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国的火车站无论东西南北都是一种设计。
只是外形,大小规模有点小变化。 都是大跨度,一个大候车室的。没有按照当地的气象进行设计,需要大量空调,浪费能源,并且可能出事。
这方面建设部的那帮专家在干啥的?老百姓都能看出问题,难道专家门看不出来?
虽然,铁道部的事,建设部管不着,但只在要中国的地盘上,关于建设的事,建设部说句话的权利总归有吧。
一个铁道部是猪,建设部也是猪。 有点儿共性好,不会走错路,就是个交通集散的过渡建筑,外观美观意义高于舒适,你又不在里面住。 相对来说,这种形式的车站还是很实用的,乘客也很方便,要不然也不会看中这种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亚建设 于 2013-6-22 23:33 编辑
楼主考虑问题片面,我说说我的观点,楼主看是不是在理。
在国内这种人流量大,大部分属于中等、中等偏下收入群体首选铁路出行。
那么客流需求就体现在以下要点:
1、乘客在出行的首要条件--出行便利;
2、乘客在异地寻找或者识别车站的便捷性;
3、乘客在进站后的行走路线习惯延续性;
4、乘客对站内标志的识别习惯延续性。
说白了就是我要快速找到我要到达的候车室,我要找到相应的出站口。
综上几个乘客需求:
1、车站规模:由于中国客流大的因素,车展规模势必要加大。大空间合理利用的最终结果,就是能在极端客流下迅速疏散站内进出站客流。
2、车站外观相似:便于异地乘客对建筑进行视觉识别,便于乘客到达后出行。
3、车站内部和结构的近似性:便于乘客延续在主要生活居住地的乘车习惯,节省乘客在对路径进行识别过程中增加的时间消耗,尽快纾解站内客流。别如上海站、北京站、北京西等车展,由于他们客流巨大,采用二层候车,左右对称候车室,那么小车站的单一候车室的乘客,在来到这里的时候,众多引导资讯和标识的复杂性,会降低乘客的行进速度,积压在通道中,我相信楼主绝对见过,站在大盘、识别盘、客服人员前的大量问询的人。就是因为环境陌生后,识别困难造成。
所以说,全国新建车站采用统一模式是对国内大客流、大量人群迁徙最大优化的结果。
如果向楼主您说的,根据不同地方采用不同的设计方式。最惨的结果就是北京南站、长春站站内到北广场---所有外地乘客第一次来到北京南站、寻找长春站北广场的接驳点我相信没有一个不晕的。不是不好,是破坏了所有乘客的识别习惯。但是我相信三亚站的乘客在到达长春西时,绝对不会晕。因为他们结构和行走路径极其相似。
我们车迷不能站在我们了解铁路的基础上去考虑车站好不好看,相当然的环不环保、有没有特色。因为我们属于特别乘客。我们对铁路设施和设备有敏感知觉。但是普通乘客中有多少车迷呢?他们能有我们的感觉和意识?恐怕没有。而这一部分才是所有建筑设计院和铁路系统考虑的主要目标。
说到设计,无论是平面设计、建筑设计都是服务性的,资讯类平面设计也就是VI视觉系统在你第一眼看到的2-3秒之内,就需要对你造成影响。协助你完成判断。这个设计就是成功的,如果高于3秒,或者对你判断的结果没有协助达到正确目的,那他就有问题了。如果一个设计让你停留很长时间,那说明这个设计很成功,但他就不是服务型的了是欣赏型的。
而建筑结构,能够在您进站之后保持正确的方向性和保持有效行走路径。这是建筑设计人员考虑的。
特色是要建立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车站是公共交通服务设施,首要因素就是利于乘客乘降。
我相信如果三亚站不是为了打造国际旅游城市,他的车站会跟海口东、陵水等一个样。
有一点,三亚站内部结构设施是与整个海南东环车站形式完全一样。
反观欧洲铁路,例如德国柏林站、伯恩站等等都是通透站台,地下进出站台。所有站内识别系统、站台、候车识别及建筑结构、人行通道都是一样的。为什么? 麻烦啊全是麻烦的东西 嗯,统一的布局使人更容易熟悉,节省精力,减少迷惑。
有些能力不足的人出门搞错了就会很麻烦,铁路这方面的优势使人安心畅游全国。 WSGC 发表于 2013-6-19 17: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方面建设部的那帮专家在干啥的?老百姓都能看出问题,难道专家门看不出来?
虽然,铁道部的事,建设部 ...
不要一出了问题就往别人身上推,先看看自己做了哪些!建设部是管资质的,并不直接管工程。再说,建设部管工程质量,并不管工程造型。
车站的设计单位绝大部分是铁路系统的设计院、勘察院、研究院,都拥有建筑行业设计甲级资质,就拿千篇一律的玩意糊弄人,问题是,哪些铁路运营单位的业主们居然都被糊弄过去了。只能说,铁总、铁路局的那帮人都是猪!
这是在说郑州东了吧 到底什么样的好啊
只是外形,大小规模有点小变化。 都是大跨度,一个大候车室的。
没有按照当地的气象进行设计,需要大量空调,浪费能源,并且可能出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