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93|回复: 19

北车要上市了!--大家抓紧买北车的股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3 20:15:54 | |阅读模式
上海证券报:等待IPO 三年再造一个北车 2009年7月13日 10:35   点击:244次

2009年07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于祥明

     据悉,中国北车整体改制上市工作已进入证监会审批阶段。

中国北车董事长崔殿国表示,证监会重启IPO后,中国北车感觉很振奋,希望早日进入资本市场。等待IPO的中国北车已经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计划用三年时间再造一个北车。
  据统计,中国北车销售收入已从2000年的113.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68.9亿元;利润成倍增长,从2000年的2500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13.9亿元。公司总资产规模快速扩大,由2000年的117.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80亿元。

  记者了解到,根据公司规划的“三步走”发展目标是:

第一步,到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培育发展出2-3家年销售收入达百亿元的子公司,4-6家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的子公司,实现三年再造一个北车。
第二步,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比2008年翻两番。
第三步,2020年前进入世界500强,各项指标达到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世界领先水平。

  “可以说,中国北车提出上述标的是慎重严谨的。从目前我们手中的订单以及对未来市场潜在需求的分析来看,实现第一步700亿元目标是有把握的。”崔殿国说,目前中国北车的运营情况非常好,今年的新订单也在稳步增长。他还表示,公司在如此快速成长中,确实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撑。但是,除去融资功能外,公司上市更多的是为了提升公司的透明化管理水平。

  据介绍,中国北车始终占据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市场逾半壁江山。在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领域,拥有明显优势,累计签单量占我国铁路市场采购总量的64%以上;新造铁路货车市场占有率46%以上,是我国铁路货车第一大供应商。与此同时,中国北车的动车组累计签单量的占采购总量的51%以上。


  据介绍,中国北车是北京地铁40年来最稳固的供应商,近年来承担了北京机场线、地铁5号线、10号线、13号和2号线等全部车辆的研制,占北京奥运用车总数的90%以上。而且,中国北车工矿机车系统产品和铁路起重机系列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0%和80%,研制的风力发电机占据国内一半以上市场。

  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奚国华告诉记者,中国北车明确提出将开拓轨道交通市场、相关多元市场和国际市场三大市场,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即在实现销售收入规模扩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相关多元市场、国际市场销售收入的比重,2011年达到20%左右,2015年力争达到50%左右,2020年达到60%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北车与区域经济体的结合发展也在不断加大。

  据崔殿国介绍,公司相继启动了长春轨道客车基地、大连机车和通用动力机械基地、太原铁路装备制造工业园基地、西安电气和铁路罐车基地、济南风电系统总成基地、南口铁路道岔及风电齿轮箱配套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这些将为中国北车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20:20:02 |
人民铁道报:自主创新是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的根本途径 2009年7月13日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工作的根本任务。
    自主创新是铁路科学发展的核心。无论是搞好铁路建设,还是实现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提高铁路发展质量,都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我为主的思想。在技术引进中,必须始终坚持把转让核心技术、实现本土化生产、降低引进成本、使用中国品牌这“四位一体”作为重要前提和根本出发点,重点解决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严重脱节的矛盾,实现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有知识产权。
    在深刻理解自主创新本质内涵的基础上,中国北车集团抓住机遇迈出了铿锵的创新步伐,用具有开创意义的国产化产品论证了自主创新的实践意义。
    仅仅5年的时间,动车组列车从无到有;短短5年的时间,200公里、350公里、394.3公里,不断加快的时速;75%、80%……逐渐走高的国产化率,动车组列车随着这些不断更新的数据飞快地驶入了国人的生活,飞快地驶进了世界先进运输装备技术行业。7200千瓦、9600千瓦,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和谐型大功率电力机车一次次填写、刷新着世界机车生产纪录。
    有了引进中的跨越,有了消化中的积累,有了吸收中的精选,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就有了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中国北车集团用世界先进级的最高试验时速400公里的动车组列车、9600千瓦大功率的电力机车表明:自主创新不仅仅是单一的产品、单一的技术,而是一个由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创新机制组合成的创新平台,是一个以赶超为终极目标的创新历程。
    快速扩充运输能力、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是铁路建设发展进程中不可分离的两条主线。随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通过、修改,大规模铁路建设已经如火如荼;随着路网能力的快速扩充,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更是迫在眉睫。
    要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实现技术装备水平大的提升,就必须拓宽视野、以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襟引进消化吸收最先进最前端的技术,站在一个高的平台上挖掘自身潜力,自己研发、自己设计、自己生产出具有民族品牌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
    中国北车集团5年自主创新的历程充分说明,用自主创新理念武装的头脑、用自主创新理念指导的实践、用自主创新理念凝聚的团队,是创造辉煌成果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中国北车集团自主创新的历程和成果向世人昭示,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抓住机遇、把握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力推进自主创新,是快速提升铁路技术装备水平的根本途径。
    来源:人民铁道报2009-7-13第2版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20:22:59 |
光明日报:“和谐号”是如何接轨世界的——中国北车创新发展启示录 2009年7月13日

本报记者 李金桀 王小润 发布时间: 2009-07-13 07:06 来源:光明日报

  7月1日,中国北车为澳大利亚研制的首列四辆不锈钢双层客车试验车在大连港装船出海,此举标志着中国人用先进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叩开了发达国家铁路市场的大门,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技术水平从此与世界接轨。   这仅是中国北车近年来捷报频传的其中一幕。中国北车依靠独特的自主创新模式,不仅制造出了创造“中华第

一速”的CRH3型“和谐号”动车组,也研制出了世界上单机功率最大、技术水平最高、性能指标最先进的和谐型六轴9600kW大功率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不仅在国内始终占据着轨道交通装备市场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产品出口全球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北车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启示一:选准自主创新模式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2008年4月11日,我国国产首列时速350公里CRH3“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在中国北车唐车公司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移动装备的国家之一。   据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奚国华介绍,CRH3“和谐号”动车组的研制虽然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但却根据我国实际,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构建起中国创造的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的产品技术平台。   “自主创新不排斥技术引进,而是要把技术引进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北车董事长崔殿国说,“但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引进消化吸收。我们必须从技术、质量和标准上再创新,并最终实现赶超,这才是中国北车创新模式的灵魂。”   中国北车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总经理唐献康向记者介绍,网络控制技术是高速动车组等轨道交通装备的核心技术,其研发经历了从自主开发打基础,到借助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最终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的全过程:2001年开始自主研发,经几年探索,具备了一定技术基础;2005年开始参与技术引进,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终于在2007年实现了全面突破,保证了和谐号动车组的研制成功。 启示二: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法宝   自主创新能否成功不仅涉及模式选择,还与企业战略定位密切相关。奚国华介绍,中国北车根据自身发展和在世界同业中的地位,明确了“两个现代化”:中国轨道交通运输装备现代化和中国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现代化;“三个一流”:掌握世界一流的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产品,建成世界一流的基地的战略目标。   “正是这一战略目标使中国北车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国内走向世界,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改造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仅成功地实现了国产化目标,产品批量投入运营,而且逐步形成了与中国北车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奚国华说。   ——建立了企业研发体系,包括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电力牵引等4个研发中心、机车和车辆两个专业研究所和6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这成为中国北车突破核心技术,开发先进产品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搭建了中国北车主产品技术平台,包括200-250公里/小时和350公里/小时两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动车组制造平台,4个国际一流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设计制造平台。中国北车已逐步走上基于技术平台的产品开发之路。   ——搭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制造平台。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改造,中国北车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机车、动车组、客车、货车、城轨地铁车辆等产品生产制造基地,具备了先进产品快速实现工业化、批量化的条件。 启示三:以人为本是企业建立自主创新长效机制的核心要素   企业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不在于一时的创新、一次的创新成功,而在于要有一整套可操作的体制机制保障。其中,如何不断提高人才素质、确保员工积极性至关重要。   在整个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中,中国北车把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作为重中之重,既保证了项目的实施,也在实践中锻炼了人才。   “全国仅有的两名‘国际焊接教师’都在唐车。”中国北车唐车公司董事长余卫平介绍,唐车除了不断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还专门建立了小改小革和创新奖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两年来,仅铝合金车体生产线的员工就实现小改小革111项,出现了以“金蓝领”肖安平发明的“铝合金长大型材风动坡口机”为代表的52项技术革新。   “实现自主创新关键在人。”中国北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喜运说,在形成人才优势方面,大连机车公司把立足点放在对自己人才的培养上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形成了以全国劳模刘会岩为领军人物的电力机车研发团队、以“茅以升奖”获得者张思庆为领军人物的内燃机车研发团队。   据统计,目前中国北车拥有两名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专家组专家和铁道部技术委员会机车车辆装备制造业中唯一一名委员;拥有16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近2万名。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20:25:39 |
上海证券报:中国北车内外兼修 “大象”也可高成长

