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94|回复: 1

艰苦卓绝的包神铁路蒸汽司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6 17:08:44 | |阅读模式
此文转自中华铁道网。向前辈蒸汽大车致敬

记忆的证明——包神铁路作者:发布时间:2007-12-5 14:13:37     记得1990年来包神铁路上班,初到万水泉南站,是一片荒芜凄凉的感觉。低矮的站房和一排用砖搭建在站场西侧的一块洼地里的职工住房,到处都蒙着一层厚厚的煤灰,职工们戏称“夹皮沟”。当时我们的心情一下子跌落到了底谷。这和我们的想象落差太大,难道我们从此就要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吗?
    我们同来的四十个人被安排在两节报废的客车厢里。因为是兵改工,所以单位的管理采取军事化方式。于是我们在经过了艰苦漫长的三个月集训后,有三十个人被分配到东胜机务运转车间。
    我们是坐的单位的火车去东胜的。在去东胜的途中,我们没有看见成群的牛羊和风吹草动的大草原,没有看到什么高楼大厦,和绿树成荫。到处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和光秃秃的小山丘。一条几近干涸的小河,始终和我们相随相伴,不离左右。这也许就是旧时的流放处所。一路上列车走走停停,不到一百公里的路程,却奔波了近4个小时,终于疲惫地蒸汽机车打起精神,长笛一鸣,列车进入东胜站了。
    环顾整个东胜站,映入眼帘的依旧是低矮的站房,没有经过硬化的站台到处坑坑洼 洼。和万水泉南站相比,唯一不同的是东胜站要干净的多。站内停车的股道只有6股道,和我们来包神线时路过的其它大站相比,东胜站的规模不是很大。1道和2道的南头为临时机车整备场所,其它股道则稀稀拉拉零散的停留着几节车皮,车站食堂设在1道的一个废旧餐车上。出站口外面到处是一片空旷。只有在距离车站几百米的地方有几栋楼房,那就是职工住宅楼。虽是楼房,却没有自来水,要用水,得从一个专门修建的大水池内去挑。
    当时的机务运转车间就设在紧挨车站的南侧,办公用房也是用帐篷搭成的。我们其中的七个人被安排在一间宿舍里。里面没有暖气,床铺一个紧挨一个,下班没有热水,而洗澡用的水都是机车锅炉里含碱量很高的碱水。那时东胜机务运转一共有4台前进型蒸汽机车。由于是新线,运量很低,一个月下来最多上十个班,但由于线路状况,机车状况,以及等装等原因,班次虽少,但班内用时很长,一般都要十几个小时。工资待遇也不高,一百多元,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机车的整备场所非常简陋。机车上水时,都是由乘务员将又硬又重的胶管扶着机车水柜的梯子一步一步艰难地扛上去。而沿线这样的加水站就有五个,除东胜站外,还有沙坝子、巴图塔、石圪台和万水泉南站。机车用碱也是由乘务员自己将粉尘很高的碱面一铲一铲装入袋中,然后用和给机车加水相同的方法将碱面扛到几米高的机车上去。机车上沙则是采用了最简单的杠杆原理。将一根钢管固定在地面上,另一根钢管的中部固定在其适当部位,在当作力臂的钢管的两端分别捆上绳子、桶。桶里装满沙子后,由地面的两个人用力往下拉绳子,机车上的人接应,将沙倒入沙箱。
    1991年,运转车间搬入了新的运转楼(现机辆段),但是还没有备班室。而我们的宿舍却在现在水电段的院内,由于没有交通工具,不论严冬和酷暑,上下班都要走很远的路。
    1992年,我们乘务员终于有了自己的职工宿舍—机务单身楼。三人一间十多平米的房子。房子虽小,但有了自来水和厕所,上下班的路途也比以前近多了。
    但是上班的条件始终没变。我们使用的依旧是有上百年的历史的蒸汽机车。蒸汽机的发明,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里程碑,然而在信息和高科技突飞猛进的现时,却显得是那样的落后。对于业外人来说,蒸汽机上工作难度和艰苦程度是无法想象的。
