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7|回复: 1

命运短暂的吴淞铁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8 16: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76年,从上海到吴淞镇,一声惊天动地的吼叫,一列叫火车的“怪物”头冒黑烟,喷着雾气,拖着六节车厢,呼啸而去。围观者众多,吓得胆战心惊。这就是吴淞铁路,全长14.5公里,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条运营铁路,中国铁路史由此诞生。1877年10月,清政府收买付银后关闭,两江总督沈葆桢下令拆除。吴淞铁路在世不足一年,命运之短暂,令人叹惜!

  中国第一条铁路为什么出现在上海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商人到上海推销商品,他们拖家带口,在上海滩附近盖了不少洋房,成为他们度假、消遣的胜地。这些人惊奇、陶醉于中国文化,尤其对苏州的园林建筑艺术,更加赞赏。大批西方人经常骑马或乘马车到苏州参观、游览。沿途中国南方房屋建筑、文化生活和人造梯田,都成为他们从未见过的美景。美中不足的是路途的不便与颠簸,这使他们想起本国的铁路。1863年7月,27家洋行商人联名上书,呈请时任钦差大臣、江苏巡抚李鸿章,要求修建上海至苏州间铁路。这是清政府第一次收到修筑铁路的书面文件。

  上海在1842年开港,10年后就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吞吐量日渐增大,码头一片繁忙景象。吴淞镇位居上海东北方,紧靠黄浦江,扼长江入海口,是陆海转运之关隘,位置重要。大量的中国特产货物之外运,列强商品之内销,使公路运输应接不暇。疏通和扩展上海市和吴淞镇之间交通运输,是外商和上海当局的共想。

  美英设“局” 吴淞铁路成为“擅筑”

  西方列强各国,先后多次向清政府提出修建铁路要求,均未得到批准。清政府反对修建铁路,使西方列强认识到:想从中国政府得到正式的许可是徒劳的,因此,便有这样一种想法,先正式购地,然后突然把铁路建造起来,也许能得到(中国当局的)容忍;而且还可以把这样一条铁路作为一个范例去教育中国人。他们很自信,要先斩后奏。

  先是美国驻上海副领事奥力味·布拉特福(Oliver B. Bradford)发起兴建从上海到吴淞铁路的活动。但是,奥力味·布拉特福有三大障碍:一是1868年签订的中美续约规定美国不干预关于建筑电线、铁路等中国内政;二是中国政府声明自己保留所有铁路权;三是最重要的,布拉特福没有钱,属于空手套白狼。他在美国资本集团中集资筹款,没人听他的。后来他把这个项目转让给英国怡和洋行。

  怡和洋行出面组织一家英美合资以英商为主的公司,取了一个含糊名称叫“吴淞道路公司”(Wocsung Road Company)。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伦设“局”,以建筑“一条寻常马路”为名,向上海地方当局、上海道台沈秉成提出购买上海、吴淞间地皮的要求。这家公司买下上海至吴淞间长9.25英里、宽约15码的地皮。

  英国这个“局”得以实现,与沈秉成的态度暧昧有关。据英国北华捷报馆《中国之回顾》记载:沈秉成“私下是知道这个计划(指吴淞铁路计划)的,并且说在他任期内将不加阻挠。但是,当这个事业还没有完成前,他就离任了,于是aqres lui le deuge(“在我身后,洪水泛滥了”)。从这个史料看出,英国在修建铁路之前,告诉了上海地方当局,上海道台没有拦阻、没有向上汇报,似乎责任不在英方。所以后来美、英都不承认吴淞铁路是擅筑。其实这个“局”设得并不高明,因为他们本应该通过驻华使馆正式、直接向清廷申请。

  1876年1月,“铁条铁器等物到上海”,英人玛利逊为总工程师,“马路”变成了铁路。轨距为0.762米,轨重为13公斤/米。前期使用“引导号”蒸汽机车作牵引送料,这是中国铁路第一次用蒸汽机车运行。6月30日上海至江湾段建成。7月3日,吴淞铁路上海至江湾段(长8公里)正式通车营业。

