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局西段 发表于 2007-3-24 22:14:37

平淡生活

科普的声音,车迷的知音
                                                            ---我眼中的《铁道车辆知识问答》

      我的书架有一格是专门摆放铁路书刊的,其中“学术味最浓”、“专业性最强”的是几本车辆方面的读物。说这些读物“学术味最浓”、“专业性最强”是因为有些章节我根本就读不懂,而我所感兴趣的内容也只看懂皮毛,不敢说深得书中教诲。但其中有一本书,也就是接下来我要推荐给大家的这本《铁道车辆知识问答》却是一本通俗易懂的车辆知识入门读物。

      我手头的这本《铁道车辆知识问答》(以下简称《问答》)是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的,由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协会编写。《问答》共有十章三十九节内容,收录有问题603道和彩图44张。按照章目顺序如下:
            1   车辆综述
            2   客车
            3   地铁车辆、轻轨电车及动车组
            4   货车
            5   客车转向架
            6   货车转向架
            7   制动系统
            8   车钩缓冲装置
            9   客车设备
            10 车辆试验

      和我手头的几种这样那样的车辆方面读物相比较,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科普定位。就如本书前言所说的,“……以问答的形式对铁道车辆进行全面的、普及的阐述。因而对初涉车辆者、基层车辆工作者、与车辆有业务联系的人员及车辆爱好者作为入门更为适用。”它不用专业的术语吓唬人,让你感觉到“学术的巨大威力”,而是以问答的方式来总结归纳铁路车辆知识,既有学术的气息,又有专业的趣味,把一些本身看起来抽象难懂的问题讲的不再那么神秘。

      本书的编者把“车辆爱好者”也当作读者群对待,可以说选题基本上离车迷所感兴趣的车辆问题差不太远,又能包含车辆方面的基本知识原理,能看出编者在选题方面就是下了功夫的。十章选题从像“什么是车列和列车?” 、“什么是铁道车辆?” 、“车辆有哪些主要标记?其含义是什么?”这样的基础性问题讲起,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把我们带入铁道车辆的世界。

      这本《问答》的前言就是一篇科普文章。
            “铁道车辆”简而言之是一种沿着固定线路(铁路)运动的容器。作为容器,它必须具有可装载货物或旅客的车厢(常称车
            体)。为了运动,它又必须具有可动的轮子,由于线路的曲直多变,这些轮子的组合就必须具有在通过曲线时可相对于车
            体发生转动的性能,我们称之为转向架。车体和转向架就成为车辆的最基本组成部分。
            曾经有一种幽默和诙谐的说法,称一个火柴盒加四个轱轳就是一辆车,虽然也具备了上述基本组成部分,但实现不了其功
            能,只能是一种幽默。
            其实车辆要发挥其功能,尚须在车体和转向架增加一些部件,如:为了得到牵引力,必须与动力车联接而装置车钩。而有
            了车钩又可使车辆联成列,以提高一次运行的效率。
            列车运行的全过程包括起动、加速、匀速、减速和停车。这些过程的实现除了靠机车的动力变化,尚须一套制动装置来控
            制。而列车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强大牵引力、推力和冲击力,又需要一套缓冲装置来予以缓和,以改善车辆的受力状态,
            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和确保安全。因此,广泛而言,一辆车辆,必须具备车体、转向架、车钩缓冲装置及制动装置几大基
            本部件。
            ……

      就这么几小段话就把车辆的基本概貌讲的清清楚楚,没有把专业术语讲的让人“心惊胆颤”,脱掉了所谓的“神秘面纱”,给读者呈现出真实又条理清析的感觉。

      最近一段时间有几个比较“时髦”的词,对于机车来说是机车供电,而对于车辆来说就是塞拉门了。让我们来看一下《问答》是怎样解释塞拉门的:
            所谓塞拉门主要是这种车门具有“塞”和“拉”两种动作。即门关闭时是由车内或车外塞入车门口处,使之关闭、密封;门开
            启时,当门移开门口一定距离后,能延车体内侧或外侧滑动。铁路客车的塞拉门分为内塞拉门和外塞拉门两种。分别由车
            内或车外塞入门口处。日本采用内塞拉门,欧、美一些国家大多采用外塞拉门。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外塞拉门。
            ……

      对于塞拉门的定义不用冗长的一大堆定语,而是形象的把塞拉门工作的情形进行了描写。限于篇幅,我不能给大家引用更多的讲述。十章的内容各有侧重,有的章节也是讲的十分仔细,如第四章“货车”的 “长大货物车的种类及结构”一节,除了介绍了长大货物车的基本概况和用途外,涉及的车型就有D22、D2、D25A、D26、D19G、D30、D20、D35(32轴和24轴)、D38和D24型等各式长大货物车。
本书还把“车辆试验”单独列为一章。相对于客车货车本身来说,车辆试验是我们所不熟悉的。《问答》的这一章也安排了四个小节共60道题目的内容。作为一种入门型的科普读物,不可不说内容丰富。

      书后的主要参考资料共列出24种。其实远远不止24种,如第23条:铁道车辆和国外铁道车辆、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主编出版,1970~2002年上半年各期;第24条:铁道车辆名词述语等有关国家标准和铁道行业标准,铁路客 、货车厂、段修规程,铁道部有关技术文件等。由此可见这本《问答》在语言的表述上是规范和权威的。

      其实科普并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首先要保证真实性,去除掉一些怪论调。再就要讲求语言上的通俗易懂。讲的理论又高又深,读者难免会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不敢继续朝前走,下回就不肯再来了;讲的过于浅显,读者会觉的我已经具备了这些方面的知识,我渴望了解的一些问题反而找不见踪影;恐怕还有甚者觉的这就是个小儿科,这门学科也就不过如此。还有一些别的读物和文章,虽然也强调科普性,但在介绍描述一种新产品的时候,多多少少带有瞧不起老产品的气味,把新产品描述的活灵活现。新产品不都是在老产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升级的吗?

