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谐号 发表于 2012-10-11 22:39:18

哈大――跨越高铁梦想

随着京沪高铁试验速度冲刺世界之最的成功,随着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表示要将高特作为中国“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随着我国高铁施工企业打入国际市场,高铁概念一时间成为国内外媒体热炒的话题。人们纷纷谈论高铁对国家、对经济、对民生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无论结论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方兴未艾的高铁盛宴中,中建五局抢得了先机。
一切从哈大开始……
今年11月,哈大高铁试车,电力工程车牵引的视察列车在五局项目部路段停了下来。早已等在路边的项目经理黄毅翔攀上爬梯,登上高速列车。业主代表、铁岭项目部指挥长热情招呼他:“来!黄经理你坐第一排,看看你们修的高铁路!”列车风驰电掣,车窗外的景色是那么熟悉。每经一地,指挥长就指点说:“这里是最难干的,阻工最厉害……这里去年涨水,你们在水中围堰修墩……”黄毅翔表面平静,心里却掀起了激动的波澜。
这一刻,恍如在梦里。
是啊,高铁梦,中国人的梦,五局人的梦,五局铁路人的梦。而今梦想成真!
哈大高铁,世界上第一个在严寒地带建成的高铁线,中建五局承建的第一个高铁项目,在经历了三年的艰苦奋斗后即将成为通车。作为项目经理的黄毅翔怎么能不激动万分呢?经历了无数的困难,攻克了无数的堡垒,所有参战人员付出了那么多,黄毅翔怎么能不百感交集呢?
世界严寒地带建成的第一条高铁线
12月11日下午四点,辽宁铁岭,灰暗的天幕下,一条高30多米的高架桥横跨辽河,这里是哈大高铁五局合同段。气温零下10摄氏度,北风吹得干枯的树枝晃来晃去,杂草间有积雪发出微弱的白光,从车上下来,走过一段坑坑洼洼的坡地,大约十多分钟,我的耳朵和脸就冻麻木了。陪同的项目总工吉回照关照说:“搓搓耳朵,不然耳朵会冻坏的!”
远远望去,十多个臃肿的身影在移动。走近了,只见一群穿着军大衣,戴着遮耳棉帽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正在轨道精调。一台小车缓慢地在轨道上移动着,一个技术员用水平仪在对两边轨道进行测量。轨道上用粉笔字写着阿拉伯数字。吉回照告诉我:这些数据是数据采撷组写上去的。精调组根据这些数据对铺好的钢轨进行调整。调整好的误差不得超过0.3毫米。全部精调一次,19.7千米,双向,上十万数据,需几个月时间。而到列车正式运行前,这样的精调至少还有三次。
说话间,我已冻得发抖,说话也不利索了。工人们见我们不停地跺脚、搓耳朵,开玩笑说:“不戴帽子,不戴手套,你以为这是南方啊!”
