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是铁路最忙的时候。我的工作不是面对面服务旅客,而是将进口的酒类、粮油等年货及时送到老百姓的餐桌上,属于鲜为人知的“幕后英雄”。每天,我负责将中欧班列返程班列俄罗斯平板车上的集装箱稳稳地吊装到平板车上,让中欧班列安全、快速地换装后,驶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中欧班列已经常态化开行。中俄贸易迅猛增长,目前,每天有约6列车300个集装箱需要换装。我工作的地点就在不足3平方米的吊车驾驶室里。龙门吊驾驶室距离地面近25米,所有的控制按钮都在这方寸之间。每天,我在逼仄的驾驶室里工作近8小时,成了“高空飞人”。
把中欧班列上的集装箱从俄方车换装到中方车上,看起来不难,实际上是个技术活。首先眼力要好,毕竟在高空作业,眼睛要盯住集装箱上的4个孔,4个角都要对齐。吊车时,需要预先判断方位、角度,头脑反应要快,手脚并用,及时调整。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个集装箱的吊装作业,整个过程也就不到一分钟。换装作业也由过去的肩背手扛发展到现在的机械换装,大大提升了换装效率。
春运期间,是满洲里最冷的时段。在滴水成冰的东北边陲,夜间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45摄氏度。寒风凛冽,严寒刺骨,稍不注意,就容易发生冻伤。我只好穿着重达20多斤的“铠甲”上车工作。所谓的“铠甲”就是厚厚的4层衣服,第一层是保暖内衣,第二层是棉衣,第三层是羽绒服,第四层是工作服。由此,我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铠甲战士”。
龙门吊驾驶室由玻璃和铁皮构成,室内保暖性差。虽然身披厚厚的“铠甲”,但是就像今天这么冷,我也会想一些保暖的小妙招,买了一些热贴,把胳膊、腰部、脚下都贴上。上班前,看着武装到牙齿的我,女儿笑着说爸爸像“超人”。
我今年38岁了。由于工作的性质,每年春节或其他节假日几乎都坚守在岗位上,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时间比较少。这是我觉得最亏欠家人的地方。可当有人问我:“你这么辛苦,每天基本都在单位,家里很少管,孩子也很少管,你不后悔么?”我会坚定地说:“不后悔!”因为自己站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口岸前沿,看着中欧班列满载着中国制造的商品驶出国门,看着返程班列装着木材、汽车配件、食品等输往全国各地,我备感自豪——这份成绩单里,有我吊车作业的一份功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