      对于“铁道车辆”这门学科来说,我是门外汉,我对书中讲述的理论和产品本身没有资格指指点点,所以我就用一种门外汉的眼光和评判标准来谈谈我对这本《铁道车辆知识问答》的印象。科普工作是要靠大家一起来努力的,只有几位专家编写几本读物还远远不够。各位车迷是不是也有义务来宣传一下铁路科普知识呢?

[ 本帖最后由 郑局西段 于 2007-3-24 22:24 编辑 ]

郑局西段 发表于 2007-3-24 22:25:09

说说“灵感之道”

      写文章是需要灵感的,灵感没来的时候硬写出来的东西总让人感到心中不爽。面前的这本《灵感之道---中英作家列车在线》是我今年四月在北京的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买的。这是一本由四位中国作家和四位英国作家所作的以列车旅行为线索的作品集。他们于2003年秋天参加了一个名叫“中英作家列车在线”的活动,活动需要乘火车到上海、北京、重庆、昆明、广州和香港旅游并出席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在四位中国作家中我只听过叶延滨的名字,而且不曾读过他的多少作品;至于四位英国作家,我也只能试着去拼读他们的名字罢了。

      这本书有前言两篇,正文十二篇(八位作家每人一篇,另加四篇英国作家作品的中译文)和一篇后记。前言和后记当然是给这个活动以及各位作家的作品拍手叫好。后记中称这八位都是中英两国的知名作家,英国作家我没有发言权,而四位中国作家是否都能对得起“知名”称号的,恐怕有的人是没有资格的。四位中国作家的文章都采用了地点推移的文本叙述方式,差不多都是写某月某日在某城市,吃了某种美食、住了何等酒店、见了什么宾客或是参加了什么活动并说了些什么话;再不过就是XX日---XX日在火车上,看到哪些景色或是有些什么不安的心态之类。叶延滨和陈丹燕二位的日记算是记得认真,能够让人了解他们旅行的每一站;张梅女士的流水账似乎把水龙头拧得太大,以致流水速度过快,没有留下什么东西;而张者先生的文章絮絮叨叨的复述他与一位女士的手机短信内容,并以此为线索组织游记与感想,简直是集无聊加媚俗于此文中。

      四位英国作家的作品既有散文又有诗歌,其艺术构思大不相同,读后能够感觉到他们思考的结果。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中国的了解远远不如中国作家的缘故吧,所以他们文章的新鲜气息要浓厚许多。这本书带给我文学上的收获可以说非常有限,这与我当时在书店里翻看此书的一分钟时间里所作出的判断是一致的。相比之下,作家们对于乘火车旅行的心态描写倒是给我带来一些兴趣。

      决定买下这本书的动机就是陈丹燕对于列车广播员的一段描写。要不是冲着这段话,我才不会买呢!她写道:
                  ……她(指列车播音员)的声音像所有中国列车上的播音员一样,我十六岁
            时第一次乘长途火车,就熟悉了这样的声音,带着口音的普通话,明朗的,有些
            做作的声音,这是火车播音员统一的声音,她们发声的部位,为了声音柔和而特
            地加重的鼻音,就像经过训练一样,有惊人的一致。我吃惊的是她们的声音和语
            调的传承,她们的声音从“文化大革命”后期那死寂的时代,到八十年代思想解
            放运动那激昂的时代,到九十年代的经济起飞,农民涌向城市,学生涌出国门,
            商人涌向南方,中国大地已经几番沧海桑田了,可奔跑在这土地上的火车播音员,
            始终都没有改变她们的声音和她们的趣味。她们报站,她们在清晨就开始播音吵
            醒大家,她们在晚上八点半准时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她们告
            诉乘客餐车就要送饭到车厢里了,她们在餐车供应食物的时间要结束前,一连三
            遍广播,敦促大家去吃饭,她们播报早餐的菜单,面条,稀饭,面包。她们为大
            家播放相声,说书,还有明快乏味的二流流行歌曲,比较软性的,简单的,会让
            一些旅客觉得乏味,但不会让火车上旅行的各色人等觉得刺耳。我很吃惊地发现,
            她们的声音和风格,正是巨变的中国大地上难得的不变之物。在不同的火车上,
            她们恒定的声音里,总是让我看到时代在飞逝的样子。托比努力纠正着那女孩的
            发音,看上去,他为她的口音不能改变有点不知所措,她的舌头很顽固,她的王
            牌鼻音与英国英语简直格格不入,我看着那女孩的嘴,我知道她学不了托比的纯
            正英国音,我其实也不希望她能学会,变得像一位中国民航的空中小姐那样说话。
      除了“带着口音的普通话”我不太同意以及把全国新闻联播的时间记错了以外,陈丹燕的描述是对广播员的工作内容与播音方式作了最好的概括。想想这小小的列车播音室曾经带我走过大半个中国,而我的车迷生涯不就是伴随着“有些做作的声音”一步步走过的吗?

      另外一些如作家们对快车和慢车的理解,对列车通过隧道时的心理状态的描写,对轮轨之间发出的声音的描写以及对长时间乘坐火车的旅行感受的看法,从普通旅客角度来讲,也是贴切的。比如叶延滨觉得“列车……使外面的景物一点一点地改变,……只有经过夜间旅行,才会发生突变”;张梅写道“列车的编号是这样的,数字越少的,速度越快,数字越多的,速度越慢。像T8、T9这样的,肯定就是特快,还是加速的那种,什么16次、15次的,就是普通的特快,再多一个数字,就是普快,到4位数的,就是慢车了。之前我们从上海坐到北京的也是四位数的”。作家们对于一些景物的描写有的也是十分细致的,特别是英国作家,我们从文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对中国特有的新鲜感觉---清新、陌生而又自然。