他们每天白天精调,晚上可以休息。到了晚上,采取误差数据的小组就开始作业了,他们要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工作到天亮。
吉回照说:“这还不是最低的气温。去年在辽河围堰做墩的时候,气温零下25摄氏度。哈气成冰,那才叫考验呢!”说话间,他的鼻子冻得通红,嘴里哈出的热气飘散在空气中。
中建五局承建哈大客专D1K476+088~D1K495+791段,正线长度19.7千米,始于铁岭市镇西堡镇,止于开原市三家子乡。主要工程为三座特大桥三座大桥、四座公跨铁立交桥、22个框架涵洞、五个路基工点,桥梁总长11.7千米,路基总长8.0千米,900T箱梁运架412孔,无砟轨道铺设双线19.7千米。原定三年完成的工程,工期缩短一半。其间还要经过三个无法施工的冬季。
哈大项目经理部从2007年8月进场开工,如果算上今年冬天,那么已经经历了四个寒冬。四个寒冬,不光是生理上对抗自然的挑战,还要在技术上迎接超常规环境的挑战。
作为世界上第一条建在严寒地带的高速铁路,哈大高铁设计标准高、条件艰苦,又无任何施工经验可借鉴参考,施工难度极大。面对高新技术的挑战,五局项目经理部组织技术人员和作业人员主动出击,多方学习,前往沪杭等项目现场学习无砟轨道施工技术,组织观看京津城际铁路的施工录像,上网查找资料,开始了五局的高铁探索之旅。
2009年冬,测量队在零下25摄氏度的严寒中,春节不休息,早出晚归往返于20多千米的线路上,进行沉降评估观测,每天平均观测点数320个,取得了宝贵数据,为2010年的无碴轨道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CPⅢ建网测设只能在晚上进行,东北晚上异常寒冷,脱了手套手就冻得连全站仪的键都按不了,小伙子们在手套上剪个小洞,伸出指头按键;
还是在2009年冬,寒风刺骨,暴雪纷飞。工地进入运架梁施工阶段,此时的东北人都不愿意出门干活了。但项目部不肯放过任何时间,好像不知季节更迭,精心组织,加紧生产。他们深入挖掘运架梁潜能,克服了运距远、坡道大等重重困难,实现了日架8孔的高产纪录,并取得了单机月运架梁104孔的最高产量;
2010年初,寒风凛冽。由于哈大公司更换CA砂浆配方,需重新进行工艺试验。项目部面临重新更改配方的挑战!在极为紧张的工期条件下,每一刻都显得那么珍贵。项目部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在原有灌注基础上改进工艺流程,改造灌注设备,仅在揭板试验46块后就通过了工艺试验验收,成为中建6家单位中揭板最少、试验时间最短通过验收的单位;
……
2010年10月21日,中建五局哈大项目部独立承担的中建股份《严寒地区客运专线路基过渡段施工技术研究》和《严寒地区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两个科研课题顺利通过了以王梦恕院士、叶可明院士为首的7名教授专家组的鉴定和验收。有两项课题居世界领先水平:一是《严寒地区客运专线路桥(涵)过渡段综合施工技术研究。二是严寒地区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专家们认定,哈大高铁是世界范围内严寒地带的第一条高度铁路。此前多个发达国家如韩国、日本,曾试图在高寒地带修建高铁工程,但均以失败告终。中国哈大高铁建设的成功,对于我国冲出国门,拓展俄罗斯、北欧等高寒地带高铁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参与其中的五局来说,其意义更是自不待言。
4个“火车头”称雄中建哈大
临近年末,业主哈大公司总结沿线各施工单位成绩,推荐中建五局哈大项目部申报铁道部集体最高荣誉奖“火车头”集体奖,项目经理黄毅翔申报2010年“火车头”个人奖章,中建五局哈大项目部由此成为2010年中建6家参建单位中唯一获此两项殊荣的单位。五局项目部也因此将成为开工建设以来哈大中建系统获“火车头”最多的单位。
这与五局哈大项目部忠诚贯彻局鲁董事长的要求是分不开的。鲁董事长在哈大检查指导工作时要求项目部:铁道部业主的信用评价做到“保三争二求第一”;经济指标:在中建六个参建局中“如果大家都亏,你们要亏的最少,如果大家都赢,你们就要赢的最多”。
几年来,项目部经历了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和无数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克服了阻工、闹事、人才短缺、技术不足等重重困难。千难万难,难不住哈大项目部勇争第一、为局争光的干劲。
