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Hercules在 2004/07/26 01:41pm 第 1 次编辑]
决战郑西——郑西客运专线定测纪实
--------------------------------------------------------------------------------
2004-7-26 10:55:00
决战:使用主力以决定全局胜负的关键战役
不得不佩服古人造字的聪慧。仅仅两个字,竟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使用主力,也即精锐之师;二是事关全局的胜负;三是关键之战。
郑西铁路的定测,对于我院,就是这样一场“事关全局胜负”的“关键之战”。
勿庸讳言,郑西铁路对今后国内客运专线乃至高速铁路的建设、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作为我院承担的第一个高速项目,郑西线的勘测设计将影响着我院今后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储备和创新开拓。更重要的是,这是我院第一次涉足这一未来几十年内最有发展前景的全新领域。它的成败,将直接决定我们今后在这一领域甚至是在全铁路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得郑西者得高速,得高速者得天下。这是我们面临的“生死之战”。
时不待我 迎难而上
参加郑西客运专线定测工作的,除了我们,还有铁三院、铁四院,多年的兄弟单位和竞争对手又一次相遇了。除了实力和技术的比拚,在郑西线,这更是一场意志和勇气的较量。我们已经做好了冲锋的准备,虽然明知困难重重。
2004年5月15日,郑西线定测工作全面展开;2004年8月12日,所有定测资料必须按时交付总体单位。连勘测带设计,我们只有短短的3个月!
而且,这还是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极高的特殊项目!别的不说,仅仅工作量,郑西铁路就要远远地高于同样长度的常规铁路。例如勘探工作量就增加了不止一倍。在平原地带,常规铁路只要在不同地貌单元钻孔取样就行了,而现在要求每50至100米打一个钻孔,像郑西铁路这样的长度,正常的钻探量大概在1万米左右,而现在达到了6万米!钻孔也都加深了,一般涵洞位置的钻孔都是8~10米,路基20~30米,现在都达到了40~50米。勘测也是一样,除了桥、隧的标准和要求都大大提高,连普通的路基都必须按工点设计,平均二三十米就要做一个断面。在渭南,仅一个勘测队就做了8000个板桩,还不知道够不够用。又比如郑西线的原位,主要是静力触探和取土测试,要求每100米1个孔,每个孔深十几米到20余米,总共要钻近2万米,而即使是分院的全部4台机子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满负荷工作,一个月的最大能力也就是7000米。
再就是人员的紧张。分院设计所全部员工约180人,这次几乎全部投在郑西,现在办公室只剩下财务人员了;原位和物探都在岩土所,这次从5月底就全部出来了;全所搞工程和水文地质的有28人,这次在郑西就来了24人,但还是远远不够,放孔时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3点多……
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如此紧张的工期!这在我院50年的勘测设计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特例”。
特殊的项目,就必须有特殊的应对。在郑西,我们看到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
上兵伐谋 因势而动
早在2000多年前,《孙子兵法》就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依靠合理的编制,指挥大兵团可以像指挥小分队一样有效;依靠有效的指挥,无论多大的部队都可以做到无往而不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郑西线就走出了这样一条新路。
郑西客运专线的定测由西安分院负责,从省界(潼关)到窑村,共121公里正线,另有30公里的比较线,以及改移陇海线、联络线等,包括西安枢纽,共承担255公里的定测任务。其中西安枢纽的普通设计由分院负责,高速部分由院负责。