  沿途居民建时反对 拆时上书挽留

  从铁路开始勘测起,沿路居民就自发进行抵抗。乡民先是拔去勘测木桩,后又拒绝拆房,阻拦施工。英国人不得不给予高价,并将工程逐段包给本地乡民。

  线路修至唐家宅村庄,村庄居民不愿搬迁,吴淞铁路公司多次派人劝导,后答应给白银270-300两的重价,并再给拆迁费,村民才答应搬迁。

  火车通车后,出现了中途近千男女老幼拦截运行,并在机车后部挂绳“冀图拉住”,不让火车前行,后来感觉机器力量太大,才各自松手。通车第三日,因机车火星飞入居民的草屋,致使草屋着火,被烧得一干二净。男女老幼几百人前来拦阻讨要赔偿。

  对铁路的不满情绪在不断上升,袭击列车的事件时有发生,铁路和沿途乡民的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在火车通车一个月内,因轧死一个人使矛盾达到顶点。上海新道台冯焌光提出“以命偿命”的要求,又使矛盾再次升级。

  吴淞铁路通车后,上海市民对铁路的认识逐渐好转,开始接受这个新的运输方式。

  上海《申报》1876年6月30日报道试车情况:“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可以先行抵江湾,故于今天西商公司董事发帖请本埠领事眷属以及各巨商,前往试坐。于5点半钟一次;次日礼拜六则请华人乘坐,可以开行数次;以西人请帖仅150副,华人请帖1000副也。计火车7辆,可以载人百五十人光景”。

  吴淞铁路全程通车后,有人约朋友去乘车,详细写下乘车所见:“余5人往试火轮车。先坐东洋车到大桥北轮车房买票,约至江湾转回,每人钱180文;至吴淞者有加,去而不返者有减。车有上、中、下之别,其价有差。于时待车之客甚多,另有坐地以待。移时,望见黑烟腾起,自隐而现,自淡而浓,声隆隆然,轮车至矣。车箱凡六,窄而长,长各三丈许,窄可对面坐,分上、中、下等各二,而举火发机者别为一车居前。六车在后,钩贯相连,轮轴罔不备。既停,脱居前者以联于后,而车之后者转出于前。两箱之间,登降所由。箱前后为有门,出入互通;两旁开窗,嵌以玻璃,可启可掩,尤能眺望也。坐中凡20余人,六箱则一百四五十矣。在其板屋静候转动,始徐继捷,愈行愈速,电发飙驰,盖其轮运于铁路。铁路者,如砥如矢,置铁条两为闲,其间尺寸不差。车为迫置直前,毫无出入。坐来颇稳。而所过屯村云树,不翼而飞。桑者闲闲,其行有若狂奔者。不一刻许,已十二里抵江湾,下车,车即前去。其烟乃自浓而淡,自现而隐。”这个乘车经过写得很贴切,也很真实,对于没见过火车和没坐过火车的人,很有知识性和吸引力。上海人先于全国乘坐火车,使用铁路运输货物。

  当决定拆除铁路时,上海、江湾、吴淞三处商民145人,联名上书两江总督,请求允准铁路继续办理营业。这说明中国的商民即民族资产阶级已接受了快捷、大运量的铁路运输方式,他们是新的运输方式的受益人和接受者,而两江总督对此不予理睬。

  清政府抗议 英方私自修建铁路

  新任上海道台冯焌光到任不久,发现英商在上海修筑铁路,于当年(1876年)2月22日,会见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伦,提出责问,要求立即停工。英商傲慢无理,不听他的,继续修筑。冯焌光一面紧急上报清廷,并于3月21日,照会英驻上海领事麦华伦,提出书面抗议。

