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亮亮

专稿:相对收入水平中国高铁票价约为日本1.8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 12:51:55 |
原帖由 济南的大猫 于 2009-6-1 18:28 发表


不否认“购买力平价法还是相当合理的”,但人家质疑的是这个100:1是否合理。不定为货币牌价的100:7也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不是100:2,不是100:0.5,而是100:1?

如果这个比例定的本身就没有根据,那么用这 ...

2008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4715元,折合每月3726元(税前包括不可支配部分),而东京就算新人新入职的每月20万(税后)来看,在职人员平均收入30万得有吧(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基本上多少岁就是多少万,虽不是绝对数,但是可以估计平均)。此时两头差异就有6倍了。也就是说,前边毛着算,后边扣着算就有差异6倍了。按照日元汇率来看,现在大约6.5倍的时候刚好100:1,为了不自取其扰,一般口算估算,显然都取100:1的消费心理换算汇率显然在一般定性半定量角度是合适的。
发表于 2009-6-2 12:58:45 |
原帖由 kotei 于 2009-6-2 08:11 发表
一般而言,日本东京的物价水平相当于上海的3倍。
就收入而言,日本的大学毕业生起薪要比上海的高3倍以上,但是涨幅明显不及上海。

这个比法必须是群体比,单拉个体没有意义。特别是牵扯到铁路这种广谱的交通,起码要某个城市的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或者某城市全体居民月收入,这才更说明问题。不能因为中国基尼系数大,就只提出研究生,本科生等可能相对高收入群体,甚至提出个人,诸如什么我月收5万(人民币),他吃低保。等等这些都是不合适的。购买力平价法某种意义上是为了群体衡量消费心态的,不能过分非群体化。
此外,提出什么增长快慢,完全是国家统计局的嘴脸,也是最滑稽的。因为最终就是看收入支出。你原来月收入100元,按照100%增长,恐怕3个月后也没多少。所以这个问题根本是看现在你的收入绝对值是多少!不要扯什么GDP或者增长率之类。再增长也是以后,现在是说得现在!中文语法上没有时态,所以某些利用时态偷换概念的例子可谓相当普及。
发表于 2009-6-2 13:04:18 |
原帖由 yuen95 于 2009-6-1 11:13 发表
1964年日本高鉄票價/收入比現在高得多呢~怎麽沒人說的呢?

:lol 那时候比例多少,请你说说看~
发表于 2009-6-2 14:14:00 |
各国的发展阶段不一样,能源和资源结构差异也很大,不同商品的相对物价水平肯定也是不一样的,1.8倍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像铁路这种公益性质行业,各国的铁路客运多半是赔钱的,票价高了赔的少,票价低了赔的多;赔进去的钱还是要由纳税人的钱补贴,所以只能说票价高了不坐车的划算,票价低了坐车的划算,如果像发达国家一样出行次数普遍较高,铁路相对票价低些就公平了。

[ 本帖最后由 foglamp 于 2009-6-2 14:25 编辑 ]
发表于 2009-6-2 15:01:29 |
原帖由 hakutaka 于 2009-6-2 13:04 发表

:lol 那时候比例多少,请你说说看~


那時(1964年)日本GDP850美元(還是3000美元?)人均左右
東京-新大阪票價應該是2480en(200rmb?) 每公里 200/514 = 0.39rmb/km左右?

我國今年人均3000美元左右
對比京津是58/114 =0.51rmb/km?

[ 本帖最后由 yuen95 于 2009-6-2 15:16 编辑 ]
发表于 2009-6-2 16:35:24 |
原帖由 hakutaka 于 2009-6-2 12:51 发表

2008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4715元,折合每月3726元(税前包括不可支配部分),而东京就算新人新入职的每月20万(税后)来看,在职人员平均收入30万得有吧(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基本上多少岁就是多少万,虽不是绝对数,但是可以估计平均)。此时两头差异就有6倍了。也就是说,前边毛着算,后边扣着算就有差异6倍了。按照日元汇率来看,现在大约6.5倍的时候刚好100:1,为了不自取其扰,一般口算估算,显然都取100:1的消费心理换算汇率显然在一般定性半定量角度是合适的。