2009年07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于祥明

  从中国香港到巴西再到澳大利亚市场,中国北车的产品已经打入了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机客货专业技术独立开发,到向强化共性技术的综合研发转变,再到创造“中华第一速”,中国北车可谓“内外兼修”,高速成长。而该公司董事长崔殿国近日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已经计划三年内再造一个北车。
  海外市场:技术过硬接轨世界
  “6月底,中国北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向巴西里约热内卢提供30列,总价值11亿元里约郊线电动车组合同,这标志着中国北车在进军南美市场上取得了新突破。”崔殿国说。
  他告诉记者,这是中国北车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凭借综合技术和商务优势,战胜众多国际知名轨道车辆制造商取得新业绩。“未来在类似美国等市场,中国北车也有实力获得一份市场份额。”崔殿国表示。
  据了解,依托创新实力,中国北车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产品已出口全球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就在7月1日,公司为澳大利亚研制的首列四辆不锈钢双层客车试验车在大连港装船出海,第一期合同将为澳大利亚提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26辆不锈钢双层客车。
  记者注意到,中国北车在去年12月份,与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签订11亿港元地铁客车大单。“能获得港铁订单,其背后的意义非常重大。”崔殿国告诉记者,香港地铁完全是按国际一流标准运营的国际化公司,其对车辆的采购选择相当“严格挑剔”,如果说技术水平达不到其要求,任何轨道装备公司根本就没机会获得订单!
  崔殿国告诉记者,中国北车在澳洲已经获得的600多辆双层客车和近3000辆重载货车、20台内燃机车订单,代表着中国企业首次成功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标志着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技术水平与世界的接轨。并且,中国北车还在海外兴建了多个合资企业,实现了技术与资本的同步输出。
  “这正是中国北车的追求,我们的愿景是成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世界级企业。”崔殿国坦言。  
  国内创新:打造中国“第一速度”
  “北车之所以可以在世界轨道交通装备舞台上有所追求,是近年来技术进步的结果。”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奚国华表示。
  记者在北车集团唐山客车公司采访时看到,在和谐型高速动车组生产的各个工段中,都摆放着现场操作指示板,既标示着技术转让方提供的产品工艺流程,也标示着根据国产动车组运营需要所做的工艺调整方案和以操作工人名字命名的创新操作法。
  “国产时速350公里CRH3‘和谐号’动车组能创造出394.3公里的‘中华第一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唐车人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果。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有几个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移动装备的国家之一。”唐车董事长余卫平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北车的高速动车组累计签单量占采购总量的51%以上,并率先拿到了第一单全部100列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研制合同。
  另外,记者在中国北车旗下另一家子公司——大连机车公司现场采访中了解到,公司研制的国内首台“和谐D3B型”9600KW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正在京广线和北同蒲线紧张进行动力学试验和机车型式试验,该车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正以其技术经济性能彰显着“北车创造”的价值,而该车将成为未来我国干线货运重载的主型机车。
  “2000年中国北车分立重组,特别是2004年实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以来,是中国北车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最快,收获技术创新成果最多的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成功实践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赶超世界一流的‘北车模式’。”崔殿国说。
  奚国华认为,靠引进技术不可能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形成再创新的能力,构建支持产品持续开发的技术平台,形成与总体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开放、协同、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国北车以技术引进为契机,以消化吸收再创新,最终实现整体赶超为目标的北车特色的技术创新行动是实践技术创新“北车模式”的主要途径。
  目前,中国北车逐步实现了从单一产品研发,向强化技术平台构建转变;从机客货专业技术独立开发,向强化共性技术的综合研发转变;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向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转变;从分散的子企业品牌,向统一的北车品牌转变;从技术引进向技术输出转变等“五个转变”,由此进入持续进步的中国北车品牌打造阶段。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20:28:46 |
人民铁道报:“北车模式”:高速重载时代的创新范本 2009年7月13日 11:47   点击:119次

    3月16日,铁道部组织北京铁路局与创造了时速394.3公里“中华第一速”奇迹的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100列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订单。这些运营时速为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将与京沪高速铁路一起,用全新的速度、全新的质量、全新的形象加快旅客的生活节奏,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铁路技术装备全球化进程。“中华第一速”不仅开创了国产高速列车速度上的新纪元 ,更是中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自主创新速度上的一个新纪录。
    包括轨道交通装备、机电装备、工程装备、现代服务业等四大产业,拥有42个全资和控股子公司、9万余名职工的中国北车集团,堪称中国轨道交通运输移动装备制造的旗舰企业。短短的5年时间里,站在世界最先进技术起点上的它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成果。它的发展腾飞,既有百年发展历程奠定的坚实基础,也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永不言弃的创新理念引领下的苦干实干,更有拓宽视野、缩短差距、不断超越的奋斗豪情。
机遇:搭建创新平台
    2003年6月28日,直面“瓶颈”制约,铁道部制定了以“快速扩充运输能力、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为主线的发展战略。
    2004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郑重提出了铁路运输装备“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铁道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了具体翔实的实践方案:以客运高速、快速和货运快捷、重载为重点,充分利用我国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优势,通过以市场换技术,走技贸结合、自主创新的路子,扶持一批国内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我国铁路装备工业的发展,提高核心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能力,从整体上提升我国机车车辆装备水平。
    对于拥有年新造电力机车370台、内燃机车460台、铁路客车和动车组2300辆、城市轨道车辆1100辆、各型货车2.6万辆,年修理电力机车260台、内燃机车600台、客车2500辆、各型货车3.2万辆能力的中国北车集团来说,这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要前进,首先要明确行动路径。铁道部从发展大局出发,已经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行动方案具体到了每一个环节。
    ——瞄准世界铁路装备技术制高点,锁定当今国际上最先进、最成熟、最可靠的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以掌握核心技术为目标,实现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让。联合国内科研、设计、制造企业,实现低成本引进。
     ——在已有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着力提高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扶持民族工业发展,实现本土化生产,打造中国品牌。
     ——用3年到5年的时间,实现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中国北车,在铁道部的领导和组织下,所属8个新造主机或配件研制企业进入技术引进序列,挑起了中国铁路运输装备业技术引进工作的大梁。

