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铁路与凉山48年的情缘
凉山,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塞,曾有过长达几个世纪的辉煌与繁盛,可随着海上通道的打开,商贾云集的喧嚣声立时沉寂下来。天地悠悠,历经数代。直到1970年7月1日,在喧天的锣鼓声中,一列彩旗招展的绿皮火车缓缓驶出了成都火车站,车头正中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毛主席像。与此同时,在昆明火车站,也有一列同样的火车向成都方向缓缓开来,西南大动脉成昆铁路通车了。从此成昆铁路与凉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与成昆铁路相伴相生的凉山经济腾飞路
成昆铁路通车之日,也是凉山经济大发展序幕拉开之日,这个全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从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1952年,凉山地区生产总值仅为0.44亿元,2011年跃上1000亿台阶,达到1000.1亿元,是1952年的2273倍,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5.2倍,年均增长8.2%。使凉山由地处大陆腹地的封闭地区变成了中国最具向西开放优势的前沿阵地。成昆铁路以西部经济枢纽的身份进入中国西部大开发经济交流与发展的大舞台。
如今,整个川西地区的交通已经非常发达,但凉山地区80%以上的货物运输还要依靠成昆铁路来完成正如人们最初预想的那样,聚宝盆里的物产,40多年来不断被这条钢铁长龙输送到祖国各个需要的角落去。
依托成昆铁路,我国最重要的航天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建立起来。而位于成昆铁路中南端的西昌车务段管内46个车站则有力促进了沿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西南旅游业和沿线一大批新兴工业城市的蓬勃发展,并在促进国防建设和航天事业中起到重要的战略作用。
坐在飞驰的列车上向窗外看,当年铁道兵们搭帐篷的地方建起了高楼大厦,当年光秃秃的荒山开遍了火红的杜鹃花和三角梅,当年崎岖的“扬尘路”变成了平坦的盘山公路,当年疫病肆虐的无人区早已是马达轰鸣、铁水飞溅……
几十年的光阴,一切都在改变,正如铁道兵战士当年在沙马拉达隧道口刻下的那副对联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与成昆铁路相伴相生的汉彝“幸福家园”
在繁忙的成昆线上,有一趟没有餐车、只售硬座、沿途44个站都要停车、平均每隔16分钟就会停一站的5620次绿皮列车,从凉山普雄到成都只需28元钱。这趟列车开通20多年来,一直是大凉山各族同胞赶集走亲戚、外出打工的重要交通工具。在凉山州建州60周年之际,5620次列车继续在成昆线上不知疲惫地鸣笛开行……
8月,大凉山的苹果、核桃和花椒等土特产大丰收了,5620次列车也迎来了运输的高峰期。来自越西、甘洛和普雄等地的彝族同胞带着特产挤上这趟车,希望在外地能卖个好价钱。
每年都要坐这趟车的俄切日布和同伴挤上车后,将装苹果的背篼放在车座下。整节车厢,都弥漫着苹果的清香。俄切日布说,“拉到西昌去,红苹果卖2块钱、青苹果1块钱,拉到沙湾(乐山境内)卖,红苹果5块、青苹果3块,200斤苹果嘛要多卖400块钱,扣除往返火车票,赚的比打工的还多。”
此外,铁路在凉山州输出劳务中还扮演着重要角色。
10多年前,彝族同胞主要乘坐这列火车去普雄、西昌,那个时候,牛、马、羊、猪都被带上车,整列车就像个农贸市场。
而今,春节过后3月至4月,彝族同胞开始乘坐这趟车到成都外出打工;4月至5月,乘坐这趟车去新疆等地种棉花;7月到8月,乘坐这趟车回来过火把节……从2005年开始,凉山彝族同胞开始大规模地外出务工,成都铁路局每年增开专列满足需求。
为突出发挥地域优势,围绕红军长征地、独特的阳光、民族风俗,凉山州着力打造“红色之旅”、“阳光之旅”、“民族风情之旅”三大主题旅游。每年“火把节”、彝历年前后,西昌车务段都在成都铁路局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增开临客,增开对数不断递增。
2012年,作为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之一,位于大凉山腹地的“锦屏至苏南±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需要核心设备大型换流变压器。如果这一设备不能从重庆运往西昌南站,水电站将无法启用。
经反复论证,大型换流变压器只有铁路能承运,是迄今为止国内铁路运输的最大变压器,必须经由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成昆铁路运输,也是成昆铁路运输史上最大尺寸的货物。
为此,成昆铁路“开道”,成都铁路局拆除10座隧道内的侵限物6000多个,凿除并加固双河口、沙马拉达等2座隧道累计62米内壁,拨移大凉山腹地双河口、白石岩3号等8座铁路隧道内的10多公里线路。在隧道内改造线路,难度不亚于新铺设一段铁路。
6月7日21时34分,70004/3次超限货物专列缓缓驶入目的地西昌南站,6台大型换流变压器,挑战成昆铁路超限货物安全运输极限,一路“跋山涉水”1170多公里安然无恙。
这趟超限货物专列从重庆南站出发,用70多个小时才走完了普通货物列车一般只用20多个小时就能走完的路程。然而,这趟超限货物专列看似“缓慢”,实则是风雨40余年的成昆铁路运输超限货物水平的“大提速”。
在此过程中,成都铁路局创造了三个“第一次”:第一次在桥隧比例达到41.6%的成昆铁路上开行超限专列、第一次将6辆超级超限货物编挂为专列、第一次在坡道总长9公里的长大坡道上采取3台机车合力牵引超限专列。
路地相伴相生共同创造美好新生活
成昆铁路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凉山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自治州历任领导十分关心凉山铁路事业的发展,经常深入西昌车务段听取工作汇报,为铁路职工增添精神动力。
在20世纪60年代成昆铁路修建之初,自治州党委和人民政府就建立了专门机构自治州义务修建铁路工程指挥部、自治州义务修建铁路工地委员会,组织上万人支援修建铁路。各县相继都成立了护路办。
在凉山,铁路与地方互动融合,有着广泛而实在的内涵。第一个层次,是生产条件的融合。要发展经济,就要修建长途运输能力强、运价低的铁路,而铁路一旦建成,就能为这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利用。第二个层次,是宏观、中观、微观的融合。在凉山,我们清楚看到了铁路建设与地方经济的融合,看到了铁路是如何带动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层次,是经济和社会的融合。铁路的发展必然增进凉山各民族的团结,增进祖国各民族的团结,而这种团结又必然成为凉山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条件。
目前,成昆铁路每日开行旅客列车11对,开行货物列车最多为26对;2011年旅客到发量为2270多万人、货物到发量为5030多万吨。
时下,中国铁路正昂首迈入现代化的高铁时代,站了世界铁路的最前沿。作为在中国铁路史上留下辉煌印迹的“神话”工程成昆铁路历久弥新,再焕青春。
2010年1月16日,作为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点工程新建成昆铁路复线成都至峨眉段开工。该工程将为成昆铁路增建二线,设计时速160公里。几年后,成都至昆明增建二线全线贯通后,成都至西昌、昆明至西昌间的时空距离也将大幅度压缩,成昆铁路将更名副其实地成为四川与东盟国家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大凉山依托成昆铁路运能优势拓展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将更加明显。
凉山,美丽富饶的地方。铁路,将一如既往为古丝绸之路重振雄风书写着历史新篇章。
来源:凉山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