注意不要混淆概念,这是计算的“收入比例”,但“收入比例”不默认等于“购买力比例”。你的论述,证明的是“中日按照收入比例对比,大概是100日元:1人民币”,并不能说明“购买力之比也是100日元:1人民币”。事实上,越是发达的地方,相同比例工资所对应的购买力就越大,这是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例如:80年代初期,北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不足100元,北京到济南绿皮硬座大概是接近20元,占月收入的20%;现在,北京地区职工月平均工资3726元,动车北京到济南153元,占月收入的4%。(暂且忽略绿皮和动车服务水平的差异)。

——只要你承认中日两国发展的差距,就要正视二者平均工资所对应的购买力的差距。仅仅以相同类型车票占收入比例计算,得出中国火车票价贵,是没有依据的。——如果非要照此计算,那得出的结果就是,中国相当数量的东西都比日本“贵”N倍,综合物价也比是日本的几倍。
发表于 2009-6-3 11:38:24 |
原帖由 济南的大猫 于 2009-6-2 16:35 发表


注意不要混淆概念,这是计算的“收入比例”,但“收入比例”不默认等于“购买力比例”。你的论述,证明的是“中日按照收入比例对比,大概是100日元:1人民币”,并不能说明“购买力之比也是100日元:1人民币” ...

没有混淆概念,我前边说得很清楚了,这种用收入来比照的方式,合理之处在于任何人都是量入为出,口中的贵贱一定和自己的收入有一定关系。同时也明确说明,不便之处在于不同地区的比例是不同的,会有显著差异,如果取个人那么逻辑上还会有问题,所以必须取群体。此外100:1作为一种容易计算的比例,由于京沪广等地和日本京版神等地区比例大致如此,所以为了好算就提这么个数。因此我认为你根本没看前边的帖子就乱回帖!
这里说的贵或者说本贴得贵和便宜,当然是感觉上的,贵贱本来其本质就是感觉上的,挣100花50当然就贵,而花0.01当然就不贵。虽然这不是理工科那样的标准化,但是数千年来的基本人性还是要有的。前边帖子也说得很清楚,不同的评价方法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你不能去推翻这种评价方式,认定其荒谬性,那么所得出的结论你也没资格说三道四。从收入支出比例看,中国的高铁比日本“贵”,除非你可以证明说“用收入论贵贱是错误的是荒谬的”,否则你就没资格去说这个贵不对。

[ 本帖最后由 hakutaka 于 2009-6-3 11:43 编辑 ]
发表于 2009-6-3 20:45:45 |
原帖由 hakutaka 于 2009-6-3 11:38 发表

没有混淆概念,我前边说得很清楚了,这种用收入来比照的方式,合理之处在于任何人都是量入为出,口中的贵贱一定和自己的收入有一定关系。同时也明确说明,不便之处在于不同地区的比例是不同的,会有显著差异,如果取个人那么逻辑上还会有问题,所以必须取群体。此外100:1作为一种容易计算的比例,由于京沪广等地和日本京版神等地区比例大致如此,所以为了好算就提这么个数。因此我认为你根本没看前边的帖子就乱回帖!
这里说的贵或者说本贴得贵和便宜,当然是感觉上的,贵贱本来其本质就是感觉上的,挣100花50当然就贵,而花0.01当然就不贵。虽然这不是理工科那样的标准化,但是数千年来的基本人性还是要有的。前边帖子也说得很清楚,不同的评价方法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你不能去推翻这种评价方式,认定其荒谬性,那么所得出的结论你也没资格说三道四。从收入支出比例看,中国的高铁比日本“贵”,除非你可以证明说“用收入论贵贱是错误的是荒谬的”,否则你就没资格去说这个贵不对。


你应该解释这几个问题:

1. 东京与北京平均收入之比是100日元:1人民币这是无异议的,这个问题不必反复解释。你需要解释的是,在论述中,你默认的“东京平均收入代表的购买力=北京平均收入代表的购买力”,这个有何依据?借用你一句话,那就是“除非你可以证明说‘东京平均收入代表的购买力=北京平均收入代表的购买力”,否则你就没资格去说这个贵对。

2. 一般地说,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其人群平均收入所代表的购买力越高。这个观点你是否认同?现阶段,北京的社会发展综合水平要落后于东京,你是否认同?