思路:奠定创新基石
    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中国北车的思路清晰而明确。
    奚国华总裁说,单靠一两次引进不可能支撑我们的长远发展,必须形成再创新的能力,构建支持产品持续开发的技术平台。
    崔殿国董事长坦言:“不可否认,以往我们在高速和重载技术方面,始终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始终没有找到缩小这种差距的有效途径。‘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谋划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赶超国际一流水平的路线图,这是符合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客观现实和规律的科学抉择。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跨越,实现对世界先进水平的赶超。”
    面对严峻的历史挑战,历史的经验明示中国北车,只有在引进先进产品的同时,构建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搭建自己的产品研发与制造平台,才能形成生生不息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使之成为促进企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是对“北车模式”的生动诠释。
    在中国北车的统一部署下,以技术引进为契机,以消化吸收再创新、最终实现整体超越为目标的北车特色的技术创新行动迅速铺开。中国北车逐步实现了从单一产品研发向强化技术平台构建转变,从机客货专业技术独立开发向强化共性技术的综合研发转变,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向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转变,从分散的子企业品牌向统一的北车品牌转变,从技术引进向技术输出转变。他们借鉴国外经验,实现了“一套体系、两个层次、三足鼎立”的技术创新实施构架和专业化分工布局,确立了不同产品的不同创新策略,构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整机、系统和部件三级产品技术平台,实施了“抢点占位”和“经营成果”战略,强化了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管理两支人才队伍的建设。打造高水平、持续进步的中国北车品牌的战役全面打响了。
实践:催生“北车模式
    “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是“北车模式”中关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不但体现了中国北车对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方法的本质把握,而且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广大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科学态度。
    “僵化”是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优化”是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固化”则是总结与提升的过程。按照“僵化”原设计与标准的要求,中国北车不惜投入、参与技术引进的四大主机厂先后组织4100多名技术人员与操作工人赴境外技术转让企业学习培训,同时,他们通过回国接力培训25000余人次,在技术与操作层面全面系统地普及了全部转让技术与工艺文件。
    中国北车组织所属企业对转让技术与工艺文件进行还原设计与应用试验,通过亲手做一遍加深认识,找出引进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异同。同时,从国情和实际需要出发,他们联合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在中国北车唐车公司高速动车组列车生产的每一个现场,都摆放着操作指示板,既标示着技术转让方提供的产品工艺流程,又标示着根据国产动车组列车运营需要所制订的工艺调整方案和以操作工人名字命名的创新操作法。这是一个典型的“僵化、优化、固化”过程。原原本本“僵化”引进技术,在吃透和理解原理的基础上,根据产品制造和应用需要“优化”与创新,再将其“固化”于制,变成指导整个研发制造过程的技术标准与工艺文件,通过一个完美闭环,实现了操作工人对先进工艺流程和操作法的理解与掌握。
    铝合金车体制造是CRH3型动车组列车九大关键技术之一。唐车公司自生产伊始便从学习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掌握工艺文件和改变工作习惯入手,开展了与西门子支持人员结对子活动,确立了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制造能力的目标,真正掌握了动车组列车制造的精髓。在学习CRH3型动车组列车车体制造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一线员工与工艺技术人员联合攻克地板组焊等技术难关13项,铝车体生产线员工实现小改小革111项。以“金蓝领”肖安平发明的“铝合金长大型材风动坡口机”为代表的52项技术革新、以“殷丽荣操作法”为代表的17项优秀操作法,有力地支持了公司CRH3型动车组列车研制能力的稳步提升。
    长客股份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承担着高速动车组列车转向架焊接的重要任务。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他们一面派出技术骨干出国学习,原汁原味地学回技术转让方的转向架焊接技术,一面组织班组技术创新团队在消化领悟相关技术理论与操作要求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攻关,自编机械手加工程序,使转向架小部件的机械手焊接比例比技术转让方的90%高出5%,达到了95%,实现了转向架部件焊接的高质量,高标准。
探索:瞄准行业顶尖
    3月21日,温家宝总理考察中国北车大连机车公司。在听取了中国北车关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汇报后,温总理非常欣慰,勉励中国北车的员工,现在“和谐号”已经闻名全球,将来“和谐号”不仅要跑遍中国大地,而且要跑遍全世界。在铁路领域、在机车研发生产上,中国有能力占据世界的制高点。
    6月19日,温总理来到中国北车唐车公司,考察国产时速3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生产线,对中国北车立足自主创新、实施技术引进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他指出,交通建设的大发展,需要装备制造企业的大发展,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质量,在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中取得自己的知识产权,确保高速列车安全、舒适、经济、节能、环保。温总理勉励北车员工,当前,世界在倡导节能环保技术,高速铁路动车组大有前途。你们既要脚踏实地,更要目光远大,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还要努力走向世界。
    这是党和人民的嘱托,是中国北车的追求。“我们的愿景是成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世界级企业!”“我们必须在经营、技术和产品上都走在国内外同行的前面。对技术引进而言,仅仅满足于完成引进消化吸收,不是我们国企的风格。我们必须再创新,从技术、质量和标准上再创新,并最终实现赶超。这才是中国北车创新模式的灵魂。”
    技术创新是推动世界级企业建设的根本动力,不能在技术创新能力上与世界顶尖企业抗衡,世界级企业就无从谈起。
    为了实现赶超,中国北车在铁道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大力整合内部的技术创新资源,成立了研究院,设立了“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试验室”,积极组建海外研发中心,产学研联盟正常运作并发挥了积极作用。公司内部形成了以四方所、大连所等为重要支撑的技术研发中心。研制高速动车组列车的长客股份公司和唐车公司整合了技术研发力量,正在通过网络协同设计,联合研制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公司产品技术研发体系发挥有效作用,产品技术开发进入了公司整体策划、企业协同攻关的新阶段,中国北车的全部研发资源已经形成了一个握紧的拳头。
    为了实现赶超,中国北车搭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制造平台。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产品技术,中国北车在原有产品的技术基础上,搭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车、动车组列车、货车、城轨车辆技术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开发出能够适应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需要的机车车辆和城轨车辆产品。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改造,中国北车大大提升了产品制造技术水平,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机车、动车组列车、客车、货车、城轨车辆等产品生产制造基地,具备了将先进产品快速工业化、批量化的条件。
    为了实现赶超,中国北车全系统全面展开创新模式探索:“滚动开发,自我淘汰”模式,实现了企业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转”的良性循环;“以我为主,借梯登高”模式,保证了北车创新博采众长,成效显著;“引进外脑,建机建制”模式,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形成了北车掌握获取核心技术的高效机制;“主动投入,夯实基础”模式,在全系统形成了自觉投入,提升创新水平与能力的新思路;“人才强企,知本经营”模式,转变了企业人才观念,一大批创新人才成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骨干中坚……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中国北车为实现技术创新,赶超世界级企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赶超:依托创新实力
    在机车研制方面中国北车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已经自主设计、研发、制造了目前世界上单机功率最大、技术水平最高、性能指标最先进的中国品牌机车——和谐型9600千瓦大功率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这款机车集成了众多现代高新技术,具有功率更大、节能环保、品质优秀、自动化程度更高等特点,多项关键技术将引领我国乃至世界机车技术的发展。
    在动车组列车研制方面中国北车以自主研发为基础,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已经具备了批量制造国际先进水平高速动车组列车的能力。正在研制中的持续运营时速350公里、最高运营时速380公里、最高试验时速400公里以上的新一代长大编组高速动车组列车,是目前世界上正在研制中的运营速度最高的动车组列车。高速动车组列车联合设计团队在研制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的过程中,集成了动车组列车牵引系统。他们通过精准计算提出相关参数,改进了受流方式,实现了16辆编组的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列车最大牵引功率为18800千瓦至19200千瓦,高于世界上所有运营动车组列车的牵引功率。这将为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提供更充分、可靠、稳定的牵引动力,实现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牵引系统的技术超越。
    在货车研制方面中国北车以自主研发为主,适当引进技术,坚持重载与快捷并进的方针,产品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指标世界领先。他们研制的70吨级系列货车、80吨级系列新型重载货车,满足了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的运输需要,推动我国跨入重载运输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他们研制的轴重30吨、35.7吨等重载货车产品,特别是轴重40吨、载重138.5吨的不锈钢矿石车均达到国内最高水平,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世界顶级重载货车产品。目前,他们正在独立主持研制的时速160公里至200公里高速转向架及其配套系列货车,代表着铁路货运装备研制的国际最高技术水平,同时也让中国北车踏上了抢占世界货车技术制高点、实现重载与快捷技术新突破、引领世界铁路货车技术发展的新征程
    在城轨地铁研制方面中国北车以原始创新为基础,集成创新为主,已经适应了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和产品多样化、高品质要求,是我国唯一能够生产世界上所有牵引方式、所有车体材质的城轨车辆全类型、全品种的企业,其产品覆盖国内90%以上开通城轨交通的城市,占据我国城轨地铁车辆保有量的80%以上。中国北车与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签署10列共计80辆国际一流的地铁客车销售合同,产品出口泰国、巴西等国,表明中国城轨研制技术实现了与世界同步,中国北车将成为世界重要的城轨地铁装备产品供应商。
    以“北车模式”作为支撑,北车的技术赶超战术推动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进步与腾飞,实现了轨道交通装备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依托创新实力,中国北车始终占据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市场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在高速动车组列车、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新造铁路货车等领域,他们均拥有明显优势,累计签单量占我国铁路市场采购总量的50%以上,并率先拿到了100列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第一单。这标志着中国北车在时速350公里以上新一代动车组列车领域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
    依托创新实力,中国北车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产品出口全球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出口签约额突破11亿美元,居国内行业领先。 600多辆双层客车、1000多辆重载货车和20台内燃机车,代表中国企业首次成功打入发达国家市场,标志着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技术水平与世界接轨。
    依托创新实力,中国北车的经营业绩快速增长,公司销售收入逐年攀升,从2000年的113.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68.9亿元;利税同步增长,上缴国家税金由2000年的5.5亿元增长为2008年的18.5亿元;总资产规模快速扩大,由2000年的117.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80亿元。
    创新,是中国北车深厚的发展基础;赶超,预示着中国北车未来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20:30:13 |
科技日报:开足马力奔一流——中国北车自主创新发展纪实
2009年7月13日  作者:矫阳 陈永慧
  7月3日,中国北车唐山客车公司车间,记者登上组装完好的CRH3“和谐号”动车组。车内设备先进,环境舒适,但更让记者感兴趣的是,394.3公里,这一世界领先的时速是如何铸造的?
  7月4日,中国北车大连机车公司车间,公司总经理孙喜运向记者介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和谐型9600KW大功率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功率最大、技术水平最高,性能指标最先进的机车,单机牵引5000—6000吨,最高运行速度120km/h”。
  中华第一速、世界单机功率最大,这些开创性的成就折射着北车人怎样的创新理念?
  谋新之略:技术创新“动力源”,管理创新“加减法”
  2004年,是新时期中国铁路运输装备现代化的开端之年。这一年,我国政府提出了铁路运输装备“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
  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是简单地按照订单要求,快速完成3至5年不落后的产品制造,保证现实利益;还是吃透引进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原理,掌握核心技术,建设技术与制造平台,构造持续研发更高水平产品的“动力源”?
  对此,北车总裁奚国华有自己的“生意经”。他说,靠一两次引进不可能支撑我们的长远发展,必须形成再创新的能力,构建支持产品持续开发的技术平台。
  在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总经理唐献康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的技术是高速动车组、重载机车和城轨列车等轨道交通装备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也是技术含量最高、难度最大、分量最重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不过,北车人并没有陶醉于已有的技术创新成果,他们在管理方法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实践。
  为确保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的顺利实施,中国北车将原来的唐山机车车辆厂按照新造和修理业务的不同一分为二,并将唐山客车公司与长客股份公司整合。通过管理上的“一减一加”,中国北车初步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格局。
  谋新之术:技术实践,吃透“三化”
  何谓“三化”?
  “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7月3日,在北车总部,北车董事长崔国殿总结北车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时说。
  “僵化”是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优化”是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固化”则是总结与提升的过程。
  “三化”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
  记者在中国北车唐车公司高速动车组生产车间看到,每个现场都摆放着操作指示板,既标示着技术转让方提供的产品工艺流程,也标示着根据国产动车组运营需要做的工艺调整方案和以操作工人名字命名的创新操作法。这是一个典型的“僵化、优化、固化”过程——原原本本“僵化”引进技术,在吃透和理解原理的基础上,根据产品制造和应用需要实施调整“优化”与创新,再将其“固化”于制,变成指导整个研发制造过程的技术标准与工艺文件——通过一个完美闭环,实现了操作工人对先进工艺流程和操作法的理解与掌握。
  “以‘金蓝领’肖安平发明的‘铝合金长大型材风动坡口机’为代表的52项技术革新,以‘殷丽荣操作法’为代表的17项优秀操作法,有力地支持了公司CRH3型动车组研制能力的稳步提升。”唐车公司总经理余卫平说。
  谋新之果:领先中国,赶超世界
  数据显示,中国北车始终占据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市场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领域,拥有明显优势,累计签单量占我国铁路市场采购总量的64%以上;新造铁路货车市场占有率46%以上,是我国铁路货车第一大供应商;动车组累计签单量占采购总量的51%以上,并率先拿到了100列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第一单。
  6月3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北车签署向巴西里约热内卢提供30列、总价值11亿元里约郊线电动车组的合同。
  7月1日,中国北车为澳大利亚研制的首列四辆不锈钢双层客车试验车在大连港装船出海,第一期合同将为澳大利亚提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26辆不锈钢双层客车。
  “我们的愿景是成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世界级企业!”崔殿国这样描述北车的发展诉求。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20:31:13 |
工人日报:中国北车跨入世界轨道交通制造行业的前列 2009年7月13日 10:14   点击:88次