为确保按时高效地完成任务,西安分院成立了以分院长高延平任指挥长、副分院长杨沛敏任常务副指挥长的现场指挥部,随时深入一线,现场指导工作,就地解决问题。提出了“指挥到位、人员到位、车辆到位、物资到位、后勤保障到位、思想工作到位”的“六到位”原则,从人员配备上调集了分院各专业的骨干力量,从生产保障上配备了分院目前最好的车辆和设备,并且一次性补充采购了30余台DELL台式及笔记本电脑。正是在分院的有效组织和协调之下,如此大规模的出工,仅仅准备了一天时间,设备、人员、后勤就全部到位了。也正是在这样的组织和协调之下,5月8日,郑西客运专线可行性研究设计文件通过铁道部鉴定;5月12日,西安分院正式参战动员;5月15日,定测工作就已经在从西安到华阴的上百公里范围内全面展开。
为充分发挥西安分院设计所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技术尤其是合作优势,此次郑西线的定测采用了以设计所为主体,岩土所辅助地质人员,同时从院业务处抽调部分专业人员的组织形式。参战队伍共150余人,组建为7、8、9三个队。同时,根据任务和进度的变化,随时对队伍进行调整。很多情况下,7、8两个队都是集中办公,人数最多时达到百余人,可以说集中了分院的精锐力量。定测中也相应地采用了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的策略,几乎每天都是12个组出工,最多时一天打了20公里的交切、8公里的断面。这样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任务是动态的,进展是动态的,队伍的构成也是动态的。在这种协调的动态管理中,工作的效率得到了大幅的提高。但这种组织方式的最大优点还不仅仅是这些。>
九队队长、设计所线路室室主任牛世强介绍说,现在这种组织方式与以往最大的区别就是从视角上更宏观了,以往只是站在分队的立场上被动地完成任务,现在则是站在全线勘测设计的高度统筹地考虑问题,这是勘测设计一体化的一次新尝试。其最本质的区别体现在现在是自己勘测、自己设计,所以收集资料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更明确;另一方面,现在是自己给自己干活,各专业的主观能动性更强、更自主,各个环节之间也更加协调、紧密,避免了脱节,而且效率大大地提高了。更重要的是,这次明确提出各业务处除对所派出人员的工资津贴及开销负责外,尤其要对其设计和技术负责,这样就充分调动了一线与后方的积极性,有效地把第一道工序与最后一道工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显而易见,各业务处对勘测设计一线的重视与参与程度较以往大大增强了。
为了解决工程技术人员的紧缺,勘测队聘用了一些技校的学生,经过几天培训后即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计算等日常工作,队上进行审核和把关。这样,就把专业人员从繁杂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集中力量完成主要的设计工作,从而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勘测队的职能也随之实现了从生产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一路上,无论是陪同我们采访的分院党委书记曹郓端,还是各队的队长、组长,又或者是一线的工程师、技术员甚至测工,谈起郑西线的“进展神速”,都会不约而同地将其归功于这种特有的组织形式。“行动快、调动灵,可以迅速到位;易协调、好沟通,便于工作开展;干劲足、士气高,大家精神饱满”。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评价。
运筹帷幄,征战千里
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是为帅才。我们称之为“总体”的项目设计总工程师理应就是这样的角色。而郑西线的总体,除了“运筹帷幄”,更要征战于“千里之外”。
初到华阴,恰逢总体组看线归来;再到渭南,又逢总体组现场办公;及至我们到了洪庆,才知道总体组也是刚刚离开。一路上,总会不期然碰到总体组的行踪;郑西总体程岩那有些发胖的身躯和汗湿的前襟后背总会在不经意间映入我们的眼帘。于是,有了对总体组进一步的了解。
郑西线总体组共有40多人,涵盖所有专业,分为站前和站后两摊,站前以区间为主,站后以西安枢纽为主。6月2日,总体组几乎所有人都出来了,分别于3日、4日到达现场。从到现场的第一天开始,总体组就没有休息过一天,基本上都是在沿线来回跑。
郑西线的工期极其紧张,分院、分队都探索了很多新的办法,总体组也不例外。在郑西,总体和专册不仅仅是验收资料,更是全过程地参与了勘测和设计。
秦东隧道是国内最长的土质隧道,全长7.7公里,是郑西铁路的重点控制工程。定测中,外业职工发现隧道的水位比初测时升高了,于是立即向上报告。得知这一变化,总体组迅速赶到现场,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秦东隧道是全线的控制点,这种水位变化可能对工程造成不利影响,非常关键。勘测队工作做得很细,发现得非常及时。我们已经提出了解决方案。现在是按最不利因素考虑,在隧道位置布了两个200多米的深孔钻探,以争取对隧道水位的变化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程岩对与分队的合作非常满意。
