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谐号 发表于 2013-3-14 22:50:41

那些即将消失的牌子…… (一块牌子 一段记忆 一个部门 一段历史)



那些即將消失的牌子……
一塊牌子 一段記憶 一個部門 一段歷史




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2013-03-14/A07/p28_b.jpg



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2013-03-14/A07/p68_b.jpg
撤鐵道部 ▲一些鐵路系統職工在鐵道部大樓門前拍攝留念 中新社


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2013-03-14/A07/p8D_b.jpg



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2013-03-14/A07/p8C_b.jpg



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2013-03-14/A07/p8A_b.jpg



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2013-03-14/A07/p8B_b.jpg


  隨著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水落石出,所有人都清楚,走下「手術台」的鐵道部、衛生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等部委被摘牌的命運幾無懸念。10日下午開始,這些由武警守衛的部委大門,被絡繹不絕的人們當作背景合影道別。14日,當全國人大代表按下表決器後,這些「老名字」、老牌子即將消失在人們的視野。此情此景,有感傷,有唏噓,有糾結,惆悵纏綿。本報記者 鄭曼玲 賈磊   斜陽依依,北京市復興路10號的鐵道部門口,排著隊輪候拍照的人們,拖著長長的身影。大家都是有備而來,有的帶著工作證,有的穿著工作服,手中拿著照相機。人群中有些沉默,偶爾幾個聊起鐵路上的陳年舊事,一時興起說得眉飛色舞,那歡樂的表情還沒來得及綻放,就被周圍的感傷情緒壓抑了下去。   「往右來點,再來點,不行,你擋住牌子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人們爭相拍照留念。有人將鐵路職工證高舉過頭頂,有人在「鐵道部」的牌子下擺上了一束白花。「拍照的都到後面去排隊,別越過警戒線。大爺,別擠了,一個一個來,都能拍上。小心車,小心車。」工作人員忙不迭地維持著秩序。   自從3月10日「鐵老大一拆為三」的消息公布之後,鐵道部門口一夜間就比肩繼踵、絡繹不絕。來者既有鐵路系統員工和退休職工,也有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鐵路愛好者,更多的是每年都要鐵路打上幾次交道的普通民眾。大家的目的很簡單,就想用相機記錄下這歷史的瞬間,和鐵道部最後來一次近距離接觸。   人群外,一位老人從袋子裡取出一件工作服,穿上,繫好扣子,拽一拽衣角。她叫張元花,今年83歲,1949年進入當時的軍委鐵道部參加工作,這件工作服她從1984年退休一直保存至今。   「別人都扔了,我沒捨得,一直留著。」張元花說,「今天我和老伴來了,我倆都是鐵道部的老員工,在這裡一輩子。」   或許是想起了傾注在鐵路上的青春歲月,張元花說上沒兩句,便用手掌摀住了臉,搖著頭,哽咽難言。   旁邊一個來自武漢鐵路局的小伙子上前安慰落淚的張元花。小伙子叫楊斌,在湖北的蒲圻站工作,這次聽說鐵道部將被撤銷,特意趕過來。   「想把這個歷史的時刻留下來,對她(鐵道部)的感情很深。當然,我也很關注今後我們鐵路人的未來,政企分開後,火車的票價,我們的工作等等。」   「老鐵路」沒有遺憾   就在拍照留念風潮驟然興起之時,這個萬眾矚目的辦公樓裡,3月10日下午,還舉行了或許是鐵道部最後一次重要的工作會議──全國鐵路電視電話會議。「末代」鐵道部部長盛光祖傳達了改革方案,要求全國鐵路系統擁護改革,並且集中精力抓好當前的鐵路運輸安全生產。  與會的北京鐵路局常務副局長朱惠剛十分感慨,他為之服務了38年的「鐵道部」這列火車終於開到終點。在58歲這年,他將迎來職業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變化。   朱惠剛在他畢業之初來到了鐵道部,他記得,「文化大革命」末期的1975年,在鐵路元氣大傷之後,鐵道部恢復組建,第一任部長是萬里。當年,鐵道部大樓裡,交通、鐵道、郵政部門都在一起辦公。   追溯更早一些,朱惠剛將自己定位為中國第三代鐵路人。他的祖父那輩人見證了第一條由中國人自行完成的鐵路──1909年建成的京張鐵路。他說,這100多年來,鐵路在民族團結、邊疆開發、經濟建設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鐵道部前後有過15任部長,擁有200萬員工。1986年,時任鐵道部部長丁關根曾倣效當年流行的改革方式,試行鐵路行業經濟責任「大包乾」,解決財政上對國家的過度依賴,但頻繁的安全事故阻斷了鐵路改革之路。在丁關根引咎辭職後,原本下放地方路局的權限也以安全生產為由統一收歸鐵道部。有「老鐵路」感嘆,「如果當初老天給點運氣,讓改革成功,鐵路今天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模樣。」   2005年,全國41個鐵路分局全部被撤銷,但沒有觸及鐵路改革的實質,打破部門壟斷和政企合一。上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因為高鐵項目將要上馬和2008年的一場雪災,為鐵道部找到了保留下來的理由和註腳。   去年,朱惠剛所在的北京鐵路局慶祝了建立60周年。他見證了2008年世界上投入運營的時速最快的列車京津城際列車的開通。這條線路最多曾在一天之內開出100對往返北京和天津的列車。此後北京和上海的高鐵也開通,中國進入了高鐵時代。不過,隨著2012年鐵路司法系統向地方完成移交,「鐵老大」逐漸駛近了終點。   「我堅決擁護這個方案。」他說。在他看來,鐵道部在這個國家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誕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漸被視為「計劃經濟時代最後的堡壘」。如今,這個堡壘再次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路。   而他的上司、最後一任鐵道部部長盛光祖在改革方案宣布當天就被一些記者圍了起來。有記者問他作為「末任鐵道部長」有無遺憾,盛光祖答:「沒有遺憾,我當不當鐵道部長沒有關係,關鍵是中國鐵路要健康發展。」   已成歷史塵埃   當然,對於「鐵老大」告別歷史舞台,坊間的情緒也不盡是傷感。在鐵道部門前留影的人們,不少年輕人做出了「走你」的姿勢,以示對改革決策「歡欣鼓舞」。有網民戲謔道,「鐵道部,一個冉冉升起的5A級景區」,「沒在這兒留影,別說你來過北京」。有人提前撰寫了墓誌銘,「鐵道部,生於1949,卒於2013,享年63個春秋。雖然從小到大也就坐過3次單程火車,但還是很想吐槽」,也有人引用歌詞,「不管你愛與不愛,都是歷史的塵埃」。   新華社官方微博「新華視點」評論,「鐵道部作為中國鐵路管理中樞,曾經創造輝煌,也承受了種種責難。如今,鐵道部撤了,會是中國鐵路新生起點嗎?百姓以後坐火車能更方便、更實惠嗎?諸多問題待解!」

【来源:香港大公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些即将消失的牌子…… (一块牌子 一段记忆 一个部门 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