    本报讯 (记者吴晓向)6月30日,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向巴西里约热内卢提供30列、总价值11亿元的郊线电动车组合同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北车凭借综合技术和商务优势,战胜众多国际知名轨道车辆制造商,再次显示出实力。他们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并举,使中国的轨道交通制造企业在世界先进行列中有了一席之地。
    2004年,在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战略引导下,中国北车挑起了中国铁路运输装备业技术引进的大梁。是简单地按照订单要求,快速完成三至五年不落后的产品制造,还是吃透引进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原理,建设新的技术与制造平台,构建持续研发更高水平产品的“动力源”?北车人选择了后者。他们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按照“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即学习与思考、理解与应用和总结与提升的三个过程)的途径,搭建了200-250km/h和350km/h两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动车组设计制造平台;掌握了动车组列车的总成、车体、转向架、牵引控制、网络控制和制动系统等9大关键技术及10项主要配套技术;动车组国产化率达75%以上。在牵引系统、制动系统、高速转向架、车体空气动力学等方面,中国北车所掌握的技术都当之无愧地处于当今世界领先地位,代表了世界铁路移动装备制造的先进水平。去年4月11日,时速350公里CRH3“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在北车唐车公司下线,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制造这种高速铁路移动装备的国家之一。
    创新也为北车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北车有“资本”在关键部件、重点领域与国际知名公司开展合资合作。他们组建了十几个合资企业,在海外组建了两个合资企业,如今,他们的产品出口全球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出口签约额突破11亿美元,居行业领先。
    北车人以技术引进为切入点,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用短短几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铁路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创新、赶超、发展之路。企业也得到飞速发展:从公司组建的2000年到2008年间,企业销售收入和利税均成倍增长,上缴国家税金总额由5.5亿元增长为18.5亿元,公司总资产由117.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80亿元。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20:32:00 |
经济日报:中国北车集团建设创新体系 增强发展后劲

2009年7月13日     作者:亢舒
  394.3公里/小时,这一试验速度于2008年6月24日在京津高速城际铁路上创造,被誉为“中国铁路第一速”。驶出这一速度的“和谐号”CRH3型动车组由中国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公司制造。同年12月29日,我国首台和谐型9600kW大功率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在大连下线。这款机车由北车集团大连机车公司自主设计研制。
  自主创新,让中国北车集团实现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面对高速和重载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较大差距,2004年,我国提出“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这一发展铁路运输装备行业的总体思路。
  “自主创新不排斥技术引进,技术引进能够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北车集团董事长崔殿国认为,“技术引进使我们能够借鉴国际同行发展的成功经验,在较短时间内用较小的代价,缩小我们在研发、设计、制造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为此,中国北车集团开始与国际先进的轨道装备制造企业合作,不断引进世界先进装备和技术。
  但中国北车集团充分认识到,通过一两次技术引进,掌握一两个型号产品的生产,只能维持短暂经营。“我们必须形成再创新的能力,构建支持产品持续开发的技术平台,形成与总体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开放、协同、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国北车集团总裁奚国华说。
  中国北车集团总工程师孙永才告诉记者,“我们对转让技术与工艺进行还原设计与应用试验,通过‘亲手做一遍’加深认识,找出引进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异同。”
  在唐车公司高速动车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现场操作指示板上既标示着技术转让方提供的产品工艺流程,也标示着根据国产动车组运营需要所做的工艺调整方案和以操作工人名字命名的创新操作法。
  在此基础上,中国北车集团着力打造自己的技术和制造平台。“我们的再创新就是围绕搭建自己的产品研发技术与制造平台来实现的。”唐车公司总工程师孙帮成告诉记者,“单一的产品引进和开发不能满足市场对铁路装备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只有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构建起自己的平台,才能不断研制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轨道装备。”
  几年来,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产品技术,中国北车集团搭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车、动车组、货车、城轨车辆技术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开发出能够适应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需要的机车车辆和城轨车辆产品,逐步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机车、动车组、客车、货车、城轨地铁车辆等产品生产制造基地,具备了先进产品快速实现工业化、批量化生产的条件。
  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技术创新,中国北车在管理方式上的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都成为其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唐车公司董事长余卫平认为,有效提升管理水平,优化管理流程,是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为此,唐车公司引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SAP管理软件,建立了管理信息化平台。动车组制造过程中,公司将几十万条物料明细、工艺路线、加工参数、质检信息等,全部整理录入SAP系统,各个部门以此为平台,对产品和各项业务进行标准化设计、制造和管理,使管理成本大幅降低。
  创新成为中国北车集团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持续运营时速为350公里、最高运营时速达380公里的新一代长大编组高速动车组正在研制中;由中国北车大连机车公司研制,正在进行运营试验的和谐型9600kW大功率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是我国未来铁路货运主型机车……
  依托创新实力,中国北车集团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出口签约额突破11亿美元。600多辆双层客车和近3000辆重载货车、20台内燃机车首次成功销往发达国家市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正在这里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20:34:13 |
新华社:解析北车创新模式:让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赶超世界一流 2009年7月12日 9:54   点击:182次

    这是中国北车唐山客车公司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总装配生产线(7月8日摄)。 从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到当今世界最先进、最高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动车组,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历程,在实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并举之路上,实现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赶超世界一流的“北车创新模式”。 新华社记者 巩志宏摄
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
    6月29日深夜,中国北车新一代动车组研发中心的研发人员一夜未眠,距离3月16日签署100列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订单已经过去近三个半月,研发人员终于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系统设计,为2010年实现交车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
    从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到当今世界最先进、最高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动车组,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历程,在实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并举之路上,实现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赶超世界一流的“北车创新模式”。
    技术引进,实现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的重大跨越
    2008年6月24日,由中国北车唐山客车公司生产的时速350公里CRH3“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在京津城际客运专线上跑出了394.3公里的“中国铁路第一速”。这是中国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也使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的国家之一。
    “通过技术引进,中国仅用了不到5年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普通列车到高速动车组技术的飞跃,完成了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的重大跨越。”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孙永才说。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铁路运输装备“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按照这一要求,中国北车在铁道部组织下,所属8个新造主机或配件研制企业进入技术引进序列,挑起了中国铁路运输装备业技术引进工作的大梁。
    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中国北车董事长崔殿国的思路明确:技术引进能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小的代价实现我们在研发理念、设计水平、制造能力等方面快速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目标。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对世界先进水平的赶超。
    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中国北车在短时间内填补了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一项项空白:
    在高速动车组制造领域,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时速200-250公里和350公里两个高速动车组产品技术平台,具备了研制国际先进水平高速动车组的能力;
    在货车制造领域,以自主研发为主,适当引进技术,先后研制了21吨轴重提速货车、70吨级系列货车、80吨级系列新型重载货车,满足了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的运输需要,推动我国铁路跨入重载运输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北车齐齐哈尔轨道公司跻身世界前三强
    在城轨地铁车辆制造领域,由北车长客公司研制的地铁车辆打入世界一流水平的香港地铁市场,出口伊朗、泰国、沙特、巴西等国,标志着中国城轨技术实现了与世界同步