  照会指出,“由上海开办铁路至吴淞,及用火轮车在铁路上行走,系违我朝廷素愿”;“各国一切工务,以及筑路等事,其权原归各国朝廷掌理。遍查地球各国,从未有任何别国之人开造火轮车路者”;“华英通商条约并未有准入购地开筑铁路,亦未有准入上海开路至吴淞”;现在所修筑的铁路,堵塞损坏许多公路、小路以及水道,造成沿途邻近居民很多不便;铁路架造的桥梁,影响往来船只通航,河运均受阻碍;指出英商当初请求前上海道台,给发允购地皮照会,是铺设一条寻常马路,现在修成铁路,是私自变更照会内容,若当时知道或料定要造铁路,断无允准之理。总论此事,是实有违犯万国公法,并违犯和约条款,帮扶暗谋欺骗之事,有碍本国朝廷及百姓,大伤中国与有约各国友睦之谊。

  此照会,引经据典,由经济到政治,由内政到外交,从国内到国际,洋洋洒洒十七条,约2000字,不卑不亢,软中带硬,据理力争,把中方理由和意见表白得一清二楚。同时,不同意在中国建铁路、尤其洋人在中国兴建铁路表露无遗。

  美国驻华公使乔治·西华是上海吴淞铁路修建工程的发起人之一,在中英关于吴淞铁路工程修筑之事争执与洽谈之中,乔治·西华站出来为英方说情与作证,不承认修建之前没有通报上海地方当局,“不然,彼如何能以置买田地?”他呼吁清政府:“此路不过为一式样,各等人既均悦此路,兹竟速行废坏,岂不可惜”。如果你们决定必须拆除,也应该让此路运行一阶段,听一听当地官员和商民的反映,是不是有用,再决定拆除还是保留。

  拆与不拆存在两种争议

  以海关总署和江督沈葆桢等为首的政府机关和满汉大臣,均义愤填膺,强烈主张将吴淞铁路拆除。

  李鸿章以其特有灵感和丰富的外交经验,以中外“双赢”、避免“以后必生衅端”的考虑,来处理吴淞铁路问题。

  1876年4月,英国汉文正使梅辉立关于吴淞铁路的处理,请“中堂明白大局,以求代想一主意”时,李鸿章讲:吴淞是中国地界,洋商租地,暂组,非永买也;英人兴筑铁路,不告知中国官员,实为有心欺蔑,无怪关道出头阻止;且此等创举,中国并未办过,外间有议论,多不谓然,当地官员不可能照顾你英商利益而不顾众人的议论。他说:“目前洋商既已兴工,势难中止。唯通商口岸,中国有自主之权,若令外人兴建铁路,实于中国体制有碍。”“何不将洋商购置车铁木石器料及租地价,仍由中国照原值买回,另招华商股份承办?” “如此办理,洋商资本不致无着,而中国自主之权亦无所损,似是两全之法。”

  李鸿章将和梅辉立商谈的“买回自办”处理意见函告冯焌光,并说明:“此非北洋兼管之事,亦不敢独出私见,所议亦未必能行。唯因沪道与英领事皆骑虎难下,久恐激出事变,要令两边俱下得去,似不出我等拟议中耳。”

  4月13日,总署奏折称:“臣等查开筑铁路,为中国未有之事,而为洋人久蓄之谋。利害固应统筹,行止尤应自主。今英国并未与中国商定,遽尔兴办,自应按约据理力争。当经臣等照会英国使臣威妥玛,以交涉事件,当据条约为凭,不得谓为条约所不载,既为条约所不禁,应即转饬领事,严行禁止。”

  很明显,总署并没有采纳李鸿章的意见,“严行禁止”和“买回自办”有很大不同。

  清廷当日颁谕:“著沈葆桢、吴元炳妥为筹划,并密饬道员冯焌光详酌机宜,悉心办理。”对双方意见没有明确表态,字里行间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李鸿章办法的意思。

  李鸿章还在坚持自己的主张,4月27日在论吴淞铁路时再次称:“上海铁路一事,鸿章已密致幼丹制军及冯道商酌,买回自办。”5月4日、9月2日、9月14日三次给冯焌光去函,谈和英国交涉的情况及买回自办的好处,多次说明“此事本由南洋主政,我是局外旁观,因见两边骑虎不下,故为买回自办之说,调停解和”。

