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Nevergiveup

北京至呼和浩特包头有客专规划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5 21:59:51 |

回复 #40 tiscoyyc 的帖子

很可能的,一路上都很有钱,京张大开建了
发表于 2009-6-16 13:26:26 |
原帖由 shuai 于 2009-6-15 21:00 发表
很可能鄂尔多斯自己建东胜——大同客专


疯了。。。。
发表于 2009-6-16 13:54:09 |
问个问题,张大客专是有官方提法,还是YY出来的?
发表于 2009-6-16 14:33:07 |
要我说,呼局狠狠地拉几年煤,然后自己修高速铁路:lol
其实内蒙的铁路建设并不比其他地方少,而且还运用了联营的形式,集通就是个例子,看看内蒙现在开工建设的铁路,其实也不少
内蒙的策略有时候想想也是对的,有点社会主义的意思,就是先把所有的地方都通铁路了以后,再修建高速铁路---京包--包兰沿线,这样受益的人更多,而且也起到了主线与支线的分流作用
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线路都是干线,但是我们能保证所有人都能享受到铁路的好处!
发表于 2009-6-16 15:39:48 |
顶一下楼上!~~
发表于 2009-6-16 18:16:24 |
原帖由 djf 于 2009-6-16 13:54 发表
问个问题,张大客专是有官方提法,还是YY出来的?

官方YY
发表于 2009-6-17 01:03:11 |
啊?集包二线呼包段停工是要争取350?这么说是集包二线现在是保“250争350”?
发表于 2009-6-17 08:15:33 |
支持鄂尔多斯~大同客专的修建
发表于 2009-6-17 09:55:26 |
建250就不错了,呼包一个小时就挺好.
发表于 2009-6-17 11:06:35 |
原帖由 aodi2015 于 2009-6-14 11:39 发表


一直以来呼局都很牛?我表示反对:lol

哈哈,你为什么反对
发表于 2009-6-17 11:10:33 |
原帖由 乌海西 于 2009-6-14 11:55 发表
京兰客运通道?
跃大了吧
包兰段双线电气化就满足了

现在兰局已经送交铁道部要求包兰兰州-惠农段扩建改造速度达到200-250,投资240亿,才400公里左右,而集包新线才160亿。所以呼局酝酿集包-惠农整体提升等级,一律到200-250公里,而呼包段却认速度为250公里
发表于 2009-6-17 11:12:02 |
原帖由 51802 于 2009-6-15 12:33 发表
据说内蒙区政府要求呼和浩特~包头间上350的铁路,因此呼和浩特~包头间第二双线的施工单位暂时停工了。个人感觉不可能上350的,因为呼和浩特~包头也就180km左右,掐头去尾能上350的线路不会超过150km的,上350基 ...

有道理!
发表于 2009-6-17 11:17:40 |
原帖由 包石线 于 2009-6-17 01:03 发表
啊?集包二线呼包段停工是要争取350?这么说是集包二线现在是保“250争350”?

另外,包头枢纽的改造方案一直都没定呢。包括包头站的改造。目前初步定为5台,加无柱雨棚,高架候车厅。古城湾,新贤城扩建为货运一等站。包头西准备升级为特等编组站。
发表于 2009-6-17 11:50:15 |
原帖由 beijingwangjing 于 2009-6-17 11:10 发表

现在兰局已经送交铁道部要求包兰兰州-惠农段扩建改造速度达到200-250,投资240亿,才400公里左右,而集包新线才160亿。所以呼局酝酿集包-惠农整体提升等级,一律到200-250公里,而呼包段却认速度为250公里



既有线提速最高也就200到头了,至于包头到惠农段本来地形就很平坦,估计提速的条件很好
发表于 2009-6-17 12:16:07 |
原帖由 51802 于 2009-6-17 11:50 发表



既有线提速最高也就200到头了,至于包头到惠农段本来地形就很平坦,估计提速的条件很好

但是车少呀
发表于 2009-6-17 14:28:39 |
还是YY着修了呼和浩特~包头段的客运专线
发表于 2009-6-17 15:55:04 |
原帖由 51802 于 2009-6-17 14:28 发表
还是YY着修了呼和浩特~包头段的客运专线