    自主创新,构建支持产品持续开发的技术平台
    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是简单地按照订单要求,还是吃透引进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原理,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北车总裁奚国华的回答是:通过一次、两次技术引进,掌握一、两个型号产品的生产,可能维持5年的经营。但光靠引进不可能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形成再创新的能力,构建支持产品持续开发的技术平台。
    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中国北车不断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研发实力,近五年来技术投入累计21.5亿元,投入比率由2004年的1.87%提高到2008年的3.6%,基本掌握了世界一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所有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形成了研制国际一流产品的实际能力。
    “中国北车现有研发人员12800多人,其中投入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研发人员就有400多人。”孙永才说。
    在北车唐山客车公司,董事长余卫平告诉记者,CRH3动车组车体制造包括约20万个零部件、8万多个线头,在这个庞大的系统内,凝聚着研发人员和一线员工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努力。
    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唐车公司一线员工与工艺技术人员联合攻克了地板组焊等技术难关13项,铝合金车体生产线的员工共实现小改小革111项。公司CRH3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能力得到稳步提升,达到了月产4列水平。
    经过持续的吸收、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北车制造技术、工艺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对接,精益理念渗透在各个环节。在轨道客车领域,成功掌握了铝合金焊接等世界尖端技术;在机车制造领域,实现了模块化设计、柔性化生产;在货车制造领域,建设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线。
    “自主创新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能力,只有不断地培养创新的习惯与能力,才能永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肩负起振兴民族工业的历史责任。”崔殿国说。
    实现赶超,占领世界机车领域的最高点
    7月2日,北车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和谐D3B型9600KW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正在京广线紧张地进行动力学试验。这款目前世界上单机功率最大、技术水平最高、性能指标最先进的机车,将成为我国干线货运重载的主型机车。
    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中国北车在机车领域,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三个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产品技术平台和一个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产品技术平台,具备了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机车的能力。
    “成为世界级企业,必须在经营、技术和产品上走在国内外同行的前面,从技术、质量和标准上再创新,并最终实现赶超,这才是中国北车创新模式的灵魂。”崔殿国说。
    ――在铁道部支持下,大力整合内部的技术创新资源,成立了研究院,建设了“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积极组建海外研发中心,产学研联盟正常运作并发挥积极作用。
    ――建设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制造平台,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机车、动车组、客车、货车、城轨地铁车辆等产品生产制造基地,具备了先进产品快速实现工业化、批量化制造的条件。
    ――北车全系统的创新模式探索全面展开:“滚动开发,自我淘汰”模式,实现了企业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转”的良性循环;“人才强企,知本经营”模式,使一大批创新人才成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骨干中坚。
    以“北车创新模式”为支撑,北车的技术赶超推动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进步与腾飞,实现了轨道交通装备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创造了骄人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依托创新实力,北车始终占据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市场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领域,累计签单量占我国铁路市场采购总量的64%以上;是我国铁路货车第一大供应商;动车组累计签单量占采购总量的51%以上,并率先拿到了100列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第一单。
    依托创新实力,北车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出口签约额突破11亿美元。
    在北车唐山客车公司、北车大连机车车辆公司的一个个车间内,记者看到,一线员工正加班加点地生产着各种轨道交通产品。“在这里,你看不到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因为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12年。”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林万里说。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20:35:32 |
人民日报:中国北车 “第一”的背后 2009年7月13日

7月1日,四辆双层客车装船出海,中国人第一次叩开发达国家铁路市场大门
中国北车唐山客车公司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总装配生产线。 新华社记者 巩志宏摄

本报记者 陆娅楠 《 人民日报 》( 2009年7月13日   09 版)
  【核心阅读】
  7月1日,中国北车为澳大利亚研制的首列四辆不锈钢双层客车试验车在大连港装船出海,北车将为澳大利亚提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26辆不锈钢双层客车,中国人第一次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叩开了发达国家铁路市场的大门……
  上半年,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成功突围,销售收入达125.4亿元,同比增长近14%;完成国际贸易额6.6亿美元,一举扭转去年下半年2.67亿美元贸易额的下滑趋势,不仅在我国轨道装备制造业中独占鳌头,而且成功地抢占发达国家高端市场。
  浓缩了我国机车车辆工业整部历史的“北车制造”,有太多的“第一”值得铭记:旧中国的第一辆蒸汽机车、新中国的第一辆地铁客车、时速394.3公里的“中华第一速”、9600千瓦的世界最大功率机车,以及被誉为“轨道技术巅峰”的我国第一辆高、中、低速磁悬浮样车,无一不是诞生在中国北车。
  “作为百年老厂,中国北车在轨道交通装备市场的占有率始终是第一,靠什么?靠技术、靠创新、靠人才!”中国北车崔殿国董事长说,“现在,北车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中国有能力占领世界轨道装备研发制造的最高点,中国北车有能力成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世界级企业!”  
  科技为本 坚持创新
  造就我国唯一的轨道装备制造业“全能选手”
 
  翻开中国北车的“成绩单”,一大串数据令人艳羡:新造铁路客车占我国市场保有量的60%以上;始终稳坐我国铁路货车第一大供应商的交椅;城轨产品占我国市场保有量的80%以上;铁路起重机系列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
  “经济竞争背后是科技竞争。”中国北车总裁奚国华介绍说,自2004年实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以来,北车构建了支持产品持续开发的技术平台,形成了开放、协同、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近几年,北车大连机车公司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都占到年销售收入的6%以上,保证每年新技术产品的贡献率都在20%以上。
  巧用“外脑”,借梯登高,开放式创新让北车花小钱、办大事。9600千瓦大功率机车研发之初,北车大连机车公司决定给每台车安装4个抗蛇形减震器,后来公司委托西南交大课题组进行动力学计算,发现不安装这些设备也能达到最安全的行车指标。30万元的课题费为企业节省了上千万元成本。
  正是得益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北车研制的“和谐号”CRH3动车组创造了时速394.3公里的“中国第一速”,担当了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的运营任务;研制的和谐D2、和谐D3、和谐D3B以及和谐N3型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大秦、京沪、京广等铁路干线货运的主力。目前,中国北车已成为我国唯一一家能够生产世界上所有牵引方式、所有车体材质、所有分类品种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
  尊重劳动 崇尚工匠
  “蓝领海归”为企业接力培训25000余人次   
 
  使用德国机械切下一块多余的12毫米铝合金型材,需要两个小时;而用中国工人自制的手动工具,完成相同的操作,用时不到20分钟。奇迹的创造者就是北车“金蓝领”、北车唐车公司钳工高级技师肖安平。得益于这种经济简便的操作法,企业累计节约加工工时1184个小时。
  “员工是企业的财富,要技术创新,要精细管理,都要依靠员工,所以我们提出要尊重劳动,崇尚工匠。”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余卫平说。
  为了培养“金蓝领”,中国北车不惜投入,先后组织4100多人次赴境外企业学习培训,仅唐车就出资1亿元送515名员工先后赴德国培训。这些“蓝领海归”回国后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在国内接力培训25000余人次。
  没有能力,找自己;没有舞台,你找我。在北车,产业工人不仅有各种培训机会,而且没有升职的“玻璃天花板”,更找到了发展事业的大舞台。年仅26岁的焊接工人马永志,技校毕业刚4年,就因为中国北车为高技能人才开辟的“绿色通道”,成功考取“国际焊接教师”,成为国内仅有的两名国际焊接教师之一,直接跻身为北车专家。
  尊重劳动、崇尚工匠的回报是巨大的。粗略估算,仅铝合金车体制造一项,北车一线员工与工艺技术人员联合攻克技术难关13项,实现小改小革111项、技术革新52项、优秀操作法17项,有力地支持了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研制能力的稳步提升。
  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
  “北车制造”叩开发达国家市场大门   
 