“我们和分队一起到现场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作出更正和解决,把大的问题全部消化在早期的勘测过程中;验收资料都是在现场完成,一批资料满足要求就拿回一批,并确保拿回去的资料马上可以投入设计。可以说,我们在郑西线采取的是一种动态跟踪、动态设计的模式。”
由于总体组工作繁忙,我们始终没有机会进行一次更深入的采访。但通过分院、分队的主动介绍,我们还是找到了郑西总体组的工作特点:
重视前期,提前介入,避免返工浪费;抓好重点,攻克难点,简化中间环节;默契配合,同心协力,发挥团队精神。
正是这些特点,使他们赢得了上上下下的交口称赞。
狭路相逢勇者胜
面对困难,无非是两种选择:知难而进或知难而退。而面对郑西铁路,我们只有一种选择:战而胜之。因为我们没有退路。
“郑西客运专线是继青藏铁路之后的又一项标志性工程,是一条政治线,也是一院的生命线。能参加这样的工程,很荣幸,压力也很大。”
的确,郑西线的工期太紧了。从5月15日定测工作全面展开,所有的队伍几乎都是天天加班,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11点以后,最忙的时候甚至要连续干到凌晨3、4点,第二天还要按时起床工作,真是太累了!而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整整两个月,大家几乎都到了“崩溃”的边缘。
外业也是一样。正值6月的火热天气,点多线长,中午根本没时间吃饭,常常是早上出工时带着水和馒头,就在工地上边干边吃;工期紧张,勘测却不得不在万亩石榴园等密林中穿行,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加长工作时间,往往一干就是一天,晚上8点多才能回来,草草吃完晚饭又要接着整理资料,还要准备第二天的工作。拿队员自己的话说,两个月下来,人都干“傻”了,一个个目光呆滞,也不爱说话,晚上也睡不着觉,每天就是像机器一样地吃饭、干活、睡觉,睡觉、干活、吃饭……
勘测队返聘的大师傅赵庭成对此也是深有感触。他从5月14日就到了华阴,两个月来,每天都是早上5点起床,晚上11点后睡觉。他说从事炊事工作30多年以来,这么忙还是第二次。上一次是80年代宝成线抗洪抢险,但这次比上次更忙,也更热。他说一度他都觉得干不下去了,但看到队员们那么辛苦,他也就咬牙坚持了下来。现在,队上的伙食花样繁多,几乎每顿都有米、面、馒头等不同选择;就连早饭,往往都有5、6种小菜;每天中午,师傅们都会熬好绿豆汤,用风扇吹凉,等队员回来喝……可谓是想尽了办法。
九队的生活条件相对好一些,但工作条件却更加困难。他们承担的是郑西客运专线引入西安枢纽工程南客站及南环线方案,包括了新建铁路(南环线及配套联络工程)、增建二线(西康增建二线)、既有铁路(陇海),方案非常复杂,甚至出资料的格式都不一样。虽然定测的工作量不是很大,但点多面广,而且建筑与运输的干扰非常大,工作又非常繁杂,牵涉到目前的几乎每一个专业,必须先把既有线摸清楚,才能在充分收集既有线资料的基础上研究改建方案。现在的方案是5月11日确定的。5月27日,九队正式接受任务,28日即到达工地开展工作;6月2日,总体组对西康二线进行了明确,九队超前进行定测工作;6月11日,总体组确立了总体方案,九队又进一步进行优化落实并开放了全面定测……
超负荷!而且是长期的超负荷。这就是九队真实的生活状态。
九队线路工程师苏必成今年已经29岁了,从工作以来就一直在外,好不容易抽时间谈了个女朋友,已经交往了三四年,本来已经在筹备婚事了,房子正在装修,可又赶上了郑西铁路。去年10月刚刚开始筹备婚事,郑西的初测开始了,一下就干到了春节前。刚刚过完年,正月初五,小苏又带着初测图纸上兰州进行设计审查,回来紧接着开放设计,一直干到4月份交完资料,正要办婚事,北环线定测又开始了,一直到5月20号完成。还没歇口气,27日,小苏又出现在洪庆的郑西定测现场……
这只是一个很平常的例子,却代表了所有在郑西线上无私奉献的职工。老人卧病在床却不能尽孝、孩子年幼多病却不能照料、妻子临产在即却不能陪伴,乃至子女马上要中考、高考却只能远远地观望……这样的事例太多了!多到职工们已经感觉不出有什么特别,多到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奉献。
……
面对他们,面对这些最可敬、最可爱的第一线的职工,我又一次感到了语言的苍白无力。我不知道该怎样描述心中的感动与敬意,但我知道:在郑西铁路,我们播种着希望,我们也必将收获未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