      其实文思的产生和列车旅行之间是一组矛盾。对于作家们来说,列车充当着载体的功能,而这个活动本身也是特别的强调了载体,是列车在线。而我对这个载体究竟能对作家们文思的产生有何等影响持怀疑态度,我觉得对于作家们来说,更多的内容应该来自于城市风景、文化等带给他们以启示。英国作家托比·利特写道,“我得承认,我是不大相信旅行写作的,文学形式抑或亚文学形式,里面都有让我觉得虚假的东西。……旅行写作让我颇为怀疑的地方,多少在于写作的调子。观察通常是瞬间的---是情侣们热衷的那种东西。……真正使我对旅行写作产生怀疑的,却是旅行写作得以存在所依赖的那些假定,那些假定导致写作在令人讨厌的调子下进行,……旅行者除非预设有文化优越或文化自卑的模糊假定,否则,他们对所见所闻感到陌生,其唯一原因就是他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努力去理解他(旅行中的调子要么就是‘太奇特了﹗’要么就是‘太了不起了﹗’诸如此类。)”。我认为,旅行写作一方面描述了旅行本身;可旅途的美不仅仅停留在旅途期间,更多的应该让这旅行的体验带给我们长时间的回味与思考。相信各位车迷都有属于你们的独特的旅途体验,而这种体验若能赐予你们灵感般的思索,则是最好不过的了。




《灵感之道---中英作家列车在线》   
陈丹燕等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定价 25元

[ 本帖最后由 郑局西段 于 2007-3-24 22:28 编辑 ]

郑局西段 发表于 2007-3-24 22:29:58

音乐笔记

听这些音乐

      我一直想写一些关于音乐的短文,写一写自己这么些年来听音乐的感受。除了上学的时候给学校的小刊物写过几篇之外,几乎没怎么动笔。当时的几篇底稿早已不知去向,我更没有保存那印有我文章的小书,所以这一次重新来好了。

      第一篇当然要写一些铁路标志音乐了。我选的这张唱片是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在1981年出版发行的《太平洋轻音乐精选》。1979年5月,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录制了中国第一批每秒钟运行4.76厘米的云雀牌盒式录音带,从那时起磁带就成为了非常时髦的东西。这张轻音乐精选就是太平洋盒带国内发行两周年的纪念唱片。这张唱片共收录有14首乐曲,其中中国乐曲五首、外国乐曲九首。九首外国曲子名气都很大,当然也都很好听,在这里我就不啰嗦了。关于这盘磁带在当时的录音水平和演奏水平在这里我也不说了,我只跟大家谈一谈几首带有“铁路特色”的曲子。

      在这五首中国乐曲中,除了张丕基的名曲《乡恋》之外,剩下的四首都多多少少的和铁路有些联系。我印象中很多车站和列车都会选用这张唱片的曲子作列车始发的配乐。《祝您幸福》和《祝您快乐》是用的最多的两首,影响力也是非常广泛的。有一次我在学校哼哼《祝您快乐》的调子,班上一个女同学惊呼,这不是火车站的音乐吗?有时候在车迷面前我会哼哼这些旋律,不管他们是不是喜欢音乐,几乎人人都是能跟上哼几句的。

   《在高高的邮车上》在当时是被我母亲拿来作始发配乐的。那个时候上海站在列车始发时会播放当时非常流行的保罗莫里亚乐队的《美哉费加罗》,而我们的车厢里就会响起这首《在高高的邮车上》。这首曲子一直被我母亲当作始发配乐使用了很多年,一直到后来段上规定了另外一首曲子为止。

      有一些车迷也喜欢音乐,他们来家里玩的时候我会给他们放这张唱片。他们会兴奋得告诉我在某某车站或者某某次列车上就能听到这些音乐,并且很多年都没有什么变化。在成都,一日午饭后去冯涛兄的宿舍小坐,忽然窗外的校园大喇叭唱起了《花在欢笑》。我很愕然。难道他们学校放的音乐都要向运行着的列车看齐吗?旁边的安琪兄说他来成都四年,听了四年这首曲子。原来这是他们学校催教工学生按时上课的标志音乐啊!

      我不知道当时铁道部或者铁路局是不是有什么文件来推荐播放这些音乐,我更没有印象当时的广播电视是否也常播这些曲子。我想之所以选择他们的原因除了本身旋律轻快活泼﹑适合在列车开动时播放以外,还有祝福的因素在里头吧。选择播放《祝您幸福》和《祝您快乐》也就是祝愿广大旅客朋友们幸福与快乐。

      在这五首中国乐曲中,我只听过两首曲子的歌曲版:一首就是在当时引起轰动的《乡恋》,由李谷一演唱;另一首流传程度要逊色一些,歌曲名叫做《干枝梅》,由蒋大为演唱,轻音乐版的名字就是《花在欢笑》。可以说这些曲子本身并没有什么铁路烙印,但每天全国那么多车站和列车反复的播放,也算是铁路特有的文化吧。现在要想听这些带有铁路气息的曲子已经不容易了:广播电视早都不播放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了,81年的磁带更是音像市场上寻觅不得。如果各位车迷感兴趣的话,还要麻烦大家多跑几趟火车站或者多坐几趟火车了。

      听这些音乐总有一种空间变换的感觉。每当这些熟悉的曲子响起,我不禁会想起有列车启动并徐徐起速的情景,仿佛自己就身处列车之上,随着列车渐行渐远。我想各位也会和我有同感吧!现在听这些音乐难免被别人笑话“跟不上时代”,可就是这些“跟不上时代”的音乐陪我一起成长。

郑局西段 发表于 2007-3-24 22:31:53

车迷访谈

远方的怀念

                                                      侯玉林

      我的父亲,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火车司机,但是他非常尽职尽责。他辛勤劳作的汗水就洒在这铁路两旁。