  “我们出口的不再是便宜货,而是具有极高综合性价比优势的一流产品和服务”,崔殿国介绍,目前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已经向北车抛出橄榄枝,不仅希望继续采购北车的产品,而且希望北车可以提供10年以上的全程服务。
  跳出北车看北车,融入世界看北车。大步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中国北车,产品出口全球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出口签约额突破11亿美元,出口产品档次以及出口地区等指标都实现新的突破。2008年,中国北车销售收入从2000年的113.6亿元增长到368.9亿元,增长了3倍多;利润从2000年的2500万元增长到13.9亿元,增长了55倍。
  面向未来,中国北车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实现三年再造一个北车;第二步,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比2008年翻两番,成为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央企业之一;第三步,2020 年前进入世界500强,各项指标达到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世界领先水平。”崔殿国说。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20:36:47 |
北车在为上市造势,各大媒体最近集中报道北车集团
发表于 2009-7-14 17:34:45 |
还没上市,上哪能买到原始股?
 楼主| 发表于 2009-7-15 05:43:39 |
中国企业报:中国北车用自主创新牵引未来 2009年7月14日

作者:孔迪
      6月29日深夜,位于北京总部基地的中国北车新一代动车组研发中心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系统设计。

  7月2日,中国北车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和谐D3B型9600KW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正在京广线和北同蒲线进行动力学试验和机车型式试验,以其卓越的技术经济性能彰显着“北车创造”的价值,该车将成为未来我国干线货运重载的主型机车。

  一系列动作的背后,其实是中国北方股份有限公司围绕创新、整合、并购和国际化四大战略进行的企业价值链整合,从而提升企业价值。

  中国北车董事长崔殿国表示,公司确定了“三步走”发展目标:第一步,3年再造一个北车,到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第二步,4年时间再翻一番,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第三步,2020年前进入世界500强。

  自主创新路线图

    中国北车总裁奚国华说,“选准自主创新模式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方面。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三个创新的侧重或有不同,但三者不可偏废。

  近年,中国北车把原始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把集成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任务。

  中国北车根据中国轨道运输发展的要求和国内外相关产品技术发展状况,在货车、城轨地铁、机车、动车组方面分别选择了不同的产品创新路线。

  货车方面,以自主研发为主,产品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指标世界领先。

  目前,中国北车正在独立主持研制的时速160—200公里高速转向架及其配套系列货车,标志中国铁路货车跨入了“抢占世界铁路货车技术制高点、引领世界铁路货车技术发展方向”的新征程。

  中国北车新造铁路货车市场占有率在46%以上,是我国铁路货车第一大供应商。

  城轨地铁方面,中国北车以集成创新为主,适应了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和产品多样化、高品质要求。
  中国北车的城轨地铁产品覆盖国内90%以上开通城轨交通的城市,占据我国城轨地铁车辆保有量的80%以上。

  去年12月,香港地铁首度向北车下了一批地铁机车订单,订购10列完全按照国际标准和规范设计制造的A型不锈钢地铁车,合同金额11亿港币。“这次成功进军香港市场,标志着北车已经得到了国际高端用户的充分认可。”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董事长董晓峰表示。

  机车、动车组方面,在自主研发基础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具备了批量制造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功率机车和高速动车组的能力。

  中国北车已自主开发出世界上单机功率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6轴9600KW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在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领域,中国北车累计签单量占我国铁路市场采购总量的64%以上。

  奚国华认为,自主创新是否获得成功不仅涉及模式的选择,还与企业的战略定位密切相关。中国北车是在明确了“两个现代化”和“三个一流”的战略目标基础上,逐步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

据中国北车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唐献康介绍,今年4月,中国北车获得为长春轻轨三期完整自主集成10列轻轨车的订单,这将是中国城轨车辆第一次拥有中国“大脑”(网络控制技术)和中国“心脏”(交流技术)。
 
   加快资源整合步伐

    “中国北车积极推进内部改革,整体改制上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股份公司上市进入证监会审批阶段。”崔殿国表示,“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之际,整体上市对中国北车已显得较为迫切。”

  2008年7月,为了搭建上市平台,北车集团进行改制,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然而,由于IPO迟迟没开闸,中国北车的上市日程同其他准备上市的企业一样相应顺延,但是各项准备工作从未松懈。

  与此同时,中国北车加强集团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进企业组织方式的转变,按照区域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方式,对所属子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

  仅以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为例,足以见北车正加快资源整合的步伐。

  据奚国华介绍,动车组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行业。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直接关联企业几百家,间接关联的配套企业上万家,是一个高度社会协作化的项目。

  中国北车通过三方面的工作,即加强战略管控,对企业内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断推进企业组织方式以及竞争方式的转变,经受了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一次严峻考验。

  一方面,中国北车加强集团战略管控职能,推进集团管控方式的转变。按照“资源整合,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研究制订了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国产化实施方案,加大组织实施力度,按期完成相关资源整合,确保了动车组项目的顺利实施。

  另一方面,中国北车加强集团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进企业组织方式的转变。为了确保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的顺利实施,中国北车既采用了“减法”,同时也采取了“加法”。

  “减法”就是将原来的唐山机车车辆厂按照新造和修理业务的不同一分为二,将新造部分单独设立为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具体承担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

  “加法”就是将唐山客车公司与长客股份公司整合,使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实现了共享。类似的资源重组在机车、货车等业务板块也进行了实施。

  通过相关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开拓相关多元市场

    去年国家出台的4万亿元拉动内需政策,将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等领域,这为中国北车跨越式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北车着力开拓相关多元市场”,崔殿国表示。目前,在铁道部购置的机车、动车组、货车和车辆配件上,中国北车均占有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据悉,在主业产品占据国内大半市场的同时,中国北车依托在柴油机、机电电器等方面形成的技术优势,不断拓展多元市场。产品和技术在风力发电、油田、港口、矿山电机、船用柴油机领域均确立了国内领先地位。特别是在风电市场,北车制造的风电电机占据了国内一半以上的份额。

  去年12月,北车与大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连政府向北车提供一块面积为2平方公里土地。而北车将把大连作为重要基地,计划投资80亿元,扩建改造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1月11日,崔殿国与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建国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北车集团计划一期投资30亿元,在济南建设风力发电装备产业基地。

  2009年1月8日,北车集团携70亿元西进,在西安建设国内最大轨道交通和风电装备研制基地。在原有10亿元基础上,继续追加60亿元。

  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北车集团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瑞士IGBT生产线、功率模块生产线和大功率薄膜电容器产品生产线,将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变频器、控制柜生产基地,2010年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亿元。”

  风力发电工程是近年来国家新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前景十分广阔。近日,中国北车济南公司以风电塔筒制造为突破口,一举中标鲁能集团风电塔筒项目,合同额5328万元。

  巩固老阵地,进军新领域,是中国北车永济电机公司的一大利器,在对系统集成技术进行创新的同时,向风电、油田等领域延伸。

  挺进国际高端领域

    谈到国际化,“我有一个梦想,就是产品打入美国市场。”崔殿国说。这透露出中国北车挺进国际高端市场的决心。

  进入澳洲市场。7月1日,中国北车为澳大利亚研制的EDI626项目首列试验车在大连港装船出海。中国人用先进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叩开了发达国家铁路市场的大门。让“有着悠久工业化历史的发达国家铁轨上也能行驶中国制造的轨道车辆”的梦想成真。

  终于有一天,南美的版图上也将驰骋着中国北车的地铁。6月30日,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与巴西签署项目采购合同,将向巴西提供30列最高时速为100km/h的郊线电动车组,合同总金额11亿元人民币,标志着“北车制造”电动车组首次成功进入南美市场。

  事实上,北车长客股份成功进入巴西市场,可谓“十年磨一剑”。1999年,长客开始对南美市场跟踪和调研,发现巴西市场空间很大,于是组织起强大的项目团队,精心展开各项筹划工作。2008年11月,北车长客股份收到正式招标文件。最终,中国北车凭借旗下长客股份完善的商务专业技能,先进的技术、制造和管理能力等综合性价比优势,一举中标。

  2009年4月,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签订了沙特麦加朝觐线地铁车辆供货合同。据悉,北车长客股份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妥善解决高温、风沙等特殊气候环境给车辆研制提出的难题。整车设计将充分体现绿色环保、以人为本和标准化、模块化理念。

  “该项目必须由伊斯兰来做。2005年,中国北车以技术出资的方式,在伊朗建立了中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合资企业。合资公司的伊斯兰去做这个项目。”崔殿国道出了企业国际化渐进的过程。

  2008年,中国北车的内燃机车第一次出口到新西兰。中国北车永济电机公司与新西兰铁路公司签订了生产、制造和供应120台内燃机车牵引电机的合同。该合同创下中国内燃机车牵引电机单笔出口订单数量历史之最。

  细数以上几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海外项目,崔殿国认为,中国北车是以“综合性价比”优势领先世界。“论产品,我们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从安全、可靠、舒适、价格合理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综合考虑,中国北车的产品无疑在世界范围内有相当的竞争力。”