2009年10月17日,横跨辽河的镇西堡特大桥连续梁合拢。在工期异常紧张的情况下,项目部创造了一套挂篮在短短六个月时间内完成两座连续梁施工的奇迹,降低成本300万元;
2009年12月8日,哈大项目部提前22天完成全部架梁任务,此举标志着五局完全掌握了高速铁路900T箱梁运架梁技术;
2010年5月15日,哈大项目部第一块轨道板顺利在南英城特大桥铺设灌注完成,随后,五局历史上第一块高速铁路轨道板正式上桥铺设,标志着五局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高速铁路I型轨道板铺设技术;
2010年6月19日,哈大项目辽河底座砼被评为铁道部质检站哈大分部二标样板段,业主组织全线施工单位来五局哈大项目部观摩学习;
2010年7月19日,铁岭遭遇“百年一遇”洪涝灾害,地方道路破坏严重,施工现场便桥、便道冲毁、辽河施工区域被淹,项目部在班子成员的带领下,24小时防洪抢险,施工生产迅速恢复正常;
2010年9月23日,项目部比预计工期提前7天率先完成全线19.7千米轨道板铺设任务,在中建哈大铁路全线保持领跑优势;
2010年10月24日,一次性通过业主组织的I型板铺设揭板工艺试验验收,这标志着五局首次掌握了高速铁路建设最先进的轨道板铺设核心技术……

据统计,自开工以来,在业主组织的信誉评价中,五局哈大项目部一直保持中建7个参建单位前三的好成绩,其中4次获得第一,一次获得全线第六――这也是中建系统在哈大的最好名次。
一个个领先,不是偶然的。
项目总工吉回照介绍说:项目部狠抓策划,科学组织,工序转换提前5天衔接完成,形成流水作业,项目始终运转在高效的轨道上。无砟轨道施工取得优质高效的成果,就源自科学合理的策划和组织。高速铁路能否跑到时速350千米以上,轨道板铺设是关键,而在严寒地区铺设I型轨道板是没有先例的。项目部早在半年前就开始筹划。组织学习培训,2009年10月24日,一次性通过了业主组织的I型板铺设揭板工艺试验验收。今年6月,无砟轨道铺设开始后,项目部组成三组,每组47人,人数是所有参建单位中最少的,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铺板任务,受到业主嘉奖。
项目党支部开展了“谁英雄、谁好汉,调板现场比比看”的技能竞赛活动,分队伍、分班组开展“对手赛”、“擂台赛”。铺板一队一工班四人以完成任务仅用时2分15秒的最好成绩获得第一名,其余7个工班成绩也均达到优良水平。2010年9月23日,五局管段内轨道板铺设工程提前7天圆满完成,被中建指挥部评为“决战100天、创优争先、建功立业,确保930铺板目标”活动“先进项目部”、“先进集体”称号,获奖金20万元。
哈大项目结合施工开展科技攻关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总公司主持的9项科技成果中,项目部独立完成2项,参与完成6项,在中建单位中独占鳌头,除此之外,还完成工法4部,其中省部级工法2部,局级工法2部;完成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科技论文7篇。项目部与高校和设计单位共同攻克的“严寒地区天然砂砾石填料物理改良技术”和“严寒地区路基过渡段填筑综合施工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
2010年5月,应总公司要求,哈大项目部千里驰援沪杭高铁兄弟局项目,完成运架梁55孔,缓解了中建在沪杭线上的压力。总公司有关领导高度肯定了五局铁路建设者的大局意识和拼搏精神。
局党委书记兼中建路桥董事长周勇在哈大项目检查指导工作时说:“来哈大项目参加业主组织的交班会,我是最轻松的,因为你们的问题最少”。
“五局铁路人才的黄埔军校”
基于哈大项目部是五局的第一个高铁项目部,基于哈大项目部承担的工程几乎涵盖了高铁施工的所有内容,更基于五局急需铁路施工人才的严峻现实,鲁董事长在哈大项目部检查指导工作时要求“把哈大项目部建设成五局铁路人才的黄埔军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鲁董事长的期许,成为哈大项目部领导的神圣使命。而今,鲁董事长的这一要求已经变成了现实。
可用一组数据来展示哈大培养人才取得的成绩:开工以来,哈大项目部向其他铁路项目部输送铁路施工技术人才共计83名,其中项目班子成员12名,项目部门经理18名,为局资产公司安置75人上岗,其中近一半人走上了管理岗位。可以说,五局现在开建的所有铁路项目上,都活跃着哈大项目部的人!