      我的父亲,个子不算太高,眼睛不大但显得格外有神,长相是非常和蔼可亲的。父亲于1981年参加工作,一直在机务段,一眨眼25年的时间过去了。我的父亲默默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竟然已有25年了。我理解我的父亲,我也更爱我的父亲。也是通过我的父亲的原因,我从小就和铁路、火车结下了永恒的缘分。但是我也有几次没有理解父亲工作的时候,想想都可笑,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的蒸汽车头还有很多,而那个时候我的父亲也就驾驶着他的座驾---前进型蒸汽车头,经常穿梭于韩城至西安东站的铁路线上,偶尔也当补机往来于侯西线韩城至甘井段的上坡道上。就是那个时候,我的父亲认识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在侯西线上的一个小站上班。后来母亲就经常乘坐我父亲的车头上班、下班,具体的细节,我也不清楚,因为都是听我母亲说的。而我最早一回坐车头就是在我刚满月的时候,回我姥姥家。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接触火车离我出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想想都开心。渐渐地,我发现父亲老是上班、上班,根本没有时间陪我去玩,所以有一回我在一气之下把父亲上班用的检车锤、手帐本全部藏了起来。这次大获全胜,父亲没有去上班,当时听母亲说父亲被单位扣了奖金。我哭着拿出我藏的东西,还给了父亲,并说了对不起,父亲抱着我也哭了。就是有了这次事情的发生,我可以有和父亲跟机车玩的机会,不过现在想想还是挺对不住我的父亲的。

      记得还有一次,那时我都已经上小学了。因为每逢过年的时候父亲就走车,留下我和妈妈两个人在家,每次我都哭,因为父亲离开家的时候总是趁我已经睡着了。但是那一次过年我没有睡觉,外面下着雪。我站在门口,等着父亲,不让父亲走。父亲走到我的跟前,放下他的油迹斑斑的工具包弯下身来。但是这个动作特别能让人难受,对我说:“儿子,你答应爸爸,就这一次了,明年绝对我在家过年。”“我不,你老骗人,上次你就说最后一次,都没有实现,不行。”我稚气的话没想到让母亲也留下了眼泪。而父亲说:“儿子,老爸问你个问题,你要告诉爸爸如实的答案。”我吃着自己的手指头点点头。父亲问道:“儿子,如果你在北京,而你的爸爸在上海,此时此刻也是在过年,而你的爸爸为了看你要坐火车回家此能和你团聚,你说让不让火车开呢?”我又稚气地点了点头。而父亲则说:“这就对了,你想想爸爸今天去开的这列火车,上面有成千上万的人等着与亲人团聚。如果爸爸不去上班,他们就团聚不了,所以,儿子,你一定要理解爸爸。”就是通过这么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明白了许多事情,也理解了父亲内心深处的许多酸甜苦辣。

      父亲今年也年过半百了。但从我看来,父亲虽然年龄大了,但是他的干劲还在。04年的夏天要抢运电煤,父亲车上的空调坏了,可是父亲一直带着虚弱的身体编好了一个又一个大列。从我上学的那一天直到如今来到部队,父亲始终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我、激励我。这就是我的父亲,他是一直激励我成长的人,也是我的“导师”。







后记

      这是我约一位远离家乡、在北京参军的车迷给全体车迷们写的一篇小文章。其实我让他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想让他叙写当兵一年以来的对火车的思念之情,虽然不能看到火车,可内心深处却割不掉的这一份情。我没有想到他寄来的文章中完全是叙述作为火车司机的父亲处理工作和家庭的事情。虽然只是平淡的故事,言语措辞显得太直白了点儿,没有什么波澜起伏,不具备“文章味儿”,甚至还有点语句不通;可叙述者的这一份真诚通过这几件事娓娓道来,感人至深啊!不管走到哪里,家都是最温暖的车站。对于几处很明显的语言问题我做了小小的修改,除此之外没有做任何改动。我想,通过这种“原汁原味”的叙述能更加增强现场感和亲切感。

      很可惜我们在西安的时候,包括我在北京住的半个月都没能亲自和他做一次访谈,所以只能让他自己叙述了。这样不也挺好的吗?我从他的一封封来信中感受到了他的进步。他说他要练字,后面的几封都是用钢笔正正规规写成的;他说他喜欢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青音主持的《神州夜航》节目,并想购买她播读散文的光盘;他知道我的研究兴趣中有一项是“中国铁路史”,又寄给我两份剪报。愿这份来自远方的怀念陪伴你我走过接下来的岁月,也希望你的人生理想得以实现。

郑局西段 发表于 2007-3-24 22:32:56

移动的和静止的

      我认识一位重庆车迷,去年夏天他冒着酷暑专程来西安和洛阳寻找电车的踪迹。他不仅有车迷的热情,而且还带有一种艺术家的气质---有点儿偏长的头发、硕大的黑框眼镜、牛仔裤、大背包,最重要的是他喜欢探寻古居、博物馆这样有特色的建筑,举起相机一阵狂拍。本月向大家介绍的《铁道建筑漫游》就十分适合这样一群车迷。

      乘火车旅行,对于旅途本身来说,可以尽情观赏沿途的美景,很多景物在不经意之间流过,带给你惊喜。然而乘飞机旅行的目的性太强,还没来得及细细体验,就已经到达另外一个城市,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缺憾。就像作者所写道的:搭乘火车可以享受建筑空间的各项乐趣。一辆火车可以是舒服安逸的旅店,也可以是美味温馨的餐馆,更可以是观看城乡景物变化的电影院;火车中的沙发椅、空调、照明,甚至是卫浴设备,同样都需要建筑师的巧思去设计构想;最重要的是,搭乘这种移动式的建筑,摆脱了久住一地、面对一成不变的景物却无法迁移的厌倦感与狂躁感。