  “中国北车改写了中国产品出口的意义,通过提供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技术和资本的同步输出。”崔殿国淡定中透着信心。
 楼主| 发表于 2009-7-15 05:44:23 |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北车崔殿国:中国市场也是世界市场 2009年7月14日 9:27
2009年07月14日  作者:孟斯硕
  崔殿国是一个行为果敢不事张扬的人。2000年中国北车组建以后,他担任董事长。在任期内,崔殿国很少接受媒体采访。
  7月3日,在中国北车总部,崔殿国接受了包括CBN在内的各家媒体的采访。
  记者: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加大铁路投资拉动内需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能不能谈一谈,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危机对北车的影响?
  崔殿国: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客观而且现实的。中央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内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北车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方面,铁路大发展后,特别是客运专线的建设,对客运机车和动车组的需求在增加。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实体经济在下滑,铁路的货运需求也随之减少,这是客观的,给我们带来了很现实的冲击。
  今年,我们的货车生产出现了下降,上半年铁道部的货车采购很少,我们下属的几个货车生产企业都受到影响。
  面对经济危机,我们既要抓住机遇,也要应对挑战。上半年,我们的生产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销售收入、利润较去年同期都有增长,但是与之前计划略有下降。随着中央经济刺激计划政策的实施,我们会逐渐好转。
  记者:中国北车此前与澳大利亚签署了有关提供不锈钢双层客车的合同,标志着中国企业第一次叩开发达国家轨道装备市场的大门。基于目前中国北车的制造基础,还有海外生产计划,能不能预期未来海外收入占公司的比重?
  崔殿国:全球市场一直是北车的视野所在。如果跳出北车看,中国市场也是世界市场。我们的观点是,要用全球视野来看待每一个市场。
  在目前全球轨道装备市场上,我们不仅要谋求经济利益,也希望通过向国际市场扩张,来做强自己。
  去年我们的销售收入是368.9亿元,出口11亿美元,比重还不算高。至于未来,我们希望这一比例可以进一步提升,希望能向更有购买能力的国家进军,进入他们的市场。每一个企业都有一个梦想,我们也在想把产品打到美国去。
  目前我们要做的是要巩固我们的目标市场,包括东南亚、中东、澳大利亚等市场,同时也要面向新的市场,如北美等。
  记者:全球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如何看待中国北车与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关系?
  崔殿国:坦率地讲,我们同国际竞争对手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从国内角度来看,无论是我们,还是竞争对手,都是在为中国工业及铁路的发展作贡献。我们希望能同竞争对手一起,共同占领国际市场,无论是他们打出去了,还是我们打出去了,都是中国的品牌。
  记者:沈阳机车在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转让股权的公告,让市场再一次猜测中国北车上市的可能,你对IPO怎么看?
  崔殿国:从生产经营的角度看,中国北车现金流状况是良好的,我们的资金状况、资产流动状况都是在一个可控的状态下。
  我们希望IPO是基于两种考虑,一是希望通过IPO,在管理及法人治理结构上有提升;二是希望通过IPO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希望有一个更为合理的融资平台以进一步发展。
  记者:公司在制定“三步走”计划的时候,提出到2011年销售收入翻一番,达到700亿元,能不能预估一下目前轨道交通行业的规模?
  崔殿国:北车确立“三步走”战略,是依据现实的订单情况以及对市场的估计。我们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2011年是高速动车组的交付使用阶段,按照现在的生产能力,将达到月产16个标准列的能力。预计到2011年,会达到400亿左右的规模。二是机车订单,也持续到2011年,将会有较大的增长。
  第三,虽然货车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有所波动,但从历史经验看,货车市场是比较平稳的,因为每年会有一定的报废率。所以,预计这部分会比较平稳。第四是城轨市场,我们现在拿到的订单,同这几年将要开标的城市铁路看,将会在2011年迎来城轨列车的交货高峰。最后,对铁路的相关市场以及海外市场,我们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记者:一定程度上讲,在铁路大发展背景下,中国北车是受益企业。有没有考虑过,如果铁路大发展结束以后,北车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崔殿国:首先,我认为铁路建设发展不是短期行为,铁路发展是中长期的,最近两年只能说加快了一点。而且我认为,现在追求环保、节能,铁路的意义发生了根本变化。
  我们国家的铁路发展有很大的潜力。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也有很大的潜力。中国人口这样庞大,小城镇间的铁路发展有很大空间。所以,对这个产业发展非常有信心。
  此外,通过发展铁道交通,我们有很多技术积累。这些技术是可以向其他领域拓展的。过去几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已经走出了这样一条路,我们也会坚持走下去。
  所以,我们既要立足国内,也要面向国际;既要立足铁路,也要跨出铁路。
 楼主| 发表于 2009-7-15 05:47:05 |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北车:立足铁路 跨出铁路 2009年7月14日 9:26  

2009年07月14日   作者:孟斯硕
  “人心浮动、份额降低、产品低档、骨干流失”这几个词,是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下称“唐车”)董事长余卫平对上世纪90年代唐车状况的评价。
  十年过去了,唐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去年4月11日,国产首列时速350公里的CRH3“和谐号”动车组在唐车成功下线。



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仅有几个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移动装备的国家之一。
  作为中国北车成长中的一个缩影,唐车的成功,精准诠释了中国北车的发展方向。
  在位于北京总部基地的中国北车新一代动车组研发中心,6月29日那天夜里,距离签署100列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订单已经过去三个半月,近百名北车高速动车组科研人员一夜未眠。他们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系统设计,为2010年实现交车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
  这背后,是中国北车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努力。提及未来的发展,中国北车董事长崔殿国充满信心。到2011年,中国北车要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争取三年再造一个北车。
  从唐车看北车模式
  余卫平告诉记者,1990年到2000年这十年,是唐车发展最为艰难的十年,唐车的市场份额从17%下滑到9%,员工流失非常严重,多名技术骨干相继离开,很多员工对北车的发展都失去了信心。
  2004年,是唐车发展的转折年。
  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铁路运输装备“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按照这一要求,中国北车所属八个新造主机或配件研制企业进入技术引进序列。
  唐车在这一机遇下,开始对高速动车组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唐车已经掌握动车组列车的总成、转向架、牵引电机等九大关键技术和十项主要配套技术。
  外国人不会把高速列车的制造图纸交给你,更不会告诉你如何制造出满足中国需要的列车,只能依靠公司自己集成创新。为了尽快掌握高速列车的技术,唐车投入了7.5亿元进行工业化改造。
  在3年中,唐车共组织99个团组、543人次参加动车组项目出国培训。同时,唐车还建立回国人员当教员的接力培训制度,组织接力培训54期,培训人数近3000人。
  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动车组研制的系统集成、铝合金车体等九大关键技术,正在被一一攻破。
  唐车已形成时速350公里CRH3动车铝合金车体月产4列的能力,预计到年底将达到月产6列的生产能力。同时,在原有产品技术基础上,唐车通过创新,搭建了高速铁路产品技术平台,具备生产各种型号车辆及设备的能力。
  突破“引进—落后—再引进”怪圈
  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这条路上,中国北车走得并不平坦,经历了很多曲折。
  “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很多失败,但积累了很多经验。”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总工程师牛得田告诉CBN记者。
  据牛得田介绍,1986年,长客股份曾从英国引进一项转向架技术。技术图纸拿来后,工作人员并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很缜密地分析,而是按照图纸完成了生产。
  但是在整车生产时,工作人员发现,国内的铁路运行情况跟国外不尽相同,运行强度、天气、湿度状况都不一样。这批转向架的可靠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无法在国内车辆上使用。这批转向架共生产了1000份,如果废弃,损失将非常大。
  这迫使工作人员潜下心来,仔细分析、改造,通过长期的改造磨合,这批转向架才进入稳定正常运用阶段。
  “后来我们在引进技术的时候,就会比较谨慎,不是简单地把图纸拿过来就成了,而是要真正了解一项技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牛得田告诉记者。
  经历了失败,才能看到成功。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一个新问题又摆在中国北车面前:如果高速列车完全依靠自主研发,近20年的研制周期,铁路发展等不起;如果依靠技术引进,会不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让出了市场,却没有换回技术。
  中国北车总裁奚国华思考的是,如果通过一次、两次的技术引进,掌握一两个型号的生产,可以维持5年经营,但是5年后怎么办?它不可能支撑北车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形成再创新的能力,构建支持产品持续发展的平台。
  自主创新不排斥技术引进,要把技术引进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是崔殿国理解的“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而且,在他看来,自主创新是不间断的实践过程,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遇到多大困难,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不能变,目的不能变。
  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中国北车不断加大技术投入。近5年来,技术投入资金累计21.5亿元,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投入比率由2004年的1.87%提高到2008年的3.6%。中国北车还提出未来研发费用投入比率不得低于4%的目标,到2011年,研发经费将达到5%。
  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十一五”期间,中国北车专利申报量超过15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15%,专利拥有量跻身中央企业15强,国内同行业第一名。“创新成为北车发展的动力源泉。”孙永才总工程师表示。
  掘金“铁路大建设”
  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呼啸而至,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其中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与铁路相关的客运机车制造,成为中国北车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今年3月铁道部时速350公里等级动车组招标中,中国北车旗下的长客股份和唐车分别中标30列和70列,价值392亿元。对于北车来讲,动车组制造无疑成为利润的新高地。
  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今年5月25日出席中国高新企业发展国际论坛时表示,到2012年铁道部每年将投入1000亿元人民币进行新装备的招标采购。未来3年计划动车组累计投产800列组以上,覆盖整个快速客运网。
  随着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落实,以及地方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大批地铁项目正在开工建设。对于中国北车来讲,城轨机车制造的发展空间将被扩大。
  据交通运输协会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陆续有28个城市向国家上报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目前,有19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得到了国家批准。这19个城市计划至2015年前后规划建设70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约2100公里,总投资超过8000亿元。
  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落实,铁路进入大发展时期,特别是客运专线的修建,对与之相对应的车辆制造行业形成利好;另一方面,由于货运量下降,铁路对于货车机车的采购量也有所减少。
  中国北车大连机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喜运告诉记者,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路外工矿企业对机车的需求量明显减少。去年上半年,大连机车共生产路外机车100台,但是今年上半年,大连机车的路外机车生产量仅为25台。
  目前机车需求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铁路内需求;另一部分是铁路外需求,譬如矿山、油田等区域需要的货车等。目前,市场下滑的主要方面是铁路外需求的减少。孙喜运表示,从最近几个月来看,需求在抬头,市场也在恢复,下半年将会有很大的好转。
  为了应对危机,大连机车计划采取两个战略,一是扩宽海外的市场份额;二是转向城轨交通等机车制造相关领域。据孙喜运介绍,今年9月份,大连新厂将会开工建设。明年9月,新厂将完成一期工程,城轨车辆将会率先生产。
  对于货车企业经营上面临的困难,作为中国北车的掌舵手,崔殿国有充分的估计。他告诉记者,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旗下几家货车企业都受到影响,但是从历史经验看,货车的需求一般会比较稳定,预计下半年市场将会好转。
  IPO重启,我们非常振奋
  对于未来的发展,中国北车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700亿元,实现三年再造一个北车。第二步,到2015年,销售收入比2008年翻两番,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央企业之一。第三步,2020年前进入世界500强,各项指标达到交通装备行业世界领先水平。
  “我们的目标,是要做世界级的大企业。从目前的规模来看,在全球行业中,北车在世界第三第四的位置。但我们距国际一些先进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承认这个差距。”崔殿国坦率地说。
  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找到一条合理的融资渠道,中国北车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开启A股上市之路。目前股份公司已经进入证监会审批阶段。
  据了解,由于去年下半年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国家暂缓了企业IPO的速度。但是中国北车上市的努力并没有停止。
  “IPO重启的消息对我们是非常振奋的。”崔殿国告诉记者,北车进行上市工作,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希望通过IPO,对管理及法人治理结构有所提升,这对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有利;二是希望通过IPO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搭建一个更为合理的融资平台。
  他调侃地说:“如果北车上市了,建议各位记者朋友也买一些北车的股票,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企业有信心。”
 楼主| 发表于 2009-7-15 05:51:11 |
中国证券报:三年再造一个中国北车 2009年7月14日
2009-07-14  作者:欧阳波
  394.3公里/小时,中国北车集团下属的唐山客车公司创造了“中国铁路第一速”!

