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6|回复: 3

张艺谋导演,就这样被铁道部宣传片“挟持”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6 00: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张艺谋为铁道部拍摄的天价宣传片曝光,据国家审计署的报告称,铁道部未经招投标投资1850万元,请张艺谋执导拍摄一部《中国铁路》的宣传片。这个宣传片据称是2010年第七届世界高铁大会开幕式影片,全长5分钟,回顾与总结了中国铁路近几十年的成就,但审计署表示“未达到宣传效果”,在网民诟病下,张艺谋通过助理发表声明,称自己只是“被署名”,并曾对署名进行抗议。因为张只给对方提了些建议。言下之意,是友情指导,费用则是“拿他这个级别应该拿的”(张艺谋助理语)。那1850万中老谋子分到几成?其它都落到了谁的腰包?这么大的项目为什么没按规定公开招标?为什么项目未达预期效果?

  无有独偶,上个月,浙江余姚市委宣传部与浙江某动漫文化发展公司联合制作的《戚继光英雄传》投资1200万,被动画导演贬斥质量低下,根本无需那么多制作费用。政府被疑参与其中资金往来。《戚继光英雄传》预告片引发热议后,一部内容相仿,画质却更上乘的3D版本开始在网上热传。该版本由6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制作,耗时仅为3天,学生开玩笑称,制作经费是泡面一箱,咖啡若干袋,AD钙奶4支,A4纸半包。

  类似的事件,不停的将矛头指向有关部门,还有纳税人无法知情的千万投资猫腻。从文化的角度,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同类型的宣传片,到底需要多少成本?为什么张艺谋的美学模式,已经与国家形象和面子文化紧紧捆绑在一起,甚至可能超过了一个导演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一个好的宣传片,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1850万拍摄的《中国铁路》宣传片,实际成本25万就足够

      深圳一专业视频公司对铁道部视频宣传片进行详细的估算。该宣传片总共切换86个镜头,其中21个镜头(例如天坛)是公共素材,无需拍摄,34个镜头属于常规镜头(定点拍摄),较难拍摄的镜头有16个(如小朋友草地上欢迎),另过15个过渡镜头,成本估算25万。

  前期脚本

  脚本(铁道部提供文字,分镜脚本由视频公司制作):3120(按照字数收取分镜脚本费用)

  翻译(涉及专业英语,最好由铁道部给出权威翻译):3120(按照字数收取分镜脚本费用)

  中期拍摄

  整个片子共切换了86个镜头,其中21个镜头(例如北京天坛)是公共素才材,无需拍摄。34个镜头属于常规镜头(例如火车站里的那些服务镜头,定点拍摄)。较难拍摄的镜头有16个(例如小朋友在草地上欢迎高铁的镜头,由于涉及外境的摆拍,需要人工投入),另外还有15个过渡镜头,与整个片子没有太多贴近换,可以随时替换。

  公共素材:2万元(可能涉及知识产权的费用,其实一般不产生费用,因为视频公司买的视频素材是支付了费用。但顾及到可能产生产权之争,以2万元作为预算。)

  常规镜头:4万元(如果铁道部能提供原素材的话,那这部分根本不产生费用)

  特殊镜头:9万元(仍然以小朋友在草地上欢迎高铁为例。)

  机器拍摄损耗费用:3万元。

  人员的其它费用:4万元。

  后期合成费用(本片基本上没有用到什么特效)

  AE,EDIUS,3DMAX制作费用:2万元。

  所以整个基本成本费用:25万。视频公司报价一般是35万。

  说明:

  1、有新闻报道说视频制作十几万就够了。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要具体精准到一些镜头,到底哪些素材需要谁来提供。如果说素材是原铁道部提供,那10万就够了。但如果素材都需要拍摄的话,20万是需要的。

  2、成本不代表报价,口碑的广告公司有最基本的报价的,就算广告只有3S,费用也不低于10万,这是品牌的效用,例如北京明嗯传媒,上海的国际广告,深圳矩阵等公司。

  3、以张艺谋为口号,这是张大导演另外的一些额外收入了,如果说算是张的费用。这成本就没办法谈了。

      张艺谋被铁道部“挟持”,绝不是偶然

      张艺谋执导过的宣传活动宣传片非常多,各个城市都巴不得依着老谋子做导演,仿佛这样就能提升一个城市的品位。别说世博宣传片、奥运开幕式等等,“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是2003年张艺谋执导拍摄的,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虽然被人诟病“连片中的成都美女都是找上海人扮演的,不地道”。老谋子在杭州执导《印象西湖》,引来美女无数。而西安城市宣传片《荣耀西安》,则一直是被“侯冠张戴”的,网上一直宣传是张艺谋作品,事实上执导者是导演侯咏。地方政府也许乐得有这样的好效果,因为前期联系过张艺谋,却是“档期无法排开”,跟回应铁道部的说辞一模一样。但铁道部还是后台生硬,所以张艺谋不得不回应做个不留名的片外执导。而这次事件曝光,完全是因为1850万的巨大数目。