      作者李清志是建筑学者,所以才会把火车当作移动的建筑。他以轨道交通为线索,带领我们一起踏上寻找建筑乐趣的旅途。所到之处有日本东京、京都、广岛、川崎、司门港等,还有欧洲的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毕尔巴鄂等。作者用大量的图片向我们介绍当地的有轨电车、地铁、动车组,拜访一座座城市的一个个街区,找寻标志性的或奇异的建筑,走累了便停下来吃些小吃、喝点咖啡。在这些轻松的旅途中,也体现着作者的思考与探寻。作者把探访铁道建筑的旅行分为“炫目的未来之旅”、“浪漫的怀旧之旅”、“悠游的城市之旅”、“梦幻的建筑之旅”、“愉悦的逃学之旅”和“神秘的探险之旅”六种不同的漫游方式,这使得火车、建筑、美食、自然等被赋予不同的色彩,一一呈现。

      作者的本行虽然是建筑业,全书的基本内涵是介绍建筑,但从行文叙述中我们也能深切感受到他的车迷风格。比如专门有一篇文章《蒸汽火车瞻养所》是介绍日本京都的蒸汽机车博物馆的,而这座博物馆利用了废弃的扇形车库当作展厅,吸引着许多车迷的到来。而在前言的第二篇文章《铁道迷的魔幻档案》中,作者用了几段文字简单介绍了几位台湾著名车迷的趣事,而更有意思的是,作者从“铁道人类学”的方式出发,对日本车迷作了四种有趣的分类;不过作者真正佩服的是那些抗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到处追火车的铁道迷。

      不管你是把铁路当学术研究的车迷,或是收藏火车模型的车迷,再或是喜好摄影的车迷,其实我们都是幸福的。在我们的心中都有一条路,这就是对铁道魅力的朝圣的心路。



《铁道建筑漫游》
文字/摄影 李清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年12月北京第1版
39.80元

模型飞机 发表于 2007-3-24 22:33:09

非常之好的文章,谢谢。

郑局西段 发表于 2007-3-24 22:41:24

银色轨迹
------尚大炜的铁路情结

      在我认识尚大炜之前,身边的车迷告诉我说他不是一般的车迷:他是铁路子弟,是一位火车司机的儿子,他的父亲是原天水机务段的一名司机。和众多车迷一样,我一直很向往火车司机这个职业,我揣摩着尚大炜是不是也有一种火车司机情结呢?因为他是火车司机的儿子啊!去年四月我去北京呆了几天,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就在北京西站二站台东头。他穿着一件司机作业服,肩上挂着“一道杠”,手里一把六角钥匙,让我羡慕的不得了。当然这也证明了我的猜测是正确的。

      我从北京回来没多久,他就辞去了北京的工作转战西安。从那以后我们差不多每周都会见面,每次见面都有讲不完的铁路话题。有一次我问他,能不能把你的故事也讲给大家听,对你访谈一下怎么样?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今年正月十五的晚上,我们一起吃过晚饭、看过烟花,尚大炜开始讲述他的铁路情节。

杨:我知道你找到海子网的过程比较曲折,先给大家说说这段经历吧。
尚:那是03年的秋天。当时我对论坛是什么一点也不了解,我有一位同学是耳机爱好者,我看到他上网经常会访问耳机的论坛,在论坛上还能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评价。这对于我来说是很新鲜的事情,所以我在想是不是也会有关于火车的论坛呢?果然我搜出了一个上海铁路爱好者论坛,通过那里的链接知道了“海子”。但当时海子网不对外注册,所以我就不定期尝试是否可以注册了。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已经注册上了,可以在里面发言。特别是海子网有分区域的论坛,这让我觉得很方便。
杨:车迷们都会表现出属于这一类群体的特殊的举动,最明显就是去铁路边看火车。我知道你开始大频率看火车是到了北京上大学以后才开始的,你在北京有哪些“大规模的行动”呢?
尚:你知道我第一次在北京看车是什么时候吗?那是冬天的一天晚上九点多钟,我突然有了想去看火车的冲动,毕竟自己来北京之后来没有去过铁路边呢!我记得很清楚,那已经到了12月,很冷,我一个人骑了个自行车,从学校出来沿着二环走,从西直门一直往南骑。
杨:当时你上几年级?那么晚去哪儿看火车啊?
尚:刚上大一啊!01年的冬天。你恐怕不知道,我当时对北京还不太熟,但是我知道沿着二环走再拐个弯儿是一定能到北京西站的。可是我害怕走错路,我就沿着机动车道骑。
杨:那多危险啊!
尚:主路机动车道有很大的指向牌的。我记得骑了很长时间,到了天宁寺桥,那个桥坡度很抖,我骑不上去,就推着自行车跑到桥顶上,再借着下坡的冲劲往前溜,当时就这样骑到了北京西站。
杨:骑到西站已经几点了?
尚:有十点多了。可是问题又来了,我不知道把自行车放到哪儿比较好,因为找不到存自行车的地方。万一把自行车丢了我可就没办法回学校了。
杨:我可是直到现在都没发现北京西站有存自行车的地方。那你当时把车子放哪儿了?
尚:反正就塞到了一个别人很难发现的缝儿里头去了。然后就买了张站台票,进车站里头去看了看车。这是我第一次去北京西站看车,也是我第一次在北京看车。北京西晚上的车少,当时也就看了一个小时就骑自行车回宿舍了。北京的冬天很冷的,骑回去以后都感觉冻得很麻木了!