  中国北车一直在跟速度“较劲”,此次走访中国北车的唐山客车厂和大连机车车辆厂,记者深刻感受到,中国北车不仅在跟火车奔跑速度“较劲”,同时,中国北车也在跟自己的资本增值速度和尽快上市“较劲”。

  在经营目标层面,中国北车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就是,到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实现三年再造一个北车!

  在资本市场层面,2008年,中国北车在整体改制上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目前中国北车上市已进入证监会审批阶段。

  轨道交通领衔主业

  据中国北车董事长崔殿国介绍,中国北车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拥有轨道交通装备、机电装备、工程装备、现代服务业等四大产业,拥有大连机车车辆公司、长客股份公司、唐山客车公司、齐齐哈尔装备公司、大同机车公司、永济电机公司、四方车辆研究所等众多国际知名的核心企业,注册资本81.6亿元,职工9万余人,总部设在北京,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领军企业,也是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成员之一。

  去年奥运会北京地铁相继开通诸多新线,崭新的地铁线路和地铁车辆给众多乘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崔殿国告诉记者:“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北车承担了北京机场线、5号线、10号线、13号线和2号线新车等全部车辆的研制,占北京奥运用车总数的90%以上。”

  中国北车总裁奚国华说,中国北车占据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市场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领域,拥有明显优势,累计签单量占我国铁路市场采购总量的64%以上;新造铁路客车占我国铁路客车保有量的60%以上;新造铁路货车市场占有率46%以上,是我国铁路货车第一大供应商;动车组累计签单量占采购总量的51%以上,并率先拿到了新一代高速动车组100列订单,标志着中国北车在时速350公里以上新一代动车组领域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

  同时,中国北车也是我国唯一一家能够生产世界上所有牵引方式、所有车体材质的城轨车辆全类型、全品种企业,产品覆盖国内90%以上开通城轨交通的城市,占据我国城轨地铁车辆保有量的80%以上。与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签署了10列共计80辆国际一流的地铁客车的销售合同,标志着同行业城轨地铁产品首次成功打入国际高端城轨地铁车辆市场。

  在主业产品占据国内大半市场的同时,中国北车依托在柴油机、机电电器等方面形成的技术优势,不断拓展多元市场。产品和技术在风力发电、油田、港口、矿山电机、船用柴油机领域均确立了国内领先地位。特别是在风电市场,北车制造的风电电机占据了国内一半以上的份额。

  自主创新谋求订单

  中国北车同样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由于有更多新订单的支撑,中国北车得以从容面对。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唐车公司的时候对员工说:“你们的订单已经到了2012年,这就说明我们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政策在我们企业有了很生动的体现。动车组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行业,还可以带动许多相关的产业,我们企业的发展还可以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有领先的技术、领先的产品才能在世界占领一席之地,一时的需求只是眼前的,我们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和长远需求。”

  中国北车获得“领先的技术”,着实经历了一番“引进消化吸收”的涅磐过程。

  中国北车总工程师孙永才告诉记者,根据国务院关于“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战略决策,在铁道部的精心组织下,中国北车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按照“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途径,搭建了200-250km/h和350km/h两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动车组设计制造平台,研制的“和谐号”CRH3动车组创造了394.3km/h的“中国第一速”,担当了京津高速客运专线运营任务;CRH5动车组承担了京哈、京广、秦沈、石太等客运专线的运营;搭建了4个国际一流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设计制造平台,研制的和谐D2、和谐D3、和谐D3B以及和谐N3型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成为大秦、京沪、京广等铁路干线货运的主力。通过集成创新,城轨和地铁车辆,引领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发展的方向

  多元化和国际化

  中国北车董事长崔殿国说,目前中国北车主要开拓三大市场:即轨道交通市场、相关多元市场和国际市场。轨道交通市场是北车发展的根基,相关多元市场是北车新的增长点,国际市场则是检验北车核心竞争力的试金石。

  他强调,在实现销售收入规模扩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相关多元市场、国际市场销售收入的比重,2011年达到20%左右,2015年力争达到50%左右。

  中国北车总裁奚国华说,为打造国际化品牌,中国北车坚持“跳出北车看北车,融入世界看北车”理念,实施“走出去”战略,产品出口全球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出口签约额突破11亿美元,居行业领先地位,出口产品档次以及出口地区等都实现新的突破。在海外兴建了合资企业,实现了技术与资本的同步输出。我们生产的600多辆不锈钢双层客车和1000多辆重载货车、20台内燃机车代表中国企业首次成功打入澳洲地区发达国家市场

  三步走奔向世界500强

  资本市场无疑需要用数字来说话。董事长崔殿国介绍,中国北车销售收入从2000年的113.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68.9亿元;利润从2000年的2500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13.9亿元;总资产规模由2000年的117.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80亿元;上缴国家税金总额由2000年的5.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8.5亿元。

  中国北车很早就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培育发展出2~3家年销售收入达百亿元的子公司、4~6家销售收入达50亿元的子公司,实现三年再造一个北车。第二步,到2015年,销售收入比2008年翻两番,成为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央企业之一。第三步,2020年前进入世界500强,各项指标达到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世界领先水平。
发表于 2009-7-15 14:47:36 |
看看南车的表现  就知道北车 也就一般
发表于 2009-7-15 17:43:48 |
如果是长客自己上市的话
该会比北车整体上市吸引一点
发表于 2009-7-18 18:37:16 |
股票代码是多少啊
发表于 2009-7-19 19:59:47 |
还是要上市了...
也好,多拿点钱办点实事吧.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5-17 17: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