实在是没必要
发表于 2009-6-17 16:34:30 |
内蒙区政府认为很有必要
发表于 2009-6-17 16:45:16 |
[草原风情]青城恋---- 呼和浩特前世与今世 (24/675) < 上一篇下一篇 > 本帖地址: http://qbar.qq.com/menggucaoyuanbbs/r/?3359复制地址
修改 回帖 引用 楼主: 红袖添香 只看此人 2008.09.19 17:09

[管理员]
荣誉:1167
经验:8940
   







  城市简介

      呼和浩特, 蒙古语为"青色的城市" 现新命名为"中国乳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塞外古城。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土城为内外两重,外城周边3公里,是座长方形土筑小城,为当时的民居及兵营所在地;内城为官署驻地。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尔县境。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于云中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庆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万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王朝赐名为“归化”。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为彻底打败新疆境内之蒙古准噶尔部队,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对准噶尔部战争胜利后,距旧城2.5公里处又增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并命名为“绥远城”。清朝末年,将旧城(归化城)和新城(绥远城)合并,称“归绥”。1928年,绥远建省,将归绥县城区设为归绥市,作为省会。日寇占领期间,曾改称为“厚和特别市”。1954年,撤消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并将“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她位于华北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汉唐时期,这里就是中原地区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大窑文化”遗址,还是战国时期的云中古城遗址,或是明清时期的召庙艺术等,都真实地记录了呼和浩特的悠久历史,显示了塞外名城的古老神韵。
       新中国成立后,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科技兴市试点城市和北方沿边开放城市,是我国陆上、空中通往蒙古、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的重要桥梁并与之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窗口。
       呼和浩特土地总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49平方公里,现辖四区、四县、一旗和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总人口258万,市区人口 150多万,是一座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满、回、朝鲜等36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塞外名城。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山区 2 — 2.5 ℃ ,南部丘陵 6.5 — 6.7 ℃ ,≥ 10 ℃ 积温 2000 — 3000 ℃ ,无霜期 105 — 150 天,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在 2800 — 3100 小时,日照百分率 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 400 毫米 左右。 6 — 8 月份集中,占年降水量的 63 —— 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 80% 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 250 毫米 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 21 条,中小型水库 26 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大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以及源于大青山、蛮汉山沟谷的几条季节性河沟。受构造、岩性及地貌的控制,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埋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 12 个土类。由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和水分条件的地域性差异,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地带性特征。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平均有机质含量为 1.79% ,含氮 0.06 — 0.11% ,速效磷 3.7 — 9.2ppm ,速效钾 79.8 — 157ppm ,耕作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 60 余处,矿种 30 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席力图召、清真大寺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托县南胡、武川李齐沟、白二爷沙坝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灿烂的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
发表于 2009-6-17 16:45:38 |
基本概况

  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径110°46′-112°10′,北纬39°35′-40°51′。总面积17224平方千米。
  2001年全市总人口211.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08.4万人,非农业人口95.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6.4万人,蒙古族约占总人口11%。
  市人民政府驻回民区。邮编:010020。代码:150100。区号:0471。
  呼和浩特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约1000米。春秋季节短,昼夜温差大。













   名称由来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蒙古文《俺答汗传》中。是书载有:"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历,即明隆重庆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举世无双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
  "哈刺兀那",蒙古语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称作"哈朗兀"、"喀朗乌"、"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为呼市西北乌素图谷汇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绥远通志稿》中之"札达海河"。《俺答汗传》中的呼和浩特之称,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记载。该书约成于1608至1612年间。
  1611年瞿九思编撰的《万历武功录》中的《俺答列传》记载着:明朝为俺答所建之城命名"归化"。其含义为:"归化远人"或"远人归化",明显地带有歧视、贬低少数民族的用意。后来明、清的许多著作中,便把呼和浩特称为"归化"了。关于城市的确切位置,清顾祖禹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水泉营堡正北三百里,即归化城。水泉营堡即今山西偏关县水泉营村。这一记载与《俺答汗传》所记相符。
  1687年张鹏翱出使俄罗斯,他在《奉使俄罗斯日记》中写道:"抵归化城,蒙古名库库河屯。"这是把呼和浩特与归化并称的第一部著作。1719年范昭逵随兵部尚书范时崇西行,在所著《从西纪略》中记有:"二十二至二十九计八日,共起居于库库河屯即归化城也。"
  从上述各种著作中的记载,完全证实了: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的旧城。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7-17 17: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