  李鸿章的提议,并未得到统治当局和文武大臣认可。9月14日,李鸿章上奏清廷:强调为了“中英和局”,建议派“朱其诏、盛宣怀驰往上海”同英国商谈,提出“保我中国自主之权,期于中国有益,而洋商亦不致受损”的原则,落实皇上的“详酌机宜,悉心办理”。而没有再公开提出“买回自办”。

  1876年10月24日,冯焌光、朱其诏、盛宣怀和英国汉文正使梅辉立签订《收赎吴淞铁路条款》,条款共10条,其中一条:“铁路拟归中国买断,所有地段、铁路、火轮车辆、机器等项,由中国买断之后,即与从前洋商承办之公司无涉。”

  1877年1月11日,沈葆桢上奏清廷,将吴淞铁路买回的谈判过程及结果作了总结,所需285000两平银分三期在一年内付清。但沈葆桢把铁路买回后并没有自办,而是下令拆除,后将枕木铁轨装船运到台湾。李鸿章得知后十分不满,认为沈“见识不广,偏愎自用”。

  英方同意将铁路卖给清政府

  列强各国在中国修建铁路,是为寻找投资的场所,是为深入内地市场,推销本国商品。他们也知道,列强的这个愿望,不能太急切。

  美国驻华代办卫三畏(S.W.Williams),在给美国的函中,转述曾国藩从建筑铁路、内河通行汽船将使本国人民生计穷蹙的立场而反对这些事业,是值得郑重考虑的。他说:“一当粗野的、紧握拳头的、一向恃劳动为生的,像船夫、车夫等亿兆中国人民的生计,忽被汽船或铁路所剥夺,以致穷蹙无归时,是可能成为他们统治者的严重灾害和真正的危险。”

  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顽强斗争,使列强不敢肆意妄为。尤其英国,广东三元里等处人民的抗击,给他们留下永不忘记的创伤。“从他们(中国人民)的独立性及巨大的抵抗力量看来,违反他们的意愿,以新奇的东西(铁路、电线等)强加给他们的国家,会引起剧烈的持久的反抗,同时,会直接地危及该国政府的存在。少数开明官吏虽然愿意介绍适合中国需要的外洋新发明,可是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理论问题,乃是一种实际的形势。在中国统治者或人民有准备之前,强迫改变中国皇帝底臣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只会引起革命。”

  列强认识到,在利用铁路向中国内地推销商品、扩大侵略时,也不得不顾及中国人民的感受和接受能力,并保留一个为他们服务的政府。正如英国大使阿礼国所说:“对英国来说,保全中华帝国使其不致瓦解,才是最符合自己利益的。”

  鉴于此,英国开始考虑清政府的建议,把吴淞铁路卖给清政府,但又不甘心,在谈判中步步防守,逐渐降低条件。开始提出中国不用买断,英商代经营30年,30年后铁路不仅白送中国,还倒贴30万;如果代经营30年不行,10年可以吧。看清政府都不同意,英国就要高价:37万两银子。中方查阅英国工程细账,同意给29万两银。英方降到30万两,双方谈判陷入僵局。最后盛宣怀提出了一个“折旧”的理由,以285000两买断,使清政府少花15000两白银。“折旧”方法的运用,在中国这是第一次。

  吴淞铁路的历史地位

  按照英国人要求,规定赎款在一年内分三次付清,而在这一年当中仍由“吴淞铁路公司”继续行车营业,以示“通融”。这样该公司就有时间和机会,按原计划把铁路修到吴淞镇。1876年12月1日全线通车,吴淞铁路使用3辆“天朝”号机车,重9吨,10辆客车,12辆货车,时速24公里。到1877年8月25日止,运行不到一年,有16万多人次乘坐。

  吴淞铁路的出现,虽然没有成为中国交通的重要形式,“使中国进入铁路时代”,但作为新式运输工具的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吴淞铁路是中国领土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是在没有得到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和沿线居民支持的情况下兴建的,在世不到一年就被拆除了。但它毕竟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开辟了铁路的新时代。作为先进的运输方式,中国人看到了它的作用。本版供图/贾本义

  (本文作者为中国铁道博物馆原副馆长,铁路历史专家)


发表于 2013-7-19 12: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5-10 10: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