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04:15
此厅是苏州园林中较为有名的鸳鸯厅。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04:53
梁上站三位神仙一位小童,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05:12
有吉星高照的意思。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06:28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姓和尚托钵化缘于长安,重建狮子林圣恩寺&佛殿,再现兴旺景象。至康熙年间,寺&园分开,后为黄熙之父&衡州知府黄兴祖买下,取名“园”。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06:48
1703年2月11日清康熙巡游至此,赐额“狮林寺”,后清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额匾。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园”。至清光绪中叶黄氏家道衰败,园已倾圯,唯假山依旧。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07:50
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公)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购得狮子林,花80亿银元,用了将近70年的时间整修,新增了部分景点,并冠以“狮子林”旧名,狮子林一时冠盖苏城。贝润生原准备筹备开放,但因抗战爆发而未能如愿。1945年贝润生病故后,狮子林由其孙贝焕章管理。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08:16
解放后,贝氏后人将园捐献给国家,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后,于1954年对公众开放。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10:16
花篮厅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10:46
花篮厅面水而筑,前有平台。厅南14扇落地长窗,刻有唐诗各一首,厅北6扇长窗均刻有山水人物故事。厅内步柱不落地,柱端雕刻成花篮形状及梅&兰&竹&菊。厅中间设屏门4扇,南刻松寿图,北雕王同愈撰汉代仲长统《乐志论》。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11:54
南区水假山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12:25
1975年,苏州市园林管理处用3万元人民币,买下了苏州市长风厂招待所内原郑氏家属所有的楠木姐妹厅,将其中朝南的厅移建在原荷花厅位置上,改名为花篮厅。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13:06
1982年3月,狮子林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5月,在原贝氏族校内的苏州工艺美校搬迁结束;6月狮子林接管,共计面积1360平方米。1997年12月,苏州市园林管理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狮子林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增补名单。1999年10月,狮子林新的“百年紫藤架”正式对游客开放。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14:38
2000年8月,因见山楼危情显现,同时该建筑的水泥外墙与元代园林及周围建筑不协调,为保持园内风格的统一,拟在维修中对见山楼作部分变动”。2000年9月,江苏省文化厅以苏文物【2000】54号文批复同意进行维修。12月底,见山楼经过改建工程完成。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15:10
2000年11月,在澳大利亚凯恩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狮子林等五处园林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15:44
2001年4月,狮子林照墙南墙上新增从北京圆明园遗址拓下的乾隆手书狮子林题字。2002年4月,倪云林(倪瓒)“狮子林图”书条石镶嵌在真趣亭北长廊的东侧。2003年11月,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两次来到狮子林,为狮子林题写了“石品洞天狮子林”七个字。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16:08
2004年4月,狮子林获国家级AAAA景区的铜牌。2004年6月,狮子林历史陈列馆正式开馆。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16:53
建筑布局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17:16
狮子林建筑可分祠堂&住宅与庭园三部分,现园子的入口原是贝氏宗祠,有硬山厅堂二进。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18:19
住宅区以燕誉堂为代表,是全园的主厅,建筑高敞宏丽,堂内陈设雍容华贵。沿主厅甫北轴线上共有四个小庭园燕誉堂甫以白&紫玉兰和牡丹花台为春景庭园。堂北庭园植樱花二株。小方厅为歇山式,厅内东西两侧空窗与窗外腊梅&甫天竹&石峰共同构成“寒梅图”和“竹石图”,犹如无言小诗,点活了小小方厅。九狮峰院以九狮峰为主景,东西各设开敞与封闭的两个半亭,互相对比,交错而出,突出石峰。再往北又有一小院,有黄杨花台一座。peterpu 发表于 2017-2-3 10:18:51
主花园内荷花厅&真趣亭傍水而筑,木装修雕刻精美。石舫是混凝土结构,但形态小巧,体量适宜。暗香疏影楼是楼非楼,楼上走廊可达假山。飞瀑亭&问梅阁&立雪堂则与瀑布&寒梅&修竹相互呼应。扇亭&文天样碑亭&御碑亭由一长廊贯串,打破了南墙的平直&高峻感。主花园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北部,前后错落,形式多变,但由于建造年代的不同和贝氏在重建时对园林的理解不同,在建筑材料的运用和体量比例上看,旱船过于写实,问梅阁体量过大,见山楼外形中西结合,甚至有混凝土六角亭,建筑风格不够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