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 发表于 2013-3-8 12:07:29

铁道部改革只有用中国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治中 于 2013-3-8 12:09 编辑

铁道部改革只有用中国模式                                                                                          叶檀                     2013/3/8 南方人物周刊 铁道路改革终于提上议程,这个垄断经济最难攻克的堡垒,显示出松动的迹象。对铁道部改革不可抱太大期望,按照实际情况步步推进才是务实之举,否则,清末的保路运动就是前车之鉴。铁道部之所以成为垄断经济的最后堡垒,难以推进政企分开的根本改革,首要原因是铁道部的定位、发展方向不明确。以往提出的改革方向包括,实行美国式的网运合一制度,或者是英国式的网运分离,或者像法国一样国有化。这三大体系目标根本不同,美国网运合一有其历史基础,在铁路建设高峰期,各铁路公司之间激烈竞争,政府基本袖手旁观,彻底相信市场,对产能过剩等等根本不操心。时至今日,铁路早已不是美国倚赖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政府关心的是高速公路的效率与未来的节能交通模式,这与中国的交通现状有天壤之别。英国的网运分离模式符合改革方向,是可以借鉴的改革模式,但在改革之初不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原因不难理解,鉴于我国在打破电力垄断体制时采用网运分离模式,发电企业的市场化取得一定进展,但电网垄断程度不减反增,电监会监管力度不足,说明缺乏制约的自然垄断企业,难以在现行体制下得到根本扼制。从2003年至今,铁路系统曾经出现两大改革方向,其中之一是铁道部负责行业监管和法规政策的制定,而下属18个铁路局按地域条块合并成立五大集团,各自运营,就是英国式网运分离模式的体现。法国模式截然不同,长期以来,法国保持铁路国有垄断,自1982年起,法国国铁从半私有、半国有的公司正式转为国有,而根据法国国内运输政策法的说法,它被定义为一个“按公共事业原则,以经营、规划和发展国家铁路网为宗旨的国有工商企业”。法国把铁路视为公众福利,以高铁的利润弥补其他普快、特快列车。中国的基础不适合实行美国式的网运合一机制,而英国与法国模式虽然存在巨大差别,但相似之处在于,无论哪个国家,保持体制内外对铁路系统的有效监管都是必须的,国有企业的公益性,其清廉与透明度,外有国会、内有公会,保障了铁路部门的基本运行方向,这在德国、法国是相同的。将铁道部改革成没有庞大利益的监管部门是第一步,只有排除利益,对质量、对企业效率才能管控到位。将各地铁路局改组成真正的企业,是第二步,只有对企业进行绩效考核,才能改变目前人浮于事、成本居高不下的现象。铁道部改革面临四难,必须靠市场化与金融创新来解决。第一,资金难。中国从2004年开始的高铁建设热潮,强有力的铁道部成为必须品,否则,动车多次提速与高铁速度不可能实现。但高铁热伴随着让人无法忽略的负面效应,资产膨胀、效率低下、贪腐盛行。铁道部资产从5000亿元膨胀到目前的4.3万亿元,截止2012年三季度,负债将近2.67万亿元,资产负债率接近61.9%,同期铁道部的资产收益率低下,税后亏损85.41亿元。随着刘志军案发,铁道部的天价宣传片、天价而低效的购票系统一一曝光,使人们对铁道部某些官员办大事之余的贪腐发出尖锐质疑。任何改革都面对着高负债这一巨大挑战。通过市场化控制成本,通过长期债券解决高负债,方能标本兼治。第二,人员难。铁道部拥有上百万的职工,任何改革都牵涉到每个人的利益。以往的小改革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2000年铁道部曾有过一次企业剥离,当时与铁道部脱钩的原中国铁路机车车辆总公司属下,共有33个铁路工厂、4个研究所、24万之众的造车产业大军,总资产达268.9亿元。与机车、车辆生产企业一起告别铁道部系统的还有:承包业务遍布海外的中国土木建筑集团公司;当年由铁道兵部队整建制转业组建的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下辖10个建筑工程局);由5个老牌工程局、4个专业局(大桥局、隧道局、建厂局、电气化局)组成的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总公司等。离开铁路的职工总数达71万多人,全国铁路职工总人数由320万人,一下子缩减到248万多人。上述共72万人离开铁道部门,以保守的每人3000月薪计,则一年节省开支达到259亿元,这还不算上各种福利。根据公开数据,到2006年底,全路职工总数210万人,其中干部345006人,占职工总数的16.34%,以此计算,一年减少的开支在400亿左右。第三,接入难。接入价格、清结算系统如何得到有效运转。比如,从北京开往上海的车,虽然北京得到卖票或货运的收入,但对旅客或货主提供完整的服务要使用沿线路局的线路和服务,如何合理补偿这些路局提供的服务?在铁道部强势控制之下,统一清结算,各铁路局听命于上,用一个统一的系数进行结算即可,反正肉烂了在一口锅里。但改革之后,如果各铁路运行单位成为独立核算的企业,甚至成为上市的公众公司,行政命令下的统一清结算就难以为继。各铁路局通在精算后的讨价还价,是解决接入价格的途径。第四,调度难。铁路网具有与生俱来的天然垄断地,运力紧张时,调动一个车皮就相当于拥有了源源不断的真金白银。无怪乎,铁道度的总调度长一职被高度关注,此前南宁铁路局总调度长跳楼身亡。对调度的监管,将是重中之重。种种浮尘无法遮蔽一个现实,任由铁道部这样一个缺乏监管的、封闭的独立王国存在,对于中国市场经济将是巨大的打击。政企分开、权属清晰是必然的改革思路。无论何种举措,铁道部改革如果能够达成以下目标,可视作改革成功:垄断收益得到随时、切实监管,内部人浮于事、苦乐不均现象得到根本扭转,建设过程中贪腐事件被监管体制有效扼制,民间资金不再害怕进入无底洞的铁路部门,分清公益与市场的边界。

天路天路天路 发表于 2013-3-8 17:03:58

叶檀的某些观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WSGC 发表于 2013-3-8 20:56:19

叶小姐总算说了句人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铁道部改革只有用中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