  一方面,张艺谋成为地方政府的御用导演吸金,另一方面,这些年,张艺谋的电影被指走下坡路,让人不由心生联想,是否因为力不从心、被众多类似宣传片一类的事情缠身之故?

  早期张艺谋拍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的时候,还不是那么复杂的张艺谋,却在无意间承担了“国家形象宣传片”的职责。网民说老谋子拍农村片好看,但也怕西方因此对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产生误解,认为中国就是张艺谋电影里的这个样子。

  所以说,张艺谋被铁道部冠名“挟持”,绝不是偶然,他的美学模式,他所担负的责任,已经与国家形象和面子文化紧紧捆绑在一起。

      一个真正好的宣传片,不应只用钱砸出“假大空”


  一个真正好的宣传片,不应该是假大空;一个真正好的政府,应该把每一分钱花在“为民所用”上。

  引用作者张海英的话,如果是宣传政绩,中国铁路的发展速度和运输能力通过各种渠道已经宣传了不少,不必再制作专门的宣传片;如果是宣传形象,纯属多余,好与不好自有公论,自己涂脂抹粉反而不好;如果为了提高上座率,更没有必要买车票都要抢购。

  如果说中国铁路需要宣传,恐怕是面向海外宣传中国的高铁技术,以便为技术输出、创造出口利润进行铺垫。但是,铁路部门应该很清楚,投入再多的宣传经费也不能防止安全事故。一起动车追尾事故就会让所有的宣传投入归零,变得毫无意义,甚至会让人觉得之前的宣传夸大了实际价值,反而让人反感。

  何况,中国高铁的大手笔,也不止第一次。高铁动车的一个奢侈卫生间就高达40万元:一个自动洗面器7.2395万元,一个色理石洗面台2.6万元,一个感应水阀1.28万元,一个卫生间纸巾盒1125元,这些令人咋舌的价格,铁道部采购方面也无需招标。于是网民们抗议“应立即启动对铁道部的问责程序”。

  甬温线动车事故发生之后,面对死难者善后索赔问题,铁道部一反投资宣传片时的慷慨挥霍,一直锱铢必较,讨价还价,这样的苛刻精神如果能够应用在项目审核、工程预算中,实乃国家幸甚、百姓幸甚。对铁道部来说,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应该用在关乎乘客切身利益的“刀刃”上,比如铁运的安全性、稳定性,舒适的乘车环境,贴心的乘车服务等等,乘客需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体验,而非挥霍无度的形象工程。百姓的一份信任、一份心安,远比每秒六万的宣传更有说服力。

  我们不要奥运会开幕式上林妙可的假嗓,虽然很美;我们不要用上海人替代成都人拍摄成都形象宣传片,虽然很靓;我们不要铁道部宏大宣传片中自催自擂的感动,我们要的是百年之后中国高铁零事故的骄傲。我们要的是能经受时间检验的真实,而不是让人神经麻痹一时的“假大空”。

      来源:搜狐文化

      宣传片视频:http://v.cyol.com/index.php/video/index/3511
估算《中国铁路》宣传片的成本为25万.jpg
被铁道部冠名“挟持”的张艺谋.jpg
发表于 2012-7-6 10: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做得还行!
不过车迷们做的那个<高铁之争>比这个不差.
发表于 2012-7-7 09: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农机二NJ2 于 2012-7-6 10:57 发表
那个做得还行!
不过车迷们做的那个比这个不差.



这里视频哪里有,能否说下。。。。。。。。。
 楼主| 发表于 2012-7-7 15: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zbjpcn 于 2012-7-7 09:47 发表



这里视频哪里有,能否说下。。。。。。。。。

看这里:http://v.ku6.com/show/WYoikd4F5DFSfPHmWl-Phg...html?loc=tashangchua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5-12 07: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