杨:你的同学没有觉得你的举动很异常吗?这么晚了,一个人就跑出去了。
尚:我回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有一点多了。我同学说如果我两点之前还没回到宿舍的话,他们就准备报案了!
杨:你走的时候没给他们说是去火车站了吗?
尚:没有!我当时突然有了想去看车的冲动,我给他们说的是出去一会儿。他们可能以为我去超市买东西了,也没太在意,因为平常我也不乱跑。
杨:可你直到夜里十二点还没回去,大家肯定对你很操心。
尚:我要是给他们说我想去火车站看火车,他们肯定要我明天再去。可我当时突然来感觉了,就自己跑去了。
杨:从这以后同学们就知道了你的这个“特异”爱好了吧?
尚:是的。还有一次也是在晚上。那是大二的寒假之前,03年的一月份的事了。我去北京站买回家的火车票,可当我十二点多赶到的时候售票窗口都关门了,于是我就打算去北京西站买。我一个人从夜里一点钟开始走,一直走到了四点多才走到北京西站。
杨:你身上装了多少钱啊?
尚:当时我还肩负着给班上六七个同学买票的任务呢。身上装了有个两三千块钱吧!
杨:你身上装了巨款也不打个车?你不怕有坏人把你抢了啊?
尚:当时身上除了买票的钱,也没有带什么富余的钱了。到了期末嘛,口袋了也没什么钱了,还得留点儿钱回家路上花。北京的治安还算不错,我沿着前门外大街、宣武门就一直走过去了。这条街是主干道,晚上灯火通明的。路上碰到了两次警察盘问,我就拿出证件给他们看了,没什么事儿的。
杨:那你要买的票都买到了吗?
尚:我四点多到了西站,五点多就把票都买到了,赶六点我就坐387回学校了。
杨:那还算不白跑一趟。你给他们买来了车票,他们一定对你另眼相看吧?
尚:回去以后他们请我吃了早点,我就挺高兴的。毕竟我喜欢这个,大家又对火车车次不太熟悉,我尽这份儿力帮大家也没什么。

      由于尚大炜生活在铁路家庭,家门口就是陇海铁路,又曾经就读于天水铁中,所以他有好些铁路上的朋友。他的中学同学中间有当火车司机的,有当空调发电车乘务员的,也有当列车员的。每当大炜说起他的这些同学,我便能感觉到他心中对于铁路工作的向往和渴求。

    杨:我知道你跟一个女孩儿很要好,兰州客运段的,交待交待你们之间的关系吧?
    尚:我们就是中学同学,也没什么。后来她去了76次当列车员跑北京西,我又在北京上大学。我有时候会去西站和她见面,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年的同学关系,在一起上学的时候就很能合得来;再就是我可以找机会多去火车站看看车,满足一下我的兴趣爱好。那个时候76终到北京西以后会入库,我就跟她的车从西站坐到客技站,坐这么一小段,心里会感到很愉悦。
    杨:你会想虽然只是一小段,但我毕竟是坐了火车的!对吧?
尚:是啊!特别是随着我对北京了解的加深,我的看车活动也慢慢多了起来。
杨:在你的看车频率大了以后,你有没有和一些车迷联系过相约一起去看车?
尚:在03年底或者04年初的时候,我上大三,我联系到了“兰局兰段”---周荣荣。我记得我们俩一起去了北京西机务段,还有客技站,然后沿着铁路走到了北京西站。
杨:我知道你和北京西站有很深的感情。在北京的日子难道不去别的什么地方看车吗?据我了解,北京车迷们喜欢去远的地方,什么丰沙线、京原老京包之类的,你就不去吗?
尚:可以这么说吧:八成我是去北京西站的,剩下两成留给北京站。
杨:除了爱好铁路之外,你有没有别的什么爱好,比如集邮之类的?
尚:大学期间的最大爱好就是读有关政治、历史方面的书。所以我最想做的工作有两个;一个是从事铁路工作,再一个就是从政。但我知道从政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非常虚幻,很难入行。
杨:所以你觉得铁路工作还是有希望的吧?最起码不那么虚幻。
尚:是啊!不过我没能从事我向往的工作,心中还是有小小的失落感。如果说目前我有一个很好的工作,而我也有机会当火车司机的话,我会放弃这份待遇优厚的工作去弥补心中的那片缺憾的。
杨:小的时候写作文,如果题目是“我的理想”,女生可能写的理想可能集中在教师、护士这方面,男生的理想大多是军人、飞行员、科学家这一块儿;如果哪个学生写的是“我想当经理”这样的内容恐怕还要被老师批评志向不高尚呢。你写的理想一定是火车司机吧?
尚:没错!这么多年了,每当有人问起我的理想,我都会毫不犹豫的说是“火车司机”,反正(我的理想)没有什么“升华”,一直就这个。
杨:为什么当时你没有考虑过上铁运校或者考大学里跟铁路相关的专业?
尚:我上中学的时候,家里人对我的期望就是能好好学习,争取考个大学。所以我也没有想过那么多,确切地说我也不知道还能去考什么铁运校,更不知道还有和铁路有关的大学了,那个时候什么都不懂。
杨:你这么喜欢火车,你家人也应该是察觉的。你难道没跟他们说起过你想当火车司机吗?
尚:从没敢给家长说过!我为了放学以后去看火车还挨了不少打呢,更别说是谈理想了,所以这个话也只能跟理解我的人说的开一点,跟车迷就比较能说的来。就算是我敢跟家长说,可你想想一个高中生不想着考个好大学,却非要去上铁路的学校,仅仅是为了以后能开火车,家里人听了以后心里也许会不太好受。我家人为了我上学已经操了很多心了,所以当时我唯一的心思就是跟普通的中学生一样---考上大学。
杨:你后悔没有选择学铁路吗?
尚:后悔!我盼望着司机考试面向社会开放的那一天。不管那时候我在干什么,我一定要去考,我相信我能考上!
杨:要是你真考上了,你怎么给你父亲说?他会改变态度吗?
尚:上到大三以后他就逐渐理解了。毕竟我也长大了,再说我发现了海子网上有那么多和我志趣相投的朋友,我学会开车也是在上了海子网以后的。
杨:我总以为你从小就跟你爸爸学开车,早都学会的呢!
尚:完全不是。我都不敢给他说我有这爱好,哪还敢让他教我开车啊!
杨:当你学会开车、或者说你试着开过一段路程之后,你告诉他说你的儿子会开火车了,他有什么反应?
尚:虽不至于说是“倍感骄傲”,也应该是挺高兴的吧!

