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2:36:44

村寨倚山而建,分上寨、中寨和下寨,其间间夹稻田和树林,上寨和中寨主要为水族村民居住,下寨主要为苗族村民居住。水族占65%,苗族占35%。日常生活中使用水族语言、苗语和汉语。。。

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2:39:23

在这里繁衍生息了300余年的水族、苗族同胞,至今仍保留和传承独有的典型文化特色,特别是200余栋民居建筑,多是从“杆栏式”木构建筑衍化而来的吊脚楼,保留了“杆栏”建筑的特殊营造印记,成为研究水族独特建筑风格的重要场所。其中百年以上“杆栏”民居有14栋,另有“杆栏式”建筑和禾仓111栋。。。

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2:44:16

后来回到都江镇吃饭,面馆老板娘告诉俺,苗族在贵州是大族群,水族是小族群,但是在怎雷,水族是大族群,苗族成了小族群,于是乎水族长期欺压苗族,直到最近二十多年,水族和苗族才算和解。。。

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2:45:31

寨中民宅多依山而建,均坐东向西,屋架有穿斗抬梁混合式和穿斗式两种,屋面多以小青瓦覆盖,也有少许草顶、树皮顶。无论“杆栏”还是“杆栏式”建筑,开间以“三间两厦”、“两间两厦”为主,进深九檩至十三檩,楼层大多为一楼一底,也偶有两楼一底的建筑。。。

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2:48:37

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在修缮,而且修缮的队伍明显是专业队伍,原来又有某个老板出钱打造怎雷古村落,他们的目的不是保护古村落,而是卖门票赚钱。。。

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2:51:55

怎雷村特别注重存放粮食的禾仓,当地水族有一种说法:不管有房、无房,都要先盖禾仓后修房”。禾仓建造方式与住宅基本相同,每家有一个以上粮仓。。。

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2:55:02

底层设石碓间、杂物间及猪、牛圈等。顺山面一端置楼梯,上置向上开的盖板,形成一道安全防护门,可以防野兽和匪盗。屋面结构有“竹竿水”、“金子水”、“八字水”三种。分11步水、13步水、15步水,建筑大小根据主人财力而定。。。

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2:57:14

山区农民不打农药的菜就长成这模样。。。

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2:59:16

寨子里唯一一户具备接待条件的客栈。。。

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3:00:42

本帖最后由 福厦高铁 于 2015-9-13 15:38 编辑

韦大哥家接待户的招牌已经挂了好几年,平日离来往的游客并不多,估计条件也不咋的。。。

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3:13:36

进入某座正在翻修的吊脚楼,一群来自黎平的木匠正在埋头苦干,跟他们扯了点闲篇,大致了解下村寨维修的情况,所有翻修的钱都是由某老板出,本寨村民不用掏一块大洋,老板自然不会当雷锋。。。

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3:23:12

俺老人家第一次见到这种独木梯,原先以为属于藏,羌,彝,谁知道黎平木匠异口同声说,侗族,苗族,水族的梯子也是如此,呵呵,俺长见识了。。。

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3:36:00

本帖最后由 福厦高铁 于 2015-9-13 15:36 编辑

吊脚楼屋檐下面码了一堆农家肥,住在楼上的水族同胞怎么受得了?至少俺很难接受。。。

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3:40:03

少数民族村寨大多为木头建筑,火烧连营是最恐怖的事情。。。

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3:43:30

村寨依山势而建,清一色干栏式木楼,盖小青瓦,各户的房屋高低错落,层次分明,互不遮挡刚光与视线,整个村寨形似松散而?又气韵相连,古朴而生动。。。

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5:35:42

寨子里的老房子已经不能再拆了,这可是三都水族村寨硕果仅存的原生态村落,如果不是交通不方便,关于水族村寨的记忆早已经模糊。。。

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5:50:49

如果在水各,此房屋为茅房无疑,但是在怎雷,大抵就是粮仓,因为怎雷喜欢把粮食藏在外面,大概怎雷原来交通不便,身处大山,估计也没贼惦记,那么怎雷的茅房在哪里?俺有些吃不准。。。

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5:52:57

少数民族的干栏屋就没有那么多雕梁画栋的精美雕刻。。。

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5:54:58

寨子里行人甚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有少许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假如政府不抓紧开发旅游,这个村寨将会迅速消亡。。。

福厦高铁 发表于 2015-9-13 15:57:07

以俺老人家的经验判断,这是一个相当贫穷的村寨。。。
页: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查看完整版本: 陕西之旅(桂、黔、川、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