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那熟悉的一抹绿色; 别了,那些大汗淋漓的回忆
“火车轮子转动的声音,就像雷鬼乐,让人身心放松,所以火车有可能治愈人的失眠症和抑郁症……我们敬畏这么个大铁盒子,能够如此凶猛、如此持久地奔跑下去。” ——周云蓬《绿皮火车》本帖最后由 buffon149 于 2014-7-2 17:35 编辑
其实我是来说说绿皮车的,在你的心中,绿皮车是什么?
老一辈的人说,这绿皮车啊,夏天是闷罐,冬天是冰柜,每年春运还要挤成“沙丁鱼罐头”。坐这车受罪,可一路走来,却没少离开了它。绿皮车,是回忆,是生活。
年轻人说,绿皮车就是动车高铁的反义词呗,成长过程中,偶尔也曾乘坐,但车内环境糟糕,绿皮车绝对不是出行的首选。不过现在绿皮车濒临淘汰,不考虑时间的话,可以再坐一次。绿皮车,是上个时代留下的印记,是怀旧的文艺小清新。
在杭州,绿皮车早已不多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被人们遗忘。
2012年12月22日,一趟由温州开往郑州的2192次列车缓缓驶入杭州站。从那时起,它成为了杭城唯一的一趟对外营运的绿皮火车。一年半以来,这趟列车几乎趟趟爆满,它用近乎白菜票价运送大量的旅客往返浙皖豫三省。
在今年7月1日全国铁路运行图的调整中,2192次升级成为快速列车,车次改为K1238,并且“由绿染红”,更换了新型空调车厢。至此,杭州人告别了那个绿色火车的年代,迈入了全空调化的乘车环境。
昨天晚上,这趟车最后一次停靠杭州。
晚上九点,城站火车站第三候车室里,238名旅客正在等候最后一趟绿皮车到来。
晚上九点半,漆黑的夜幕下迎来一线墨绿色,末班绿皮车缓缓进站,停靠在杭州站二号站台。这其实是K1238班次的第一趟车,但由于列车运行新旧交替的缘故,原本是空调车的K1238次,首趟使用的依旧是原本2191次的绿皮车厢——但也仅此一趟了。
这趟绿皮火车一共由18节车厢组成。除去1节软卧与1节餐车和1节行李车,剩余的都是硬卧与硬座车厢。车厢由22B、25B型组成,这些车厢的使用年数,大都已经超过十年。
从绿皮班次到红皮班次,到达杭州的最后一班绿皮车,短短18分钟的停靠时间,完成了两个时代的交替。很多旅客得知这是末班绿皮,纷纷和水牌合影留念。
我登上一节硬座车厢,一股挟带着不少异味的热浪扑面而来。即便是降雨降温的昨天夜里,车厢内的温度仍旧在30度以上。
车厢内早已座无虚席,过道上也站满了旅客,聊天的声音、电话的铃声、孩子们的哭闹声,让车厢内的气氛一如温度般炎热。以至于YZ25B车厢顶部转着“头”的12只小电风扇加上所有开着的窗户,依旧难以带来明显的凉意。
老张是城站的客运值班员,他87年入路后就在这里做客运。老张跟我聊,那年头,城站房子还是日式建筑,哪有空调车,全是绿皮,你想想,十年前去重庆的那班1325和1025趟趟爆满,人家宁可挤绿皮站回去,也不会坐空调车啊。
嗯,时光飞逝,一晃十多年了。
当班的郑州客运段列车长老尚跟我说,大家一说起绿皮车,第一印象往往“非冷即热”,但其实这趟末班绿皮车,有些车厢也是装有空调的,冬天还烧暖气,即使外面寒风凛凛,车内也能有20度左右。的确,在列车中部的软卧车和尾部的宿营车,就是带有柴油自发电空调的。只是软卧车厢只能搭载36名旅客,绝大部分乘客依旧是挤在没有空调的车厢内。
时针走到了晚上9点48分,试风完毕,前方出站信号亮起了绿灯,老张的无线电里传来了发车指示,绿皮车就要驶离城站火车站。老张跟老尚挥了挥手,老尚跟我说,最后一趟了,请你把它拍得漂亮点。
我抬起镜头,快门,定格。记忆中的那抹绿色,从此离开杭城,渐行渐远。
回想去年7月5日,2192次行驶在如诗如画的青田县瓯江畔时,我能用什么语言来描述这样的美好?
这班绿皮车退役后,全浙江省对外运行的仅剩一趟温州到兰溪的K8476/7/8/5次绿皮车。
也许,这个时代,可以慢慢地划上句号了吧。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