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南昌西站遇到一个极品女,南昌到天津双向无座!
我遇到了一个极品女,她买十月一号的南昌到天津的票子和十月六号的天津到南昌的票子,结果双向无座,我要她去九江中转,但是她说要直达,悲剧的那极品女。我只能说吧,我真是为她感到悲哀。
汪,汪汪,汪汪汪,我们看不到图片。 现在的奇葩多得去了!
之前在漳州站也遇到过极品。。。
每次去取票见那么多人排队而很多自助售票机空着,特别是那些年轻人边排队边玩手机,我都感觉挺奇葩的。 caven 发表于 2016-9-17 03: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每次去取票见那么多人排队而很多自助售票机空着,特别是那些年轻人边排队边玩手机,我都感觉挺奇葩的。
有不少人窗口排队是有原因的,比如:
1.取学生票,护照等其他证件购票取票,临时身份证购票取票;
2.想挑座挑铺;
3.想咨询买票一起解决;
4.开车半个小时以内;
5.窗口是红票(因为这个我经常排窗口,因为红票不仅好保存,如果报销往票据粘贴单上也好粘的多!)
Hard~Law有你 发表于 2016-9-17 07: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不少人窗口排队是有原因的,比如:
1.取学生票,护照等其他证件购票取票,临时身份证购票取票;
2.想挑座 ...
6,还有跟我一样的身份证机器读不出來了。
烧鸡站 发表于 2016-9-17 08: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6,还有跟我一样的身份证机器读不出來了。
重新办理一张呢 重新办身份证快还是排队买票快呢? Hard~Law有你 发表于 2016-9-17 07:40
有不少人窗口排队是有原因的,比如:
1.取学生票,护照等其他证件购票取票,临时身份证购票取票;
2.想挑座 ...
存在以上你说的这些情况的购票者不会超过排队人数的10%,排队人群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不怎么会使用智能手机或不了解手机购票的人,还有一部分是动手能力差或懒惰成性的人。
3.手机查询余票功能比窗口机器更简单方便且一目了然;4.自助售票机与窗口一样售票截止时间为开车前15分钟;5.我这边已经全部是蓝票,蓝票大小与银行卡和身份证一样,更方便保存,红票四边超出卡片一截容易折烂。 很多农民工模样的人对售票厅内的时刻表和票额显示屏是视而不见的,他们喜欢直接去窗口问,简单粗暴又省事。
有些年轻人我估计是觉得自己一年也坐不了几次车,所以懒得下APP和注册。 可可狗这个事情各个论坛都发了一遍{:2_43:} caven 发表于 2016-9-17 14: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存在以上你说的这些情况的购票者不会超过排队人数的10%,排队人群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不怎么会使用智能手 ...
动手能力差和懒惰成性!
现在的年代人确实懒惰成性的多。。。
http://bbs.hasea.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01.pnghttp://bbs.hasea.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01.pnghttp://bbs.hasea.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01.png
别人要直达,不要把自己认为对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别人要直达。 sunyanzi_78 发表于 2016-9-17 08: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重新办理一张呢
我的要27年才到期,
那个极品女就算站到发神经也必须要直达。。。
http://bbs.hasea.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01.pnghttp://bbs.hasea.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01.pnghttp://bbs.hasea.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01.png
烧鸡站 发表于 2016-9-17 18: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的要27年才到期,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居民身份证收费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首次申领、换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居民收取工本费每证20元,遗失补领、损坏换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居民收取工本费每证40元,为居民办理临时居民身份证收取工本费每证10元。
中转怕迷路,有些女人毫无路感 南昌站好多车不停,直接跨过去了。 烧鸡站 发表于 2016-9-17 18: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的要27年才到期,
你就当丢失补办不就得了 对我们来说也许是极品,对于其他人也许是高人,春运我们会笑话同行买不到卧铺,但其他人会羡慕对方买到无座!不要总用个人眼光评价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