      大炜是个理想主义者。上中学时的理想就是考大学,不过确切地说这并不能算是什么理想,只能算是属于那个阶段的目标,一个全中国的中学生普遍追求的目标。对于成长在铁路家庭里的尚大炜来说,这两条铁轨带给他的那种特别的感情也许是其他车迷没有办法深切体会到的。虽然他用了“后悔”这么一个比较严重的字眼来形容他的遗憾,可他的精神世界里更多的是幸福,一种只属于铁路家庭里的车迷的幸福。

    杨:和别的车迷相比,生活在铁路环境里的车迷总会有种特别骄傲的情绪。
尚:对对对!和一般的车迷不同,我坐机车的机会就要多很多。我能记起来我在两三岁的时候就坐过机车呢!
杨:就那次韶一?
尚:是啊。当时西陇海刚通了电气化,韶一还是很新的车呢。我爸当时跑兰州,有次走车就把我给带上了。他把我放在座位上,说除了这个(紧急制动)不能动,别的都能动。我挺好奇,就趁他没注意,他是去二端还是干什么了?总之我很迅速地就让车紧急制动了!
杨:你都没有从座位上摔下来?
尚:我哪知道按了以后会是什么结果啊?
杨:你这么怕你爸的怎么当时也不害怕呢?
尚:就是好奇嘛!越说不让动的,我就越想动!我也不知道这样会对行车有多大的影响,完全不知道。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识的深入,咱肯定做的是对行车有利的事情了。
杨:当时回去以后你爸爸有没有因此而受批评,或者扣工资这样的处罚?
尚:当时车停了以后,我爸对照书弄了很长时间车才重新启动。好像就说是因为行人抢道吧,没受什么影响。要是放到现在,肯定是过不了关的。
杨:除了这个有趣的事情之外,应该还有不少的坐机车的经历吧?
尚:上小学以后,只能等到假期才能坐车了,毕竟不能影响平常的学习嘛。
杨:那你怎么向他表示你想坐机车?
尚:直说是肯定不行的,需要找个借口才行。那时候我爸已经跑宝鸡了。宝鸡比天水要大,能买到的东西也比天水多,很多天水的铁路职工都到宝鸡去买东西,所以我会试探着说:爸,你看现在已经放假了,我呆在家也没事,想跟你去宝鸡玩一下……
杨:去宝鸡玩是假,坐机车才是真!
尚:虽然只是一两天的时间,但我会因此而非常的兴奋!
杨:或许会兴奋整个假期。
尚:就是。总感觉坐了机车去了宝鸡,这个假期就会过得很完美。
杨:你父亲应该能感觉出来“去宝鸡玩一玩”只是借口,你在机车上的兴奋表现肯定会引起他的“怀疑”。
尚:他应该能感觉到,不过也没有说。一般的孩子不热爱机车,肯定不会在机车上有什么“异常表现”。我反正是挺“异常”的,不过上中学以后就不怎么坐车了。
杨:你的同学发现你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尚:同学们也意识到了。我觉得这个和打游戏有点相似。喜欢打游戏机的孩子是在心理上精神上对游戏机有一种依赖,他们离了游戏机就会很沮丧,我离了火车就会很想念(坐火车)。
杨:你觉得这种行为是恋物癖吗?说的难听一点儿。
尚:应该说是类似于恋物癖吧?!只要能上机车,上电力机车的驾驶室,特别是机车驾驶座的那把椅子会让我感到很舒服。
杨:你觉得你跟火车的这种关系是什么?“恋爱关系”?
尚: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是不是什么“恋爱关系”,我对铁路的情结可是从小就有的。我不会用什么动听的词语来形容,但是我知道我热爱铁路,热爱铁路文化!铁轨太默默无闻了;铁轨会承担着全国需要的物质资源运输;我们不能只在想要出门的时候才会想起它!喜欢铁路就要更喜欢它的文化!
杨:在你的铁路情感中,你最喜欢什么感觉?
尚:我最向往在黑暗中,面向铁轨,以司机的视角凝望着绵延向远方的铁轨。
杨:回顾一下你的车迷经历,你有什么想总结的吗?
尚:家庭环境的影响对我来说是便利条件;更多的认识和收获却是在车迷中间获得的。这奇特的爱好让我们结伴而行,本身就是奇妙的缘分。

正月十五的晚上属于我们两个人。彻夜的长谈让我多了几分对他的感动和羡慕。我本想让他为这次谈话再补充一些内容,可我没有想到仅仅一个月以后,大炜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西安。我知道我的挽留是多么苍白无力,我更知道大炜是多么想留下来实现他的心愿啊!
前两天收到他发给我的信息,说他准备申请一个铁路博客,想给他的博客起名叫做“银色轨迹”。我想“银色轨迹”不仅仅意味着万里铁道线,更代表着一位车迷灵魂的轨迹。就在我刚刚开始整理这篇访谈稿的时候,我又收到了一条他的信息:我现在在去成都的路上,我们经理开车去。已经到天水了,但是不走宝鸡秦岭,而是从陇南广元走。今天兰州司机开始通西安了,第一趟是2030。大炜。



                                          笔记记录时间: 2月13日夜
                                    整理完成时间: 5月21日夜色阑珊之时

小坏蛋 发表于 2007-3-24 23:03:00

文字很美,是真正火车迷的心声啊

郑局西段 发表于 2007-3-24 23:25:33

这一组文章是我从去年到现在以来写的东西里头选出的个人相对满意的,可能漏掉了个别文章,因为电脑里头有些文章我没有底稿.这里头有书评,有音乐笔记,也有车迷访谈,其中一篇是我约的稿,不是我写的.
      现在的校园里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看书只看明星传记,思想的光芒在这个繁华的世界早已黯淡无光.音乐只听排行金曲,对中国民乐或者西方古典音乐一无所知,竟得意的声称是超级音乐爱好者.竟然还有人自己根本没见过相关材料,就以发布所谓提速最新小道消息、内部权威消息为荣,明明是假的或是自己一厢情愿猜测的,却硬要往里头跳。岁月无情,真情永在,一定要珍惜这份情感。




