火”后,为阻止日军南侵,长沙市区段铁路自行拆除,变路为田,1944年6月18日,因日军全力南侵,湖南省会长沙失守,日军沿粤汉线南犯衡阳,粤汉路株洲至耒阳间钢轨全部拆除。修筑粤汉铁路时工程最大、经千辛万苦修成的渌水、洣水、耒水三座铁路钢桥,均被迫含恨炸毁。总计在粤汉铁路湖南段破坏大小桥梁270余座,隧道9条。当年含着泪水炸毁铁路钢桥的一位工程师后来在台湾撰文回忆说,如果粤汉铁路能提前修筑,中国能够多出三年做好抗日战争的准备,中国的抗战也许不用花出这么大的代价。行动迟缓导致国家的落后,而落后必定要挨打,这是血的教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