培养了领军一方的项目骨干人才:多个项目的一大批项目骨干管理人才都是从哈大项目部输送出去的,今年5月开工的沈丹高铁隧道项目经理部,干脆就是直接从哈大项目部裂变出去的,项目经理由黄毅翔兼任。哈大人已经成为五局铁路建设的主力军,哈大项目部成为了五局铁路人才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
一大批年轻的技术人员在哈大项目上成长起来。管理架子队的技术人员是一批毕业才两三年的年轻人,他们在导师和项目领导的手把手教导下,养成了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和主动工作的创新精神,通过改进管理,将铺板队作业总人数从业主哈大公司规定的70人减少到43人,有效的降低了成本。2009年冬休期间,这批技术人员被派到石武、赣韶、武黄等铁路项目支援达30多人次,2010年10月又被派出支援石武、武黄项目,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困难公司人员找到用武之地,展示了人生价值。据统计,哈大项目经理部为局分忧,先后安排一、二、七、机施公司等困难单位人员75人,在哈大的熔炉中,他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焕发出高昂的工作斗志,不管是在管理的岗位上,还是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他们都被哈大的拼搏精神所感染,自觉融入其中。一半人走上了项目的管理岗位,有的成了骨干管理人才。哈大项目的支部书记杨年波、石武项目的支部书记韩学斌、赣韶项目的支部书记刘建忠、武黄城际铁路项目支部书记李隐飞、沈丹项目的支部书记尹俊,都已成为所在项目经理倚重的书记,在为企业发展的保驾护航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了一支技术全面、专业精良的铁路施工队。他们曾是哈大项目的架子队,当他们的施工任务结束后,项目部协商挽留他们,将他们转岗培训,组建了轨道板铺设架子队。在项目部的直接领导下,他们高效优质地完成了高铁核心技术无砟轨道Ⅰ型轨道板的铺设,成为一支为我所用、招之既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施工队伍。目前,项目部又将这批队伍成功转岗到轨道精调上来。
说到人才培养,项目经理黄毅翔、书记杨年波、总工吉回照都兴致勃勃,体会很深。他们都认为用“标准“培养人才是哈大的经验。这个标准是管理的标准,企业文化的标准,是施工的标准。杨年波笑言:进入哈大项目,就是一个洗脑过的程。首先要灌输高铁各类专业知识,五局的文化,五局的铁路精神,提高思想认识。项目技术管理人员要强制性地学习铁路建设工程过程控制管理标准化体系。标准要学习,更要靠制度约束,项目建立了部门、管理小组、作业队三级责任制,任何一项工作都有标准……使得管理人员言必称标准,凡事定标准,验收问标准。标准化宛如催化剂,使得年轻人宛如置身肥沃大地,想不快速成长都难。
给平台、压担子,促成才,是项目部的另一成功经验。哈大项目部培养了大量人才,但因为输送人才,自己一直处于人才短缺的窘境。黄毅翔说:“这样也好,给年轻人留出了舞台,让年轻人多挑担子成长快。”年轻人热情高,虽然很多事情没有经验,但适时指导,带一带,就能很快能很快适应工作,发挥作用。很多年轻人就是这样成长的。
去年,公司从长沙建校调入60多名才毕业的中专生,补充管理人员的巨大缺口。面对这样一帮刚出校门的小年轻,有人发愁说:“即使是大学毕业生,也要一两年锻炼才能使用。这帮中专生能干什么呢?”结果,通过压担子、给岗位、带徒弟等方法,这些人还真争气,绝大部分已成为独当一面的管理人才,有些还被调到其他工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去了!说到这些长沙建校的毕业生,项目经理黄毅翔、支部书记杨年波、总工吉回照都给予高度评价,并感谢长沙建校培养的人才成长快,好用。

来源:红网





SANFILL 发表于 2012-10-12 10:36:20

{:4_10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哈大――跨越高铁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