                     铁轨的光泽

         铁轨的光泽是人生光泽的投射,

         它可能没有人生光泽那样丰富多彩,

         但绝对比人生光泽纯粹执著。





                        铁路与人生

         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珍贵的,

         音乐足球对于一些人来说也是很珍贵的,

         而铁路只有对于极少数人来说才是很珍贵的。

毛豆 发表于 2007-3-25 01:08:32

太棒了!收藏了!

over52013140 发表于 2007-3-25 01:36:05

你杂不访谈我呢哈哈我和乔天天和你混一起都…………   顺便把东海的给发表上来吧



                看到猴子的文章 真是感觉真快 他不知不觉的已经走了1年半了都快回来了呵呵


          犹记得当兵前的几天 因为部队随时要招人…… 我却把他拉上了去新丰镇的通勤车上(只是为了买2斤变蛋)哈哈然后他爸回家后找不到一打电话不知道人 最后说在我家就只知道我家在机务段门口 然后他爸就一个单元 一个单元的找 1楼 2楼…… 快2个单元过去了 我妈单位的人告诉了他爸…… 最后我们回来的结果 哈哈大家也应该清楚了他是个为了朋友为了火车而乐于奉献的人 他的话我印象最清楚
   我当兵就是为了开火车 我的目标就是 一辈子开着火车在铁道跑我的目标就是西京快车队



                                       祝福猴子吧

[ 本帖最后由 over52013140 于 2007-3-25 01:42 编辑 ]

fytiger 发表于 2007-3-25 08:31:09

平平淡淡才是真!

cgaml123 发表于 2007-3-25 08:43:11

不错的文章

星空的旋律 发表于 2007-3-25 13:06:41

好...

模型飞机 发表于 2007-3-25 13:22:42

再次欣赏文章:其实,在汽车上看火车也很漂亮。

前两天车过宝鸡,西宝路上在飞驰的汽车上用手机拍了一张早春的列车,车速很快且手机毕竟不专业故有所变形,见谅。

西客0032 发表于 2007-3-25 17:56:28

看到几段文章,感到很感动。特别是侯玉林的他已经当兵一年半了,回想起我第一次走车是和他一起值乘的K318。
经常上网和他聊,知道他在部队很好,心里也很高兴和欣慰。
我问他当兵回来干什么,他说我想当机车乘务员,虽然机车乘务员很累,很辛苦,他并不在乎,我也会支持他的!
每个人都会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去奋斗的!

shangdaweisg 发表于 2007-3-26 00:17:07

杨领导由于电脑的原因已经好久没有上过网和海子论坛了,现在终于又出现了,而且一出现就写了这么多深邃的东西,真是让人感叹啊!这些东西可能刚开始看时是平淡无奇的,但是多读读,用心去读,回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那就是思想的深邃和艺术的光辉!
      有句话说的好,“什么叫经典?经典就是每次读都能从里面得到新的思想和感受的东西”。
      我经常和杨领导通长途电话,而且一通就是半个小时四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除了谈论火车铁路以外谈论的最多的就是思想问题、最近的读书看报看新闻的心得,听音乐的感受等等,我们觉得自己看了感受了还不够,如果拿出来大家一起交流就等于是得到更多的收获。
      也许一些人认为我们说的都已经过时或者说是老古董都什么年代了等等,这些人喜欢的流行一时的东西或者即兴的东西,不否认,我们是需要这些东西,但是请记住,只要是有文字的时候就会有思想的存在,有艺术的光辉!而这些能长久保存和流传的东西才是经典和光辉的。
      所以请大家在闲余时分多读读书,听听西方古典和中国民乐,用心去感受里面的思想和光辉,而从中得到的东西将是受用终生的。
      希望大家不要嫌我罗嗦,今天是看了杨领导写的这些东西才决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的。。。。

模型飞机 发表于 2007-3-26 00:31:59

原帖由 shangdaweisg 于 2007-3-26 00:17 发表 http://bbs.hasea.com/images/common/back.gif
杨领导由于电脑的原因已经好久没有上过网和海子论坛了,现在终于又出现了,而且一出现就写了这么多深邃的东西,真是让人感叹啊!这些东西可能刚开始看时是平淡无奇的,但是多读读,用心去读,回发现一些不一样的 ...
我非常赞同,爱火车的另一种可能是爱生活,爱生活就会爱美,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生活即是美。经典的美胜于肤浅的挑逗。“老板”刚才说平淡是真,其实真美是平淡中的宠辱不惊的高贵存在,毛主席的诗文: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本帖最后由 模型飞机 于 2007-3-26 09:59 编辑 ]

郑局西段 发表于 2007-3-26 00:45:18

深邃的东西是在平常生活中用心用情体会的,我随便写写,谈不上什么光辉.
近期打算写一组音乐笔记,试着去回亿一些车上以前能听到的音乐.虽然这些音乐不准在车上播放了.让我们一起来怀念这记忆中的永恒.

模型飞机 发表于 2007-3-26 00:51:24

原帖由 郑局西段 于 2007-3-26 00:45 发表 http://bbs.hasea.com/images/common/back.gif
深邃的东西是在平常生活中用心用情体会的,我随便写写,谈不上什么光辉.
近期打算写一组音乐笔记,试着去回亿一些车上以前能听到的音乐.虽然这些音乐不准在车上播放了.让我们一起来怀念这记忆中的永恒.
好,火车的确是一种韵律,我在车上经常是白天电子Jazz,夜晚倾听肖邦和德彪西。最爱老柴的“如歌的行板’。

[ 本帖最后由 模型飞机 于 2007-3-26 10:00 编辑 ]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平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