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K-056]我的车票故事全集(不断更新中)
这个帖子已经策划很久了,但总是没有毅力做下去,毕竟几百张车票逐个扫描是比较繁重枯燥的工作,鉴于此就随扫随发了。在发帖过程中我将尽量保持时间的连贯性,并且按照票种分类,欢迎各位随时指教。
我的个人经历已经在博客中叙述过了,中断车迷生活的那一段时间造成了一些收藏品的散佚,包括板票、蓝色软票和早期的红色软票。
第一部分,1999~2000年的机打票——
这部分是1999~2000年前后,8、9年之后再回首品味,不得不感叹变化之巨大,当年新空还是新鲜事物,K字还是老大。
[ 本帖最后由 8K-056 于 2008-4-18 02:33 编辑 ] 手中现存最早的软票,当时的学生票价还写的是“半价”。 宿州当时还叫宿县,462次就是今天“千年大绿皮”1462的前身。 现在已经不好意思麻烦票房的人打这种奇怪的票了,买这票的时候,大妈还纳闷儿,说没这车次,紧接着打出来提醒我是站票。
当时经常从丰台坐火车去北京站,丰台传达室买代用票是9毛,机打票就变成了1块4。当我掏出这张票的时候,检票口的人很意外,说没带钳子,让我下去了。 这算不算丰台西也办客运业务呢?
第一次去丰西,以为和普通车站没有区别,去了才知道好几个场呢,大的我当时理解不了,完全没概念,下车找不着北真有点儿慌。
还纳闷儿,这地方的票房在哪儿呢? 好像是我妈出去玩的票。 泰安站,今泰山站。 598,今2598? 人大东门外代售点打的票,也是京B,看样子是北京西站的网点。
这个代售点是很早就有了,而且是铁路自办的,不收手续费。
第一个窗口说没有这票,换了个窗口顺利拿到。真佩服自己当时的执着精神和勇气。 当年走的最多的,应该是京广线北京——石家庄这段,我至今可以熟练地背诵出这段的所有站名,要是当年,每个区间多少公里我都知道。
当时京石城际的客流虽然算不上趟趟超员,但有时还是得提前买。
这不,被迫买了软座,没硬座了。 天津车迷还记得吧,DF4D+S25B时代的京津城际,大白猫的前身,五粮液号。
不知道为什么流行了一阵“优空调”,我当时琢磨原来是新车,现在旧了?:lol 当年还没有大Z,是谁拉你呢? 同样是人大东门出的票,大妈还说,你还不如坐公交车呢。 那时候的751/2,北京南——石家庄,8个小时啊~~ 没过多久,又“新”了。 老牌特快,如今背负了抢钱的骂名。 记得有车迷问我,知道除了北京站外,还有哪个大站出站下行,进站上行吗?
答案是大连。
当时的大部分车票,K字还写的“特快”,拿到这张票才觉得是对的。那时候还管K字叫“提速车”。 频繁往返于京石之间,逐渐K211成了首选,虽然贵了10块,但是早晨时间好,车干净。
每天4对京石城际,除了早上的50和中午的30,下午两趟都是40,运行时间2小时42分,分别由京局京西段和京局庄段担当乘务,机车交路也是。
第一次坐京石城际的票丢了,但我记得车次是K215,14:30开,17:12到。 那会儿在石家庄,常去北道岔、北站和大郭村看车,无疑是一个没有防护网和护路队和和谐时代,也不怕脏,捡了很多车票,回来洗干净,用玻璃压平。 有京石城际,当时是很不屑于坐这些车的,主要是嫌慢。
找到现在重腐败轻运转的根源了。:lol