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检修工的“中国梦”
每个人都有个梦想,每个人的梦想都有所不同。今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敬平将实现伟大复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梦想,这个梦想会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去实现。作为一名旅客列车的检修工作人员,他们也有他们的“中国梦”,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辛苦地工作,用自己的责任心来为实现中国梦尽心尽力。李明达:四十年风雨紧跟铁路发展的步伐
提起李明达,近年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他,这个已经在2011年光荣退休的老职工,用他对工作的责任心和勤恳的工作态度,为他的工作旅程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李师傅参加工作,在西昌货车车辆段任车辆钳工,本世纪初,又从西昌车辆段调到成都车辆段任车辆钳工。同为车辆钳工,但从工作范围和技术要求上却有了质的不同。无论是货车还是客车,从车型构造上都在不断改进,不断发展。只有不断掌握新知识,新工艺,才能跟上铁路的发展。年轻时的李师傅对学习业务不感到困难。不管有多复杂的结构,他都是边看书进行学习,一边又将学习的东西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很快就掌握新内容,工作起来一点不费劲。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师傅对学习新知识越来越感到吃力,特别是到了客车段以后,客车的结构和技术要求都比货车复杂得多,而且近年来客车车型变化越来越快,技术要求也更加严。面对这些,李师傅感到有些吃力,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相信,笨鸟先飞。自己干不好就多干,多摸索,工作效率不高就只有用延长工作时间来弥补。为此,加班加点对他来说成了常事。他就是这样用“啃硬骨头”的精神,攻下了一个又一个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从1991年先后荣获了火车头奖章,被评为铁道部劳动模范,用自己勤恳的工作态度和不服输的精神,展示了劳动者的风采。
现在,已经退休在家的李师傅,依然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梦想中国铁路能让铁路职工、让更多的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人民铁路为人民“这句话的份量。
雷立:轮对伤痕逃不过她的慧眼
可以说,雷立是成都车辆段家喻户晓的“大人物”,2003年至今,她先后荣获了全路技术能手、铁路局党员十大标兵、省五一巾帼奖、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省党代表等十九项荣誉。而在工作中,班组的同事都习惯叫她“雷妈”,源于她的细心和指导。
出生于七十年代的雷立在生活中是一个细心的女人,在工作中更是一个精心的职工。说她心细如发,眼明如炬一点不过份。在她从事探伤工作的20年间,发现重大、较大轮轴裂纹故障40余起,随着客车车型轮对的不断变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探伤难题。2003年,段开始检修盘型轮对,面对探伤新技术,雷立利用业余时间钻研理论,并前往外段学习相关技术,把复杂的K值系列探头和“0”度探头使用得娴熟自如。总结出独有的“裂有长短,孔是一点,杂波乱动,透锈一片”的 “雷立工作法”,她所在的岗位被命名为“雷立探伤示范岗”。针对普通K值探头在盘型轮对防尘板座上有效移动距离短、有探伤盲区的难题,雷立精密计算,反复推敲,提出了解决方案。经过与探头生产厂家讨论研究,新研制出的短前沿K值探头完全符合生产需要,填补了全路轮对探伤的一项技术空白。
“每发现一次故障,排除一处隐患,就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肩上的责任,感觉到这个中国梦的实现就有自己的一份功劳。”和雷立说到中国梦,她如是说。她就是这样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岗位的责任完善的统一起来,在工作中寻找快乐、不断成长,去迎接每一个新的挑战……
王海珊:青春在动车上美丽起舞
王海珊是全国首位女随车机械师,85后的她刚踏上动车,就用她的独特身份和勤奋好学,书写着青春的传奇。
2009年,王海珊进入成都车辆段时,正好赶上了成都局“十年三步走、十年大跨越”发展战略全面铺画,全局动车“一段四所”的蓝图正从梦想逐步显影。而成都车辆段,正在筹建全局第一个标准化动车所――成都东动车运用所,成为了全局动车工作的桥头堡。入路后,王海珊以优异的综合素质,成为了成都车辆段第五批参加动车机械师培训的20名大学生之一。
在西南交大动车组机械师理论培训班上,面对熟悉的机械原理和陌生的动车组技术理论,王海珊又像迎接到高考时一样,一本一本得全部记牢;在动车所实作培训中,平时看似柔弱的王海珊不让须眉,倒夜班、修设备、练技能,样样与男同事一样,而且学习中特别细心用心,笔记就记了密密麻麻两本,让大家刮目相看。学习理论优秀、实作优秀,王海珊顺利通过铁道部考试,不满23岁就成为了全路第一位的动车组女随车机械师。
针对西南动车事业的快速发展,王海珊在积累CRH1型动车组知识的同时,主动学习CRH2型、CRH3型动车的相关理论。2010年9月,王海珊通过了助理工程师的考试,成为了全段持有“动车机械师证”和“工程师证”的第一名女性双证人才。
2011年,成都局开行全路运行距离最远、运行时间最长、跨局管理最多的成渝至京沪的卧铺动车,王海珊积极报名参加,通过层层考核从众多报名人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了40动卧随车机械师之一。在接下来的学习培训中,王海珊刻苦掌握CRH1A型与CRH1E型卧铺动车组的不同特点,并重点针对女职工普遍薄弱的应急处置刻苦训练,保证了12项应急演练项项优秀过关。2011年1月11日,王海珊担当了成都至北京的D318次卧铺动车组首发任务,拉开了动车历史上最远载客运营的新纪元。在成渝至京沪动卧开行的7个月时间里,王海珊以“零事故、零违章”安全值乘22趟36万组公里。
成都东动车所一成立就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短时间内配属动车组就从7组增加至开行动卧时的30组,而职工绝大多数都是像王海珊一样刚从院校毕业缺乏工作经验。面对空前的技术空白和人员短缺,成都东动车所积极探索视频教学,提高培养效率。王海珊又以其良好的技术积累成为了视频小组的骨干成员。
在视频教学工作中,担任了全部教学视频的配音工作,这就要求她不仅对工作标准要完全了解,而且要做到“一口清”,准确流利的表述出画面的内容。为了保证动车工作中的专业名称和拗口的机器型号都流利的读出来,在参加拍摄之外,她就利用休息时间查字典、定读音,一遍一遍地颂读,保证每一句字幕都一气呵成,为整个教学视频又增色不少。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年时间里,王海珊和视频小组一起完成了由27个视频单元组合成的一级修教学视频和114个二级修教学视频,成为了职工学习掌握检修方法、作业标准的重要载体。该课件在2012年铁道部教学课件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12月,王海珊作为铁路青年代表,光荣参加了共青团四川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青春,随动车飞扬,美丽,因理想自信。王海珊以及所有的车辆检修人员,正和飞驰的动车组一起,载着中国梦一路前行……
来源:四川新闻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