    那时候,由于万水泉南站、东胜和黑炭沟(现在的乌兰木伦)库内都没有三角线,因而机车都转不了头,机车加煤也只有在东胜加满煤后机车倒行下乌兰木伦,从万水泉南站倒行回东胜。大家知道,蒸汽机车只有一个操纵室,倒行时的了望非常困难,脖子要扭转90度以上,头部和一侧的肩即使再冷的天也得探出窗外。煤斗里加满的煤在颠簸的线路上,被风迎面吹来,稍不留神,就有几粒煤粒落入眼睛里,让你苦不堪言。俗话说,眼睛里揉不得沙子,而乘务员的眼睛里揉进沙子却是家常便饭。煤箱里的煤用了过半后,出煤口便露出50公分左右的大洞,寒风夹杂着煤粉从我们的背后鱼贯而入,很多人因此得了肩周炎。途中,利用加水的机会,司徒三人不顾“旅途”劳累,抓紧时间挖煤,加水,给油,清炉和进行机车各部的检查。由于当时的机车都接近报废,车况很差,加上煤的质量也不好,结渣严重,造成炉床通风弱,燃烧不充分,使机车的供水供汽非常困难。正是由于煤的结渣严重,造成清炉难度加大。严重时清一次炉的时间需用两小时左右。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曾经有人创下在沙沙圪台至东胜区间不到20公里的路程却用了近四小时,南站到东胜不到一百公里的路程,牵引22辆空车,一路通过却用了将近7小时的记录。饥渴和劳累是无法想象和无法忍受的。很多乘务员因此得上了胃病。
    在炎热的夏季里,由于机车的高温部件裸露在外,而乘务员必须按规定穿着厚厚的工作服,工作帽和防护手套,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烫伤。而在烈日如荼的夏日,穿上如此厚重的工作服,再加上一个倘大的炉床散发出来的热量,简直有如蒸似煮的感觉。由于包神线多处有大坡道,机车上大坡道时需要大量的汽水。乘务员则需要不停地往炉床内投煤以保证机车有足够的牵引力。煤在炉床内的燃烧值最高可达1500摄氏度,炉门打开的一刹那,热浪扑面,让人窒息,脸、手和腿部都烤得通红,隐隐作痛。乘务员中暑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仍然在继续,那真是挥汗如雨。汗水夹杂着煤灰从额头顺流而下,眼睛也睁不开,而汗水和着煤灰流过的痕迹有如包神这片土地,仿佛经历了无数的人间苍桑。而此时的乘务员已顾不得许多,用满是油腻的衣袖去擦拭满脸的汗水,那情景,那样子真的活像熊猫脸。也许“远看像捡破烂的,近看像掏炭的,仔细一看是机务段的”这包神名谣就是这样产生的。由于机车的制造年代久远,材质老化,加上线路不良,炉床内的炉篦、拱砖经常烧损,跌落,造成冷空气大量进入,使燃烧不充分,造成机车供汽供水困难,很难保证一趟出乘安全正点。而为了能安全正点,乘务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压火带汽钻入炉床内,更换不良的炉篦和拱砖。按规定炉床内严禁带火带汽进入,但我们的乘务员为了确保不掉一趟线,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运量指标,继承和发扬了铁道兵心系集体,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条件虽苦,却没有一个“逃兵”。
    随着时间的流逝,包神铁路的运量一年上一个台阶。蒸汽机车已不能适应运量的要求,2000年,在形势的迫切要求和公司领导的英明、正确的决策下,包神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机车改型,新型的子弹头列车代表包神形象,穿梭在漠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机车改型后,包神的运量由最初的90万吨增加到了现在的1500万吨,职工的工资也翻了几翻。一排排红白粉饰的职工家属楼拔地而起。尤其是工作环境的改变使我们的心情感到无比的轻松和舒畅。新型的内燃机车和蒸汽机车相比,劳动强度那是天壤之别。炎热的夏季,我们再也不必挥汗如雨。寒冷的冬季,我们再也不会被冻出肩周炎。我们再也不会有一张“熊猫脸”。运转楼内窗明几净,地面一尘不染。乘务员个个服装干净、整洁、统一,精神抖擞,再加上标准化的作业程序,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是一支训练有素,敢打敢拼的队伍。乘务员的一次出乘不再那么沉重,倒更像一次愉快而紧张的“旅行”。
    相信包神铁路的明天会更好!
发表于 2010-1-20 17:08:13 |
:) :) :) :) :) :) :) :) :) :) :) :) :)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11-26 07: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