3. 至于“用收入论贵贱是错误是否荒谬”,回到我66楼的例子。80年代初期,北京-济南的绿皮硬座价格大概占月工资的20%(20/100);现在北京-济南绿皮硬座价格大概占月工资的1%(36/3726)。如果按照收入论贵贱,那结论火车票价格一直都在下降,现在同等档次的火车票价格只有上世纪80年代的5%,这个结论不够荒谬?——大家会普遍认同火车票相对便宜了,但便宜到原来的1/20,有几个人认同?

[ 本帖最后由 济南的大猫 于 2009-6-3 20:50 编辑 ]
发表于 2009-6-3 23:14:04 |
别算了,算来算去没有意义,我从武汉回南京还得坐动车,要不就挤K382,12个小时对3个小时,209的硬卧下铺对215的一等软座,也贵不到哪里去,省下的时间干好多事情了,动车确实贵,但是多比较比较其他的情况,综合起来,也就这个差不多合适,所以也没见合宁合武动车运过椅子的...
发表于 2009-6-4 00:03:55 |
这个差距就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正常呀。
发表于 2009-6-4 09:08:26 |
也就是说,中国人在高速铁路的生活水平上,差不多是日本的1/2?那中国和日本的差距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么!LZ是在表彰新中国60年的成绩还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

这样不好,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要谦虚,要更多看到中国的不足!
发表于 2009-6-4 12:03:13 |
这不是废话嘛,中国大多数商品和服务单价/人均收入高于日本不是太正常不过了吗?真以为中国比日本富了?
发表于 2009-6-6 01:59:57 |
原帖由 济南的大猫 于 2009-6-3 20:45 发表


你应该解释这几个问题:

1. 东京与北京平均收入之比是100日元:1人民币这是无异议的,这个问题不必反复解释。你需要解释的是,在论述中,你默认的“东京平均收入代表的购买力=北京平均收入代表的购买力” ...

1。因为两者的政治地位类似,发展程度在各自国内相对位置类似,加上数字近似上比较整,容易计算。当然参考上用这个就比较多。此外前边说得很清楚,不类似你愿意互相比也可以,但是比例要修改,你用东京圈比某个山村圈,那你这个比例要增加。所以这不是问题。
2。这个说法没错,北京的水平肯定低于东京。但是再次强调,购买力平价法就是为了明确内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不跨国消费的时候成立,所以北京就是跟平壤一样也没关系,因为同样的国家内其他地方可能还不如北京(此话禁止用于地域争论,这是打比方)。强调的是内部地域的排名。
3,你在偷换概念!我明确告诉你,第一,大家就是认为“相对便宜了”,而你说得是绝对便宜了没有(估计你不想承认,因为你用词很活,显然是想不知不觉偷换概念)。所以你自己在试图偷换概念。因为,现代人出行率增加,而20年前出行率低下物质生活贫乏,此时你必须计算两次的所要指出的总合。实际上,凡是认为“相对不便宜”的,往往他们的支出总合很高。另外一种说法是,当年物欲少,那点钱全用来买张火车票回家问题也不大。虽然者描述除了社会环境特殊性变化的影响,不过,这种说法中实际上也有绝对化倾向。再说白一点,你返回头问那些人当年火车票贵不贵?没有一个人会跟你说便宜,而且多半会加上占了我工资的一半呢,之类的。
最后,你所谓的问现在人的票价贵否,实际上是在偷换时间断层!因为如果你不加说明,显然,他们就轻易上了你的当——我相信跟很多在这里看你帖子的人一样,上当了!因为他们一定是跟涨价之前比较,也就是说,现在的动车和现在的绿皮比较,而不是,现在的动车和当年卧铺比较!如果特意提出说现在的动车和当年的卧铺比较哪个贵?年纪大些的人肯定会联系到收入,然后就可能告诉你,还是当年贵。

[ 本帖最后由 hakutaka 于 2009-6-6 02:03 编辑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7-20 13: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